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号茶室】 大湾区三雄争霸:乏力的香港,尴尬的广州,无人可挡的深圳

2200期晨刊 90号茶室 2023-04-17


【90号茶室】系列公众号,2万篇精选文章,财经/科技/政治/股市/美文,一键关注,六十万高端人士每日必读,商务推广18906171289(手机、微信)

来源:楼市那点事 


酝酿了两年的湾区规划终于端上了“餐桌”。

就在上周一,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关于大湾区方向性的文件,勾划了涉及包括金融、创科、青年及环保等范畴的多方面的发展。

除此之外,大湾区规划还定位了四大城市中心,分别是香港、澳门、广州、深圳。

而随着规划全文的出台,不少人开始全文检索其中有关核心的信息。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这几年的发展足够一个城市面貌的更新,所以哪个城市被上层给到最佳的利好,就显得尤为重要。

至少从两年前开始,专家和媒体就多次就湾区核心问题开始了争论,而参与“核心”议题最多的是以下三个城市:香港、广州、深圳。

NO. 1|谁是中心?

关于大湾区龙头的归属问题,其实在正式文件中有确定的答案。

规划纲要的前言,用了一大半的篇幅论述“目的”,全文如下: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从文中不难看出,出台这个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此外,四大中心城市在规划纲要里的定位中,香港都是“枢纽+中心”

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中心的定位基本是板上钉钉了,地位是很高的。

有人统计了一下规划中四大中心城市出现的频次:

香港(港):356次

澳门(澳):327次

广东(粤):161次

广州:41次

深圳:39次

结果显示,香港在文本中被提及的次数也是最多的。

当然,这绝不是偶然,是大湾区规划潜在的目标指向。

这将会给香港带来什么?

当年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被问道,“为什么一个英国乐队非要到美国发展?”

他当时的回答是:“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当时的哲学家和诗人都要去罗马,因为那里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今天来纽约,因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

所以对香港而言,中心地位带来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尤其是粤港澳地区已经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区,并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事实上,在跟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比较中,粤港澳大湾区在很多指标上不仅不落后,甚至还能排在前面。

但香港作为大湾区核心来讲,实际上略显“乏力”。

首先体现在创新乏力。香港在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全球第7,亚太区排名第3,落后新加坡及日本。12个分项当中,香港在“基础设施”、“资讯及通讯科技应用”、“金融系统”及“产品市场”都高居第2位,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则表现最差,全球排名仅第二十六,是香港面对的主要挑战。

其次是经济形势走样。1月30日,香港政府公布上月零售销售近乎零增长,按年仅微增0.1%,较去年十一月的1.4%增幅进一步放缓,再创十八个月新低。另一方面,香港股市与楼市下跌产生负财富效应也逐步浮现。

舆论上唱衰香港只声不绝于耳,这也给香港带来一定压力。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香港仍旧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伦敦)、也是全球第二大国际航运中心(仅次于新加坡)、还是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地(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且拥有全球最大的国际货运机场。

至少湾区规划一出台,跨海交通来往方便之后不仅能将香港方面的金融、技术等带到其他城市,毕竟它所拥有的很多现时优势依然为珠三角所亟需。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香港在土地、人才方面的压力,其实是双方的利好。

总之,理解了这份规划就能明白,香港的中心地位是有必要的。

NO. 2|无解的深圳

这边厢,不少深圳人着实有点懵。

规划纲里对深圳的定位是这么说的: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前有香港国际枢纽地位,后有广州门户作用。那些本还虎视眈眈盯着,以为大湾区核心非深圳莫属的人,深入浅出的研究了数个小时之后,发出了感慨:

“什么龙头?深圳不过是个老三!”

但是,如果你也认为深圳只能当老三,就大错特错了。

别急,且听我仔细道来。

第一,虽然香港是中心,但深圳却是最受益的。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在城市定位上并没有给深圳特别高的地位,两万多字的规划纲要看完,基本肯定了香港在大湾区内“C位”的地位。

但如果仔细对比,其实香港的着力点在深圳。

规划纲要提及深圳前海的时候,下面这段话值得关注:

强化前海合作发展引擎作用。适时修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联动香港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拓展离岸账户(OSA)功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FTA),积极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效路径。

而深圳前海作为深港合作项目建设,直接对接香港金融。

再有一点就是,深圳是离香港最近的。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到广州还是其他七个城市,都会先经过深圳。而香港作为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必将先惠及深圳。

规划纲要也肯定了深圳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明确了前海和河套地区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地位。总体来说,深圳未来会沿着深港合作、以前海和河套地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第二,广州的位置看似在深圳之前,但很尴尬。

湾区规划上的广州虽然是在国际级别的,但其优势却不是很明显。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总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大关,达到100594亿人民币,折合15976亿美元。深圳以GDP22438亿的数量和8.8%的增速跃居首位。

紧随其后的香港GDP为21800亿,增速3.7%,而广州仅排第三。

2018年,深圳又以总GDP24221.98亿元夺得全国第一,亚洲第五,挤掉香港,连续两年超过省会广州。而我们把时间拨到1979年,那时候的深圳不过是个小渔村,省府广州是老大哥,邻居香港是亚洲四小龙。

现在,曾经的小弟深圳,正在上演逆袭的故事。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大湾区最值得期待、最有价值的项目,大多都围绕着深圳和临深城市之间。比如深中通道、深中地铁,以及深圳和东莞、惠州之间的城际铁路、地铁等等。





交通核心要道的建立,其实涉及很多利益相关的问题。

而深圳处于各大交通要道上的几何中心位置,在交通建设方面一直都发挥着核心引擎功能。未来随着大湾区交通网越织越密,深圳的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站上新的高度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深圳的潜力是广州、香港无法比拟的。

