为何总是“考”四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天府新视界 Author 岷江轩
来源 天府新视界
越来越多的语文题,正在惩罚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人。
成都教育发布解读:2024成都中考语文试卷“川味甚浓”。通过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培育语文教育的肥沃“土壤”,让学生在“做”中领略学术之美。
看上去考的是诗歌,实际上是历史与美学。
古诗文经典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川人的松弛感就藏在竹枝词中,这种源自古巴蜀民歌的诗歌体不拘平仄,词句朴实。曾经在成都作为科举考试题的《成都竹枝词》,穿越到中考诗歌鉴赏题目,这种古老文学样式不仅有老成都的地名,还有古老的风土民俗,看似久远,却又近在咫尺。
看上去考的是语言,实际上是阅读与行走。
杜甫,永远是成都绕不开的存在。“诗圣”六首入选教材的古诗:《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江南逢李龟年》,涵盖了他早期以及后期乃至生前最后一年的作品。语言运用题玩起了跨界,围绕“杜甫颠沛而光辉的一生”的主题,以数轴形式展示杜甫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融合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在跨学科情境中感受学术之美。为研究杜甫诗歌的论文拟写主标题?如果你曾留意作家阿来在20场《杜甫 成都 诗》精华讲座中那跨越千年的知音对话,或许可以助你下笔如有神。
苏洵不仅自己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还将其传递给后辈。公元1059年,苏氏父子三人走水路进京赶考的途中,时常吟诗作词。等江上航行完毕、弃船登陆时,苏轼、苏辙已经作了诗歌百首,名为《南行集》。
牛背山 图据牛背山景区
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治学态度固然有其价值,但现代人更应走出教室、走出格子间,去领略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豪情壮志,去理解杜甫草堂边《绝句二首》中所描述的景色和情怀,去体会都江堰水利工程背后的智慧和勇气。
蜀地多俊杰,天府育名人。他们既是考卷中人,也是历史书写者。落下闳曾现身辽宁高考语文真题,“落下闳星”闪耀太空,背后是穷竭一生的“算尽天机” 。他留下的,不只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更是仰望星空时科学和探索的态度。
时间不语,却回答所有。以赤诚,传承记载文明的长卷;以勤奋,描摹见证变迁的画卷;以热血,书写铭刻时代的答卷。
鲜衣怒马,鹰隼试翼;千里江山,等你展卷。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四川日报官方微信
猜你还想看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