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惊!临夏州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多达360处之多!

2016-10-18 你知道多少? 临夏网


临夏州境沿黄河、湟水、大夏河、洮河、广通河两岸台地,分布着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及青铜时代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鳞次栉比,层层迭压,内涵十分丰富。自20地纪20年代起至1985年,共查明邑内文物遗址360多处。其中,永靖县炳灵寺石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乐县边家林等11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尕塬等36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处为汉墓)。另外东乡县唐汪、东塬林家、临夏市张家嘴、永靖县秦魏家等遗址均有重要的考古发掘。重点古文化遗址简介如下: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永靖县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寺沟峡黄河北岸。最初利用天然洞窟藏书栖居,后开窟凿像,历代雕琢修饰,遂成佛教胜境,蔚为大观。炳灵寺石窟很久弃之荒野,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19529月中央文化部和西北文化部抽调专家组成炳灵寺石窟勘察团,对炳灵寺进行全面勘察。1953年成立炳炅寺石窟文物保管所。19613月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4月,甘肃省文化局又组织炳灵寺石窟调查组,进行第二次调查。

1967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拨款120万元,修筑保护大堤,使石窟佛像壁画得到保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81年、1984年进行维修,石窟艺术重放光彩。石窟现存窟龛195个,其中下寺附近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余平方米,大型摩岩石刻4方,石碑1通,墨书及石刻题记6处。下寺窟龛中,西秦开凿的21龛,北魏825龛,北周2窟,隋代2窟,唐代20113龛。宋代、西夏、元代、明代均有雕凿,妆銮、重绘。下王家遗址 

位于东乡县锁南镇东南约1.5公里的下王家村,遗址处在王家沟水库大坝下游西岸断崖峭壁下,是州境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遗址南北相距80米,面积约500平方米,发现文化层两处,其中暴露的一处灰层长约3米厚约10公分,发现许多炭屑、兽骨、红砖土块等遗物。灰层上覆盖着89米厚的粉砂质黄色粘土层,灰层下面是水积灰绿粉砂质粘土。灰层中发现3件打制石器,其中两件为刮削器,一件为打制石英片。经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土样化验分析,其地层年代为第四纪,绝对年代是(1950) 14900150年。这一发现把州内古代文化史提前1万年之久。

    林家遗址



 
位于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第二台地上,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重要遗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遗址总面积约百亩。大量遗物为彩陶片,器型有盆钵、碗罐、壶、瓶等,均着黑彩,饰有平行线纹,圆点纹、网格纹、叶网纹。陶器质地细腻,器表打磨光洁,陶色多呈橙黄色。还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址27处,制陶窑址3个,灰坑98个。出土马家窑时期的石、骨、陶、铜器等3000余件,并在窑穴、房址内陶器和灰层中,发现大量稷和少量粟、大麻籽等谷物、油料遗物。另清理出齐家文化房屋遗迹3处、墓葬1座、汉代木棺墓1座,唐代土洞墓6座等。发现的27座房址,分上、中、下3层,即早、中、晚3期。这里出土的一件铜刀,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早铜铸工具,把我国铜制工具史提前千余年。


        边家林遗址 


位于康乐县城以北3.5公里处三岔河北岸第三台地关丰村边家林村,为马家窑文化半山早期边家林式遗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总面积约1 5万平方米。遗址除马家窑文化边家林墓地外,还有齐家、辛店文化遗址。遗址西端一块台地上发掘墓地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 7座、灰坑1个,出土器物1080件。其中生活用具158件,征集保存118件,生产工具27件,装饰品894件。生活用具均为陶器。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陶器三类。葬式有扰乱葬和侧身屈肢葬等。出土器物有壶、罐、瓶、盆、夹砂缸、钵等。边家林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是马家窑类型到半山类型时期的过渡类型遗存


        半山遗址 


半山遗址位于广河县城以东约30公里处,总面积30万平方米,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以红陶为主,含少量灰陶和白陶;壶、瓶、罐等为半山遗址彩陶主要器形。据悉,半山类型文化和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分别是广河县齐家镇的半山村和齐家坪村。半山遗址继齐家坪遗址后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 


