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酿,一件我愿意从事终生的事业
编者按:作为 imbeer 以前的主笔人,我从 2015 年开始到现在都几乎没怎么写过东西。虽然最近两年我疏于用文字记录我的所见所得,但我并没有忘记 imbeer 建立最初的信念。
六年了,imbeer 在精酿这个圈子里算得上老资历,但资历这个事其实没啥实际意义,可以用作讲故事的谈资倒是能攒不少,哪天 imbeer 要是干不下去了,我写本书说说大家的历史,估计得卖疯了吧。
文:周京生
责任编辑:赵晨
01
从 2007 年开始,在以做买卖”牛逼哄哄“著称的上海老区肇州路,一个叫杰克的老板开了一家叫“杰克酒窝”的酒吧,他把自己供职的贸易公司进口的啤酒放在了那个小小的 20 平米空间内,这便是中国精酿啤酒行业最早的从业雏形。
Brewdog 的 James 和感觉错失了好几个亿的杰克夫妇在店内合影
杰克借助公司的业务,进口各种啤酒,布鲁克林、北岸、罗格,等等,几乎国内早期出现的欧洲和美国的啤酒,都是他一手策划回来的。所以我一直认为杰克是启蒙中国精酿啤酒市场发展的最重要人物之一。甚至他自己还吹过牛逼,Brewdog 和 Mikkeller 都找他开过店,但他都特别牛逼的拒绝了。如果当时他答应,现在的中国精酿啤酒市场,估计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一案例深刻的告诉我们,人不能太牛逼。
初版《喝自己酿的啤酒》
2010 年 10 月,网络上有人连载一系列原创文章——如何在家自己酿啤酒,作者高岩。他从美国归来投身国内啤酒发展很多年,他的欧菲啤酒厂实际从 2006 年就开始投产,是尝试模仿美国的小型啤酒厂理念在国内做的全新的尝试。但他曾表示过对于这个发展他最开始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欧菲啤酒厂的生意实在太惨淡了。
后来他连载的文章受到了巨大的关注,于是 2011 年《喝自己酿的啤酒》一书顺理成章的出版,高大师的名号便开始被人认识。
还有 imbeer,2011 年 6 月,在北京的一个六层老式居民楼里,三个人用瓶盖的造型画了个红色的 Logo,注册了域名,用 Wordpress 搭了一个 Blog,选了一个简洁的模版,“imbeer爱啤酒”诞生了。我们把全北京城能找到的两百多款精酿啤酒都买了回来,窝在堆满了啤酒的两居室里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憋出了这个以介绍精酿啤酒和丰富相关知识的博客网站。那是我们的起点。
02
2012 年,刚成立了“北京家酿啤酒协会”的银海,在他北锣 8 号(他专门为酿酒租用的民居,藏在胡同的深处)的根据地开始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媒体采访——“如何自己在家酿啤酒”成了当时逐渐热门的话题。如果你有幸去过那里的话我估计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触:这么破的地方居然能酿出来这么好喝的啤酒!
银海的家酿设备
高岩在那时经常来北京出差,真实目的是来酗酒,大家也愿意把自己酿的啤酒拿给他喝,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看着他的书一页一页酿出来的。每每他喝到那些啤酒的时候,脸上一定是那种“好!非常好”的表情,以示鼓励。我几乎没有见过他打击过谁,就算那瓶酒我觉得完全不及格。
小辫儿和他最早的过客酒吧
还有小辫儿,那时候就是圈里圈外皆知的啤酒疯子,凡是他没喝过的啤酒,再远他都要去尝上一口,而且还得把瓶子拿走。为了“以贩养喝”,他把他的过客酒吧直接改成了精酿吧,那地方应该是很多人精酿啤酒启蒙的起点。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自己骑车在欧洲喝啤酒的故事,还有他数次自行车进藏的经历,我那时候觉得这人是神经病。
在过客的一次协会分享活动,那时的会长还是银海
一次在过客酒吧楼顶露台的聚会上,我们尝试了用啤酒涮火锅,锅底是银海存放了很长时间自认为已经坏掉了的一款 Black IPA。对于那次尝试我深刻的记着两个感受,苦味的锅底实在是糟蹋了聚宝源的羊肉,第二则是那款 Black IPA 经过陈酿平衡感更好(高岩觉得用辛苦酿出来的啤酒涮羊肉太过可惜,才给自己倒了一杯,然后出人意料的发现味道很好),所以后来我们放弃了涮羊肉,改为了酗酒。那款酒便是后来沫颜“大魔王”以及现在牛啤堂“李鬼”的雏形。
那次聚会,还有个对精酿行业发展颇有贡献的人——李威,他后来接任了北京自酿啤酒协会,在银海之后将协会带到了新的高度。这是后话。
03
