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一中和二中!广州这几所中学竟然有这么多秘密!

2017-03-30 广州日报


广州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众多名校历史悠久

培养出了大批国家栋梁!

你为你的中学骄傲吗?

你知道你的中学有着怎样的渊源吗?

从今天起广州日报将不定期推出专题报道

为你揭秘广州知名中学背后的故事~



本期亮相

市第一中学

市第二中学

市第三中学

南武中学

知用中学

协和中学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广州一中×广州二中



广州第一中学和广州第二中学,哪个牛?当然都牛。不过更多的市民只知道二中,而不知道一中。阴差阳错造成了一中与二中“扯不断、理还乱”的局面,连校址都互换了。



广州一中——越秀山草棚里上课


广州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28年秋天,创办初期并没有校舍,是租用石室前天字楼12间店铺作为课室。第一年招收高中文理科男生各1个班,初中男生3个班,全校共5个班。首任校长为留美博士司徒优。


市一中的校徽


1929年度,增招高中文理科男生各1个班,初中男生2个班,女生1个班,因此学校校舍不够用,于是以越秀山原学海堂旧址建筑校舍,校舍未建成前,在越秀山麓暂搭10多间葵棚上课。


1930年度,再增招5个班,而越秀山麓新校舍还在施工中,于是又增搭葵棚为课室。1931年度,停招高中文理科,改为招高中普通科男生2个班,初中男生2个班,女生1个班。而同时市立商业学校并入市一中,高初中各增收男生2个班,改为高中商科,于是市一中开始有商科。


1934年度,全校共有22个班。学生1000多人。而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但地方仍然不够用,仅将高中和办事处迁入。



广州沦陷前,位于越秀山麓的广州市一中全貌


广州二中——林克明设计教学楼


广州市立第二中学创办于1930年秋。起初时没有校舍,于是租用逢源中约尾2所民房作为临时校舍,有初中6个班,学生191人,男、女生分校教授。


1931年度增加新生3个班,学生200多人,于是又在附近增租1所民房,内设3间教室。同年,由市府第一期拨款13万多元修建新校舍,并选定西关连庆街尾空地为新校址。


位于黄沙大道的市二中的教学楼的正立面图


至1932年新校舍第一期工程落成,市二中正式迁入,即现在黄沙大道市一中校址。第二期拨款2万多元,建筑体育馆、食堂、围墙,两期共需16多万元。校长为陈功甫。开始增设高中普通科。同年,市二中男生6个班,女生5个班,学生400多人。 1934年,学生450多人。


广州沦陷前,位于黄沙大道的市二中的教学楼


这里要特别介绍当时市二中的具有西方古典形式特征的教学楼,这座教学楼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林克明设计的,他曾参加广州市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等建筑的设计建设。


一中与二中的纠葛


1936年,因实行男女分校上课,所以将市二中的男生拨到市一中,而市一中的女生拨到市二中。


广州沦陷前,市一中的校歌中有“越秀山”、“学海堂”、“镇海楼”的字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日军从8月31日开始长达14个月的空袭。全面抗战后,市一中、二中合并,分为市高中和市初中两校。在日军的不断突袭下,还继续上课,很多同学投笔从戎。


1936年前,越秀山麓的市一中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市一中越秀山麓的原校舍当时被省干部训练团借用,市府曾请该团交回市一中,但期间障碍重重。


眼看1946年春的开学日期渐渐迫近,校舍仍无着落,学校只有另觅地方。后来得知西关有广州沦陷前市立二中的校舍,当时正被军方借用,于是请教育局转请市府核准市一中接收原市二中的校舍以应付办学。


1948年,市一中的校歌中开始有“荔湾绿水”、“昌华旧苑”、“蓬莱道”等


由于蓬莱路原市二中校址的情况非常复杂,于是市一中的负责人请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帮忙。在张发奎的干涉下,经几番交涉,市一中才完全接收了校舍。1946年1月20日,学校开始招生。1947年,校舍修缮大致完成,学生也增至1200多人。


二中在西关的原校址变成了一中,且当时政府财力有限,二中一时难以复校。直到两年后的1947年,经过一番交涉,省干训团迁出越秀山麓应元路的原市一中校址,于是市立二中迁入,这才得以复校。


于是,市一中和市二中之间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广州沦陷前市一中的校园被现在的二中继承,而广州沦陷前的市二中的校园则被现在的市一中继承。市二中那一座由林克明设计具有西方古典形式特征的教学楼,也变成了现在市一中的“一中楼”。


现在,一中已经形成黄沙大道的初中部、大坦沙高中部、蓬莱路的外国语学校3个校区,而二中也形成了应元路的初中部、科学城的高中部、应元路的应元学校的民办初中、黄埔区的二中苏元实验学校4个校区。


现在市一中的一中楼,是当年市二中的教学楼




13所学校合并而成的

广州三中






广州三中的校址原属于越山中学。1950年9月,启育中学(即原圣心中学)、明德女中、真光中学高中部、南武中学高中部、新中华会计学校、珠海大学、东方无线电学校、导正、华夏、协和等三间补习班,共10间学校同时并入三中。


当时的三中,实际上是以圣心、明德为主的上述11校的联合体,成为当时全市最大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2004年,广州市九十六中部分并入三中;2009年,广州市三十四中也并入三中。