遗址位于洮河西岸第二台地广河县排子坪乡园子坪村齐家坪,距县城东35公里处,是著名的齐家文化命名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有4000年左右时间。齐家坪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有墓地和住地两处。居住区有大量的灰层和居住面,灰层和地表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共发掘墓葬117座,房子遗迹2座。出土上千件随葬器物,主要为陶器。墓葬多为合葬墓。出土的一面铜镜,是中国最早的铜镜之一。

崔家庄遗址

位于临夏市东北约2公里的临夏县北塬乡崔家村。地处北塬南缘山头第一台地上,是一处丰富的齐家文化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约2000米,南北500米。发现袋状灰坑,出土石凿等器物。遗址西侧暴露多座墓葬,深度不同,陶片、人骨暴露在断崖面上。遣址出土有石刀、斧、凿、钵、研磨器、盘状器、网垂、石球、石壁、石璜等,为典型的齐家文化器物。
        
三坪遗址 地处积石山县城以东安集乡三坪村,为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辛店文化、齐家文化共存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10亩,均有遗物出土。陶器主要器形有瓮、罐、瓶、钵、盆等。被誉为彩陶王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瓮是在19498月从三坪塬嘴地出土,高49.3厘米,泥质红陶、黑彩,饰以旋纹为主体的花纹,体型硕大,制作精美,花纹富有飞动气势,波澜壮阔。1954年由大队书记戚永年捐送政府,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秦魏家遗址位于原永靖县莲花城西南部,已淹没于刘家峡水库。秦魏家遗址曾两次发掘,清理墓葬138座,出土大批陶器及其他随葬品,是一处保存完好的齐家文化氏族公共墓地。距今有4300多年。葬式有单人和合葬两种,最有特点是,成年男女合葬,一般都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葬俗表明已存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
        
刘家峡恐龙足印


        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黄河北岸,刘家峡侏罗纪或早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截止2005年底,已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11类150组、1831个足印。最大足印150厘米×120厘米,为世界之最。该化石与其他产地的古生物遗迹相比,有五个显著特点:其一,保存完好、清晰度高。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完全是经过人工仔细揭露出来的,因而保存得十分完整和清晰,立体感强。同时,在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有恐龙卧迹、尾部拖痕及粪迹等,构成了足印、卧迹、拖迹和粪迹共存的独特场面。其二,规模大,属种多。在已揭露的总计2000平方米的岩层层面上至少有两类巨型蜥脚类,两类兽脚类,一类翼龙类和其他三类形态独特、尚未归属的足印,至少代表9个属种。在同一地点出现如此多样的食植物类和食肉类恐龙足印,在国内尚属首次,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其三,足印大而独特。刘家峡恐龙足印中最大的一组蜥脚类后足印长150厘米,宽120厘米,前足印长70厘米,宽110厘米,步幅375厘米,左右足印外侧缘间距345厘米。专家们确定留下该足印的是一个庞然大物,体长至少有20米,体重接近50吨。该类足印前足小,后足大,前后足印成对出现,并有规律地部分叠覆,为国内外首次发现。其四,多层面出现。在已经揭露的1号点同一点上出现上、下四个层位产有不同恐龙足印类型,其间相隔6.5米厚的砂、泥岩层,泥岩中产叶肢介,明确地反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地史时期,这里一直有恐龙活动,而恐龙类群发生了演替,这种足印产地在世界亦属罕见。其五,伴有骨骼化石发现。在恐龙足印化石遗迹产出地的附近地区,已经多处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总之,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体感之强,均为世界少有。刘家峡恐龙足印形成于一亿七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或早白垩纪时代。


        为了保护挖掘恐龙足印化石潜在的科研科普和观赏旅游价值,国家决定在发掘现场动工兴建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公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核心区和试验区两大部分。核心区占地2平方公里(含0.15平方公里的水域),建设恐龙博物馆、恐龙主展馆、古生态景观复原点、地学展区、管理服务区、绿化生态区、恐龙主体雕塑广场及其他科学研究设施等;试验区占地13平方公里,包括绿化区、休闲区、360度环形影院等。其中恐龙傅物馆投资2300万元,对6000平方米的1号恐龙足印发掘点进行全封闭式保护,以恐龙足印群岩层层面为独特的自然背景,包含甘肃省内和国内著名的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骨架以及其他与恐龙生活相关的各类古生物化石(真品及仿真品),再现白垩纪时代恐龙的生活场景。

