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灵魂里找到盼望 ——任俊华的木雕创作

2016-10-22 雪梅Cathy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周末悦读】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昨天收到橡果Cathy姊妹的来稿,有点耳目一新。纯粹的艺术本身就像哲学命题,直接追索生命实质。而一名基督徒艺术家的用心之作,则更是洞穿生命,带着苏醒的灵魂,来与这个世界面对面。Cathy对基督徒雕塑家任俊华的作品赏析,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思考,相信每一枚橡果从这些作品中也会读到各自的感受,欢迎留言分享!

任俊华,基督徒。1978 生于山东。2005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北京。


年轻的时候装修第一套房子,想用一切绚丽典雅的色彩把房间充满,恨不得在每一块木头上都涂上色彩,避免显露木色。随着年岁的推进,我对木头的喜爱却在不知不觉间与日俱增。一个家里如果没有木色,无论它如何绝美,就好像展览馆,我都觉得没法住在里面。除了家具,我也在寻找我喜欢的木雕,但是在我眼里,大多数的木雕都承载了太多的手做之美,精细的雕工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木头本身的浑厚、拙朴以及独有的气息都被掩盖、破坏了。


第一眼看任俊华老师的木雕作品,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在《安慰》里,结实粗壮的手臂,浑圆的身材都是木头本来在表达的生命气息。人的身体语言非常微妙,同样是拥抱,有的拥抱是外交礼仪,有的拥抱是做秀,而有的拥抱是两个灵魂的碰撞和交托。艺术家把第三种“拥抱”敏锐地捕捉到了,并透过两人彼此的体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于是在《安慰》里即使没有一个面部表情,我们仿佛也感到了两个人的泪水和彼此的温度。



  

在任俊华的作品里,我试图在找寻目光和神情,想透过这些去揣摩到某种具体情怀的表达,但是,每一件作品所呈现出的表情是笼统的、抽象的;是悲伤,但不是某个人的悲伤;是疑惑,但不是某个人的疑惑。这对我们传统形成的审美定式:生动、具体、细节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种表达方式让我突然想起文学和哲学的区别,我想说传统的艺术符号更像是文学,而在任俊华的作品里,我体会到了一种哲学乃至神学的思考和表达。


当我们沉迷于自我的角度去体验生活、思考世界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和生命的终极失去联系,如果不把人放在一个更大的境遇里去看待自己,就像蚂蚁躲在蚂蚁的王国里瞭望世界。任俊华在回应这个挑战时,是这么说的:“创作本身是生命的语言,当我们过分刻画细节,对局部情感过于迷恋,从而对生命这种最为核心的问题关注得太少。传统教育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变的支离破寻,无法意识到整体,更无法鲜活地把握创造力。我们得了聪明,却失去了智慧。”


  

在很多艺术家的早期创作时期,都经历着被某种艺术形式驱使和左右的状况,这就像小学生学语文,为了操练学到的某个词和某种文章范式,不得不憋出一篇辞藻华丽的作文,或者把某种文学技巧硬塞进文章里。这样的创作状态也许会持续很久,打破这种状态的动力,来源于创作者内心的真正成长。



有的艺术家一辈子在透过作品表现追寻,表现迷茫,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矛盾的张力幻化出了无数惊世之作。而任俊华的精神世界最终在基督里安定下来,在《盟约》、《灵鸽》、《夫妇》等作品里,我们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一种世界之外的喜乐,它是一种灵魂里找到盼望的状态,不是因某件事情萌发的高兴,也不是自我意志得逞的满足,它是因为和造物主相连后被充满的状态。正如任俊华对他的创作动力所言:“我认为眼见的世界并非所有都是真实的,多是影像。至于哪些是真实的,取决于个人对真理和生命的认识,并随之产生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又可以撼动并改变生命。我对真实的追求多源于生活带来的感动,这是我创作的原动力。”

 

❤ 赞 赏❤ 

橡树约稿

亲爱的橡果们!感谢大家陪伴橡树人一路走到今天,一起分享属灵的悦读时光。我们相信,每位橡果在个人的阅读经历中,都会不断迸溅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思考火花。从今天此刻开始,拿起手中的笔,把这些火花记录下来吧!可以是你对橡树书籍的书评,也可以是从某个段落引发的属灵思考,还可以是阅读的字里行间涌流出来的不凡洞见。我们会不定期选择推出橡果们的“果子”,期待看见你的那一枚哦!所以不要犹豫,把写好的文字发给我们吧!我们也会相应提供稿费。咱们橡树家的地址是:oaktree_amos@qq.com。

橡树人时刻在这里恭候橡果们!

橡树文字工作室定期发送橡树图书书评、书摘、橡友会信息
微信号:oaktreepublishin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预订《工作的意义》,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