原址来自越山中学



越山中学于1923年建立,1949年10月被接管,1950年2月在原址(大新东路19号)成立第三中学。图为越山中学的校址。





图为越山中学沿革



圣心中学

三中诞生于圣心书院和明德女中。而圣心书院的前身是位于现在儿童公园处的1857年的丕崇书院。也就是说,三中已经经历了150多年,跨越了三个时代。




如同很多学校,抗战爆发后,1938年10月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恢复上课。解放初期,按照新政府的要求取消宗教课程,学校改名为启育中学。


明德女中


图为明德女中沿革


1925年,由天主教广州教区出资,在圣心中学隔壁的空地上(即三中的西楼)建立明德女中,学校全部招收女生,由当时广东省财政厅长冯祝万夫人陈秉卿女士任校长。


1935年为体现天主教的博爱,曾规定高中部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明德女中曾办过一间小学,也就是现在的旧部前一小;还曾有一间幼儿园,也就是现在的旧部前二小。

图为明德女中的教学楼



明德女中1947年的毕业照


广州第一间男女同校的

南武中学


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说过“北有南开,南有南武”:南武是广州第一间男女同校的学校,还是产生中国第一枚国际金牌的学校!南武中学至今已经有112岁了。


1901年春, 杨渐逵,黄晦闻,黄汉莼等在广州河南龙溪首约成立“群学书社”,后改名为“南武公学会“。


后来组织公学会同人子女12人开课就读,男女都有,并于1905年3月3日正式开学。成为广州市第一间男女同校的学校。从1912年起,开始招收中学,学校改名为“南武中学”。


到1949年建国前夕,南武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招收寄宿的全日制完全中学,学生有1000多人。


后来,南武中学还曾改名为广州市财政学校、广州市十九中、广州市实验学校,直到1984年才复名“南武中学”。


图为早期的旧礼堂。


广州解放,南武中学也迎来了45周年,这是南武中学45周年校庆的场景。


谈到南武,不得不说一个人:何剑吴。南武中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体育。自从1906年何剑吴担任校长后,便把体育列为主要课程,从此南武踏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何剑吴先后六次担任南武学校校长,在广州教育发展史,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国际比赛的金牌是有南武人获得的。1913年在菲律宾举办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学生陈彦获得了跳远的冠军,开创了历史。


建国后,南武的体育继续独领风骚。


全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原中国足球队前锋古广明就是毕业于广州58中。


谢杏芳和张洁雯是大家都熟悉的世界冠军,她们都是来自南武中学。


南武中学还走出了一大批知名校友,比如梁钊韬,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是创立全国第一个人类学系的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我国中医泰斗,是广东唯一的“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梁焯辉,广州体育学院教授,中国乒乓球队第一代掌门人,使中国奠定了国际乒坛霸主,被称为一代宗师;谢楠柱,广州医学院终身教授,国际著名医学物理学家,2002年获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颁发的“2001年国际科学家”证书;曾昭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华南地理界宗师级人物,被誉为“当代徐霞客”;黄景仁,曾任广州日报副总编辑,1993年获得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等等。


广东最早实行“六三三”的

知用中学





知用中学的前身是1922年11月14日成立的知用学社。知用学社的发起人是陈克文、苏熊瑞、李加雪等12位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的前身)毕业的优秀毕业生。1924年9月12日,在知用学社的基础上成立知用中学,首任校长唐富言。


学校创办之初,就一改原来中学四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的学制,实行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即“六三三”新式学制,也是广东省内第一间实行新学制的学校。


上图是20年代纸行路时期的学校校门。


这是40年代知用中学的校门。



可能更多人记得这个校门,也就是2009之后的校门。



谈起知用,不得不说说鲁迅。1927年鲁迅来到中山大学学任文科教授兼教务总长的时候,在7月16日与许广平在广州太平馆用完午餐后来到了知用中学,做了题为《读书杂谈》的演讲。由于鲁迅用的国语演讲,所以由许广平一句一句的翻译成粤语。


现在学校的鲁迅馆以及鲁迅的雕像也成为知用的标识之一。


校长摇篮开广州师范教育先河的

协和中学



广州有一所中学,历经百余年,承载着广州乃至广东师范教育的梦想。无数个名师从这里走了出来,无数个校长从这里成长起来!她的名字叫做“协和”。




协和的历史,要追溯到1911年,美国碧卢夫人在广州西关创立幼稚园及幼稚师范班,取名为“慈爱幼稚师范学校”,美国长老会为投资创办者,这开启了我国幼稚园教育的先河。




1916年,校名更名为“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改办高级中学,校名改为“私立协和女子中学校”。


协和中学的垒球传统也是在那个时候起步的。这是当时的女子垒球队队员。


协和的另一支源起,是1921年10月12日在永汉路的越秀书院成立的“广州市市立师范学校”,这是广州首间师范学校。


建国后的1952年,当时的协和校长廖奉灵主动献校:“把协和中学献给新中国"!



接着,市立师范学校与真光、美化、导正四所学校合并成粤秀师范学校,校本部迁入协和学校。学校从此开始了师范教育的路程。


1953年省一师并入学校;1953年,粤秀师范学校改名为广州市师范学校。


2001年2月9日,学校再一次转型:由师范教育转变为中学教育,就此迎来了协和高级中学的时代。


2011年,南方日报发表文章说,广东地区400余名中小学在职校长都是“协和人”。


这些中学都好叻!

其中有你的母校吗?


你还有什么话想要分享?

你希望在下一期看到哪个中学?

欢迎在底部留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有贵 

图/ 来自微信公众号广州旧闻(gzjiuwen)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旧闻(gzjiuwen)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


推荐阅读

直接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