        古动物化石


        在和政县内宽1 5公里、长25公里近4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地下藏有丰富的古动物化石。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化石贩卖辗转海外,被瑞典、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博物馆收藏,造成巨大损失。1997年,县上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征集流散于民间的6100余件化石标本。199811月,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邱占祥等专家,对古动物化石进行鉴定,确认1055件化石属距今1300万年的铲齿象动物群和距今1000万年前的三趾马动物群,分爬行纲和哺乳纲653个属种,其中180件为爬行纲龟鳖目的陆龟等化石,875件为哺乳纲啮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共52个属种。有一级品36件,二级品228件,三级品660件。中科院特意将以和政为中心,包括周边广河、东乡部分地区命名为和政地区。这里蕴藏着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丰富的哺乳动物群化石,分别埋藏于4种岩性不同的地层中: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00万年前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沉积中,埋藏着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的黄土堆积中埋藏着距今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


       
古动物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为进一步发掘古动物化石的潜在价值,2001123日至7日,在临夏市召开中国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群保护开发研讨会,中科院资深院士刘东生、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杨遵仪、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恒等10多名专家在考察馆藏化石和出露点后,一致认为:和政出土的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珍藏价值和展览价值,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中国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化石的经典产地内蒙古通古尔和山西保德,而且也超过了世界最著名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希腊的皮克米( PIKERMI)和萨莫斯(SAMOS)地区,填补了中国古生物学界的空白。这些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剖面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证据,它的潜在尚待发掘的价值绝不低于闻名于世的珠峰南坡的西瓦利克(SI—WALIKS),具有世界意义。和政古动物化石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200396日至8日,在和政召开中国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国际研讨会,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首席馆员、古脊椎动物研究部主任哈里斯博士,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王晓鸣研究员,德国法兰克福辛氏博物馆人类学部前主任弗兰茨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馆员弗林博士及中科院叶大年、吴新智、周志炎院士及张开逊、韩家懋、李传夔、邱占祥、邓涛、王伴同等国内知名专家对馆藏化石再次进行研究和确认。8600多件化石标本分7103个属种,有一级品872件、二级品217件。其中有6项独占世界之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最大的鬣狗——臣鬣狗。国内外专家称和政化石是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引起国内外古动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一期馆)  对古动物化石的抢救保护、开发研究工作,在专家呼吁和省州县积极争取下,得到温家宝总理及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与支持。2001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给国务院副秘书长马凯做出批示,并打电话给他的大学老师杨遵仪院士,答复:信件收到并已批办(信件指杨遵仪院士等专家为保护和开发和政古动物化石致温家宝副总理的信)。为使和政古动物化石得到妥善保护,展现出其特有的价值,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家文物局已定级的藏品必须保存在有收藏条件的设施内,特别是一、二级藏品,必须保存在专门的珍品库房中的规定。在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及省计委的关心下,县上于1998年论证上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建设项目。2000519日,省计委以甘计投[2000] 47号文件批准立项,总投资1525万元(国家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525万元),20014月开工建设。博物馆占地19.2亩,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20039月竣工。是年96日,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开馆典礼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宝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柯茂盛,省长助理郝远,州委书记姜信治,州长黄选平等省州领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震环境局,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卫生厅、省地矿局、省旅游局等部门负责人,中科院院士叶大年、吴新智、周志炎,国内专家张开逊、范蔚茗、邱占祥,美国专家哈里斯·弗林,德国专家弗兰茨,国内同类博物馆、省内旅行社负责人出席。开馆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长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周铁农,外交部长李肇星等中央领导及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方面专家先后来和政,参观古动物化石。自开馆至2005年底接待国内外游客数10万人(次)。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古脊椎动物化石博物馆,是继四川自贡恐龙化石博物馆、西安半坡氏族社会遗址后,兴建的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之一。