2012 年 6 月,北京南城胡同里有了中国第一场正式的精酿啤酒节——北京首届手工啤酒节和自酿啤酒比赛,现场云集了北京大跃、悠航、上海拳击猫、青岛强麦等上古品牌,还有银海的北京家酿啤酒协会。那天我认识了很多后来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的小伙伴,譬如京 A 的 Alex 那时候还在家自己酿啤酒,熊猫精酿的潘丁浩也才开始在协会崭露头角,牛啤堂的小辫儿操着标志性的笑声游荡在几个摊位之间喝的烂醉。
北京首届手工啤酒节和自酿啤酒比赛
虽然那时候的酒着实算不上好,我记得我不但吐了好几杯,后来还闹了两天肚子,但我感觉到的都是这个行业带给我的满满的温暖。
第一届大师杯赛后合影
2012 年 10 月 4 日,第一届大师杯在南京心之旅酒店的花园里进行,里里外外二十多号人围着三个裁判和二十多款酒,众目睽睽之下裁判每喝一款酒都要打分并发表评论,可想而知裁判的压力巨大啊。那时候的赛制现在看简直简陋到爆,但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有的是因为自己参赛的作品被裁判骂了娘脸色难看,有的是看笑话笑的前仰后合(一股浓浓的乡村爱情般的气息弥漫在四周)。我想,那些大红脸应该没人是因为觉得自己见证了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而兴奋的吧。
第一届大师杯比赛的作品
现场还搞了第一次龟兔赛跑,龟赢了
同年底,踩在大师杯的肩膀上,北京家酿啤酒协会在南锣鼓巷的过客酒吧召开了第一届北京家庭自酿啤酒节,小辫儿慷慨的把过客酒吧贡献了出来供大家折腾,这次折腾诞生了一批圈内后来小有名气的酿酒师,潘丁浩、赵晨、刘二、东子、周宁等等。
第一届北京家庭自酿啤酒节
小辫儿贡献出了他的过客酒吧
那次活动后的饭局上,几个人还感慨,这也许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纯粹”的精酿啤酒节了。因为大家已经明显感觉到,商业即将降临。
04
2013 年,一本《啤酒花》杂志开始风靡精酿啤酒圈,最初是作为进口商的益精行商贸有限公司的一本产品类杂志,跟行业内的 KOL 们约约稿,写写跟进口啤酒相关的内容,投放到酒吧,作为他们代理产品的推广之用。后来这本杂志也许是内部出现了对未来规划上的分歧,主编米歇尔在 2014 年中离职创办了她自己的杂志《喜啤士》,成功从为产品打工,转战到行业媒体的角色。
《啤酒花》创刊号
2017 年最新一期《喜啤士》
2013 年开春,国人的精酿品牌陆续登台,南京高大师、成都丰收、北京沫颜和熊猫精酿、武汉十八号先后进入市场,他们代表了了中国精酿啤酒革命的起点,序曲正式拉开。
高岩的 Baby IPA 是第一款装瓶的产品,算的上这个行业起点的标志了。这名字还是银海喝多了给起的,因为它跟 Double IPA 正相反。
王睿是个有意思的家伙,知无不答,有时候你问他个经营核心问题,他能打电话过来给你解答两个小时生怕你搞不清楚,闹的你都不好意思挂他电话。那时候丰收可能是圈里最接近拿到生产执照的酒厂,王睿乐于分享的精神,绝对是最具有精酿精神的人物之一。这么多年,王睿不断在改进着他小麦啤酒的配方,成了大家眼中的小麦王。同时他也在不断的给品牌改名,所以后来银海跟他打赌:“你的道酿一年内不改名我直播吃屎”。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屎吃了没吃。
沫颜酒厂当时使用的设备
沫颜是银海的第一个品牌,我作为合伙人加入,2013 年我们在燕郊的 1000 平米厂房里开始了自己的梦想。沫颜没有做自己的 Pub,而是选择了做酒厂、拿执照,然后走分销的模式。最后虽然倒在了执照方面,但是沫颜对于本地品牌的生存形态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沫颜当时在酒吧销售的酒单
潘丁浩找到了跟他情投意合的夏语林,两人开始摸索熊猫精酿新的发展方向,他们尝试着开店,做分销,开始酿一些极限的啤酒,用各种办法做着早期的业务尝试。最后,他们决定花掉了自己手里的最后一笔钱豪赌未来,把蜂蜜艾尔装了瓶,然后走街串巷,把熊猫精酿铺满了北京乃至全国大大小小的酒吧货架。
光头呢,他把他在武汉经营了两年的小酒吧修葺一新,变成了现在的十八号酒馆,开始卖世界各地的精酿啤酒,而且生意爆好。我对光头最记忆犹新的不是他的生意经,而是逢多必说的人生经历:他是如何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来到北京寻求进口商的帮助但是被拒之门外,又是如何花光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没吃没喝没地方落脚等等,最牛逼的是他还愿意坚持他内心的那点小骄傲,继续把十八号的事业扛下去。所以,说话一本正经的姜麒决定正式加入十八号,他们俩才开始了真正的创建厂牌之路。
05