1978年,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王石随工程队第一次来到深圳。当时深圳给他的印象就是环境不太好的边境小城。5年后,当深圳的朋友拎着进口水果来看他,“你们怎么得到这样的水果”,朋友说“深圳改革开放啦!”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震惊国内,仅40年就追上了老大哥的位置。

深圳的这种发展潜力也产生了“虹吸效应”:

2016年,在珠海创立、并耕耘了十多年的魅族迁到深圳;2017年,广州的恒大把总部迁到深圳;而“香港的华润”,也在把总部的很多部门迁往深圳。未来华润在香港,只会保留一个象征性的总部。除此之外,还有百度公司的华南总部和国际总部,阿里国际总部和阿里云计算总部等等也都搬到了深圳……

关于这点,此前也有不少专家也分析过,用不了几年,香港的世界500强总部数量将跟深圳差一大截,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

我们熟知的就有万科、腾讯、华为……

NO. 3|尴尬的广州

相比深圳,广州的话语权却大大降低。

我们先来看看湾区规划上对广州的定位: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与深圳的定位不同,广州的定位则是在国际级别的。

这是基于广州作为华南国家门户的区位优势而言,它不仅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全国排名首位的交通中心;作为传统商贸中心的历史底蕴而来,其在全球城市的综合地位也是很高的。

但尴尬的是,广州的竞争力却远不如深圳和香港。

在2000年末的时候,香港汇聚的资金总量是3.69万亿,广州是0.62万亿,深圳是0.32万亿。当时香港是广州的6倍、深圳的12倍。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了2016年末,香港就只有深圳的1.55倍,而深圳反超了广州。

除了经济的增速放缓,广州的人口吸引力也大不如前。

据统计,2017年,深圳常住户籍人口434.72万人,增长11.3%,占常住人口比重34.7%;常住非户籍人口818.11万人,增长1.4%,占比重65.3%。从增量来看,2017年深圳和广州常住人口增量均超百万。

但是,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量却远不及深圳多。

到了科技创新能力上,广州的不足就更为突出。

在衡量创新指标的R&D投入(研发投入)上深圳的优势相对突出。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深圳的R&D投入强度,仅次于北京,高过上海广州。在上市公司方面,目前深圳共有37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10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

这一数字,远高过广州。

另一方面,在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上,广州也有点尴尬。

一方面广州的互联网企业算不上十分出彩;另一方面,广州的新经济发展在小弟深圳面前,也显得十分黯然。特别是广州引以为豪的文化底蕴,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外来移民的融入。相比于深圳,广州未来的想象空间就显得十分有限。

早在去年5月,广州市国规委主任就明确表示,在新时期下,广州要做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门户。彭高峰梳理分析国内外标杆城市远景规划的目标和战略重点,归纳出国内外标杆城市重点关注经济实力、交通网络、科技创新、国际声望、生活质量五大价值导向。

事实上,大湾区规划也将其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在湾区规划中,只有香港和广州被定位为国际大都市。

在大湾区规划全文中,创新、科技和经济均为高频词语。创新出现了139次,科技出现了74次,经济出现了73次,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和产业属性。此时的广州和香港的位置就有点危险了。

2017年,巴曙松在深圳留下一句玩笑话:

广州香港将沦为“环深圳城市”。虽然目前来看有点超现实主义,但也是暗示了深圳极其有潜力成为湾区龙头城市,给广州和香港敲醒了警钟。

可见,湾区尚未成功,港广仍需努力。

但另一种情况也不得不注意。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书:“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

未来三个城市是否会因为政策、资源倾斜加持,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谁也不知道。但就目前来看,这三个城市中心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独特的定位,如果分工协作,湾区内的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带动下游城市,相互竞合,定能促进大湾区的全面崛起。



。END 。



@所有版权原创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主编推荐



【90号茶室】系列公众号,2万篇精选文章,财经/科技/政治/股市/美文,一键关注,六十万高端人士每日必读,商务推广18906171289(手机、微信)


这些文章不错,立即分享到朋友圈!


13万+高端读者,1万篇+精选文章,专注创业/财经/科技/政经/股市

长按二维码置顶关注


这个公号不错,立即推荐给好友!

主编介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90号茶室】主编,打过工,教过书,出过国,从过政,办过公司,江湖奔波五十载,东阳,金华、长沙、镇江、北京、东京,无锡,一路走来,终于在某江南小城一个闹中取静之处,觅得一处门牌号为90号的茶室,一方小院,一间茶室,一杯清茶,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昔日书生意气,万丈豪情,江湖恩怨,随着袅袅的茶香,随着窗外的烟雨,逐渐淡去,淡去……


主编198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1991年北科大管理系研究生毕业,做过大学教师,90年代赴日本工作8年。


2000年回国创业,为中国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开创者之一,曾创办华夏计算机、华阳软件等公司,曾在软通动力、感知集团、睿泰集团等公司担任高管。曾任江苏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无锡市总商会副会长、感知中国物联网商会执行会长、无锡市归国人员创业商会会长、江苏大学校董、江南大学客座教授等社会职务。


曾获中国软件外包成就人物、江苏省青春创业风云人物、江苏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


在软件外包、物联网、自媒体、电商等领域有一定成就和影响力。


2013年开始编写公众微信号【90号茶室】【90号股票】【美文共享】等,编辑发布20000余篇文章,得到60余万读者关注订阅。



这个主编不错,立即加主编好友!



几十万高端人士每日必读

欢迎投放广告!

联系电话 18906171289(微信、手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