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二期馆)  20039月,省委书记苏荣在和政检查指导工作时指示:和政化石它不仅是属于和政、临夏的,不仅是属于甘肃的,它是属于全中国、全世界、全人类的这是一篇大文章,可以做一个大项目。据此,县上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多次向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汇报。20043月,州委书记姜信治专程到国家发改委汇报博物馆二期工程设想。8月,省委书记苏荣先后几次对州委姜信治书记和县委书记郭鹤立专门交代化石开发保护及二期馆建设开发事宜。9月,省委苏荣书记在北京治病期间,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衔接项目同时指示省委办公厅在其办公经费中挤出100万元,作为二期馆前期经费。1010日,邵克文在北京主持召开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会议,对二期工程建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1 116日,州、县邀请省内11名知名建筑科研设计专家在县召开二期工程建设建筑方案研讨会,委托兰州市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和政县城文化博览区修建性详细规划》。1219日,县上分别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城建规划学院、兰州冶金设计院和兰州市规划设计院签订建筑方案设计合同。
20047月,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二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全面展开。20054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初步设计,并于6月通过评审, 79日施工图设计通过审查,83日招标。项目概算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和室外工程投资1315.03万元,总建筑面积4235平方米,主要建设展厅3177平方米,客座公寓353平方米,办公区352平方米,多功能学术交流中心353平方米;装修布展工程投资1400万元;其他费用而已预备费284.97万元。88日开工建设。
       
古长城遗址
        古长城遗址位于永靖县盐锅峡乡黄河南岸上铨村至小茨沟地。共和国初期,犹存长达20华里长城遗址。1959年修筑由河口通往刘家峡铁路时,大部分长城遗址被毁。现小茨沟车站附近尚有七八十米长的一段城迹。何时长城待考。
        
古关津 
        凤林关  唐置。位于寺沟峡黄河南岸悬崖陡壁间。关隘处仅宽五、六尺,北临黄河深渊,南悬千仞峭壁,地形异常险要,俗称阎王砭。凤林关是丝绸古道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关口。汉代张骞通西域,北魏郦道元考察山水,东晋法显西行,文成公主及金成公主进藏,唐御史大夫崔琳西去吐蕃,南来北往的商旅均经此关。
        安乡关  位于莲花城附近的黄河之滨,今为刘家峡水库淹没。安乡关原为吐蕃城桥关,宋改为安乡关。时河州知州姚雄与羌酋阿章作战,在青海东部地区姚雄四战四捷,后又退守河州,并在黄河之滨筑安乡关,夹河立堡,以护浮梁。安乡关在《宋史·地理志》中多次提到,但关址具体在什么地方,众说不已,如喳歌城、莲花城、炳灵寺附近等。
凤林津  位于凤林关附近。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上著名的津渡,这里河面较窄,水势平稳,加之军事要地,唐朝与吐蕃曾在此多次建筑桥梁,因战争原故,时建时焚,并在夹河两岸立堡戍守,以卫交通。唐三公主(弘化公主、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西嫁吐谷浑、吐蕃后,凤林渡便成为唐京城长安经河州、鄯州乃至西域或西藏的干线驿遒路线上的主要津渡之一。
        
莲花津  又称黄河下渡,是著名官渡。


渡口位于莲花城北,通凉、庄之路。明初,渡口设千户一员常年驻守。嘉靖四十年(1511年)知州刘卓用官银造船二只,设水夫6人,摆船过渡。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王全臣捐资设渡船1只。光绪年间知州杨增新重修莲花堡时,亦整治莲花渡口。民国17年(1928年)5月,冯玉祥部驻甘国民军师长赵席聘曾率部在此架设了浮桥。1949823日至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一军原计划在此渡黄河,曾用两天两夜架起了由5舟连成的浮桥,但在25日夜被河水全部冲垮。

此外,据《导河县志》载,民国年间,这里黄河沿岸还有潘家渡、红崖渡、他家渡、罗家浪渡、魏家川渡、大川渡、大石头渡、黄茨滩渡、西河渡、焦家渡、白家川渡、黑城渡、左南渡、盐场渡等多处。
       
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墩堠、狼烟台,是古代军事上的通讯、报警建筑。黄河三峡不但是古丝绸之路南线通道,而且是水运线上的重要叉口。在黄河这段道上,先后有银川河、大夏河、洮河、湟水河交汇,各支流上的木筏、粮筏、毛筏等货物都要经过这里。加之这里又是军事要冲,历代战乱不息。因此,沿河烽火台星罗棋布,尤其是设立在大夏河汇入黄河、湟水汇入黄河之夹河两岸,墩台数量之多、建造之宏伟,更是令人折服。

临夏网热门新闻推荐


1、临夏奥体中心夜景 从空中欣赏!

2、重磅中央批了!临夏州这135个村子要火!每村100万,快看有你家吗?

3、今日,临夏上了全国各大头条!!

要知道临夏网小微微信,请回复【勾搭】,欢迎添加~

↓↓↓猛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最新最热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