在上海,The Brew 和拳击猫代表着最高水准的本地品牌,尤其是 The Brew,主酿酒师 Leon 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我是真的喜欢 The Brew 以前的啤酒,记忆犹新的是每次去上海出差,第一站必须到浦东嘉里 The Brew 喝上一顿,还有,北京烤鸭披萨。现在 Leon 已经去百威任职,The Brew 的啤酒也不复当年。
The Brew 的品尝套装
还有拳击猫早已成为了上海精酿,乃至中国精酿在世界上的一个标志,2009 年成立的他们很早以前就开始走出去参与国际比赛,并且有所斩获。但早先我并没有同他们有太多直接的接触,八卦不多,对他们的理解也仅限于别人报道中的只言片语,确实很欣赏拳击猫的经营之道。直到他们在今年被百威收购。
大跃啤酒在新中街的新店
北京则完全不同,几个外国酿酒师的品牌玩的风生水起。2013 年,大跃啤酒终于走出了豆角胡同的小院,他们在三里屯的新店已经成为北京本地啤酒的一个标志。这个标志还有悠航在东四八条的新店,以及成立不久的京 A。
悠航很有意思,他们汉堡的名声远高于啤酒,有很多人实际是为了吃汉堡去的。而京 A 在 Big Smoke 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Alex 和 KL 都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投入了进来,那个店是我认为从餐品质量到酒品质量结合最好的。还有箭厂,隐藏在安定门的胡同里,我第一次去是玩“爬吧”才找到的,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意思。
这里不得不提京 A,他们在 Big Smoke 店里设计的远距离打酒系统,着实在那个时代让我开了眼界,让我对设计一家像样的酒吧到底应该有多讲究,有了深刻的认识。
06
2014 年,《啤酒花》杂志在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家酿啤酒比赛,在我印象中这是上海第一次搞大规模的全国家酿啤酒比赛(记性不好,可能有误),300 多款作品参赛,跟北京的比赛遥相呼应。那时候大家都觉得除了大师杯,各地也都需要自己的比赛,毕竟交流不可能一年只有一次,比赛越多,大家的水平提高越快。而协会更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2014 年也是各地自酿啤酒协会暴涨的一年,各地跑的比较快的有志之士都开始组建自己的家酿啤酒协会。最初在制度和形式上可能有些松散,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两三个协会打架的情况。这里面的八卦太多,我不太愿意赘述这些事,权当一听吧。
那年,协会发展最好的地区还是北京,北京家酿啤酒协会经过了改选,银海因为决定要彻底商业化跟小辫儿去做牛啤堂,所以主动让出了协会会长的位置,由李威接任。这事特别符合银海“嫌麻烦”的性格,而李威接任也是大家的众望所归,这绝不是一次权力交接,而是让协会提速的最好办法。李威在那个时候已经表现出来的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让每一个人都对协会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07
2015 年 4 月 11 日,一把大火烧掉了成都丰收啤酒厂的厂房,几乎一夜之间,王睿从人人敬爱的“王厂长”,变得一无所有,伤痛和挫败可想而知,那是一个怎样黑暗的阶段,可想而知。
被火灾付之一炬的酒厂
后来大家都知道,火灾第二天,高岩呼吁大家为王睿捐款,短短十一天,几十万来自友商、客户、爱好者、吃瓜群众的捐助纷纷涌向成都丰收酒厂,王睿没有垮掉,他又站了起来,而且还收到了大批后续订单。我相信,这一个事件让全行业都有了十足的信心,至少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于行业的温暖。
啤博士部分成员
也是在 2015 年,微信上一个叫做“啤博士”的公号横空出世,每每看到他们排版简单粗暴但是干货满满的推文时,我都能感觉到背后洋溢的那股热情。这就像 imbeer 早先成立的时候,一群人凭借着热情义无反顾扎进去的劲头,字里行间都带着力量。
啤博士,毛主席
BJCP 落地考试
后来啤博士又翻译出了中文版《2015 BJCP 啤酒分类指南中文版》,成为精酿啤酒行业的工具书,免费提供。2016 年9月,他们又顺利对接了第一次落地到国内的 BJCP 品酒师考试,成功帮助 22 位“爱好者”成为了持证上岗的“裁判”。
同年底,“酒花儿”诞生,从啤酒点评开始切入市场,后来又上架了 APP,是国内最好的精酿啤酒相关 APP,使用体验就算在世界范围内做比较也不差,给中国精酿啤酒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记得我也和沈恺还有 Kevin 分别有过一顿酒,我还颇喜欢他们十足的牛逼架势,好的产品确实需要牛逼的态度才做得出来。
中国精酿啤酒协会
2015 年 12 月 10 日,二十多位酒厂代表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精酿啤酒协会”,希望对精酿啤酒行业做出规范。但协会雷声大雨点小,在很多构成和制度上也饱受争议,以至于今年初熊猫精酿还闹出了退出协会的事件。
08
2016 年 1 月,熊猫精酿被披露出获得超过 2000 万元融资,一石激起千层浪,精酿圈炸锅了。炸的不是他们做了什么事,而是拿了多少钱。这显示了精酿圈子里面这些年积攒下来的戾气。潘丁浩和夏语林在这里面似乎背了一些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有时候走的太快了,会被人使绊的。
广州 Bravo
广州 Bravo
精酿啤酒吧终于开始集体转型,各地领先的门店品牌开始带头向扎啤转型,一时间,谁的店里要是没有三五十个酒头,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北京北平机器、重庆立屯、深圳 Taps、成都麦酒社、武汉气泡室验室、广州 Bravo、长沙有哈数 Tap Room、贵阳 Trip Smith、南京枪花、瑞安壹号酒馆,等等等等。这一变化明显带动了本地品牌在全国范围的出货量,精酿啤酒圈的造型运动就此爆发。同时还催生了专业安装店内打酒设备的全新生意。
牛啤堂的金和银
2016 年 5 月,牛啤堂的金、银两款产品在邯郸的“优步劳”代工生产,装瓶上市,这开启了国内的精酿啤酒品牌“借牌照做品牌”的序幕。优步劳作为代工厂,也在这段时间内接了大量的代工订单,例如来自拳击猫、京 A 等知名品牌,风头一时无两。
武汉十八号跳东湖 IPA
2016 年 10 月,武汉十八号的跳东湖瓶装上市。2017 年 1 月,胶片机牛奶世涛瓶装上市。说起这件事,我满脑子都是光头眉飞色舞的表情跟我讲述他给一群热血青年花钱搭台子的事。跳东湖就是这么来的。
道酿伏魔 IPA
2016 年 12 月,成都丰收的易拉罐灌装线组装完成,听装的伏魔 IPA、腾云小麦上市。就这一件事就不得不佩服王睿从零开始捣腾的能力,他自己调配的灌装线,又走通了经营牌照的问题,不是有十足热情的人是做不下来的。
2016 年 7 月,imbeer 在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玩了一次大型精酿啤酒节。现场 100 个酒头和 40 米的大舞台就不必多说了,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实际是活动被迫降格之后,大家给我们的支持,在这里我也不好多说了,再感谢一次。
还有个大事,2016 年 12 月,第五届大师杯经过五个分站赛之后在北京进行了总决赛,一共 433 款作品创下了大师杯赛事的记录。从 2012 年第一届大师杯的 20 多款,到 400 多款(全年累计超 1000 款),走过了5年时间。那么走到 4000 款会用多长时间呢?
09
走到 2017 年,一开年就好戏连台:
鹅岛到上海开了家 Brew House,百威收购了拳击猫,然后高岩高喊鹅岛滚出中国,夏语林也在不停呼吁认清伪精酿,弄的连 BA 的出口部经理都来问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
随着优步劳开放代工业务的成功,2017 年很多酒厂都开始盯着这块蛋糕,尝试着开放代工业务。所以一开年,一大批本地品牌开始瓶装上市。
近两年啤酒节和啤酒比赛越来越多,到 2017 年,开年开始就每月都有至少一次活动,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
......
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 2017 年注定是行业的一个关键节点,我们一起走到了现在,未来如何走,还是由我们自己书写。
— 后记 —
这些都是我个人在行业这些年经历的一些事,它并不是什么发展史,我一个人也不可能见证全部发展的过程,所以有记录不完整或者不足够准确的地方,请海涵。
其实,我在做 imbeer 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次跑偏的情况,有些时候回头再看这些事的时候,我确实感觉到可惜,如果当年我能再仔细一点,把他们一笔笔都记录下来该多好。
此外,有很多八卦我斟酌了很久,觉得不适合写在这里,所以还是留下了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全等着以后出回忆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