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医生666!找到肝癌“身份指纹”,几毫升血就能准确活捉“癌王”

2017-10-10 广州日报

我国是肝癌发病和死亡大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人占全球50%。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临床常用的两大早期诊断手段之一,但由于AFP不够“敏感”,如果只靠它来揪出肝癌,会导致每100个患者中有40个被漏诊。


是的,肝癌素有“癌王”之称。而我国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分别高达46.6万和42.2万,均占全世界肝癌新发和死亡病例的50%以上。


肝癌起病隐匿,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而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预后极其凶险。而早期获得诊断的患者经过有效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50%以上,而到了晚期,5年生存率只有10~15%。


所以,一直以来,医生们都在血液中寻找合适的肝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虽然在部分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明显的升高,升幅可超过20ng/ml,但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尽如人意。


但是AFP的敏感性只有60%左右,容易导致漏诊。同时,AFP对肝癌的诊断特异性在80%左右,也容易导致肝癌的误诊。临床中,有20%左右的非肝癌患者会由于其他原因,例如妊娠、慢性肝炎肝硬化、胚胎源性肿瘤、转移性肝癌等引起AFP升高。


10月10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徐瑞华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张康教授带领中美科学家团队,历时五年,终于攻克世界性难题。


研究团队通过检测少量“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发现了一种既能对肝癌进行早期诊断,又能准确预测肿瘤的分期、疗效和复发可能性的新方法。



ctDNA相当于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纹”。与甲胎蛋白检测相比,新方法将肝癌的漏诊率降低一半以上,能帮助医生发现更多的早期肝癌患者。该方法还可实时监测肝癌的疗效,如果肝癌复发,它能比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提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察觉到“异常”。


徐瑞华表示,该团队采取的这种“液体活检”新方法,“就像在火车站的数百万旅客里找到一两个小偷”。


北京时间10月10日凌晨,这项重大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顶尖杂志《Nature Materials》。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本月中旬,全球首个“肝癌ctDNA甲基化诊断试剂盒”将首先在中大肿瘤防治中心防癌体检中心进行应用,检测对象主要为有肝炎肝硬化病史、有肝癌家族史或接受过肝癌手术等治疗的肝癌高危人群,下一步会考虑推广到进行常规防癌体检的人群。





技术难度:“犹如在火车站数百万人流中抓一两个小偷”


“我们发现,有些病人肿瘤进展时,AFP检测不出来,但ctDNA随之上升。”徐瑞华解释,ctDNA相当于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纹”,由于其携带有与原发肿瘤相一致的甲基化改变,理论上可以利用ctDNA的甲基化谱对肿瘤进行诊断,这一被称为“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中方-徐瑞华团队。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在血液中发现的ctDNA某些位点超过了‘临界值’,那就意味着肿瘤的发生。” 据团队成员、中大肿瘤医院肝胆科韦玮副主任医师介绍,每种肿瘤具有其特异的的ctDNA甲基化位点。


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每毫升血中仅有约20ng,相当于一滴水的一亿分之一,并且混杂在更大量的正常游离DNA背景中。


“在这么微量的ctDNA中,检测单个碱基的甲基化水平,好比在机场和火车站的数百万人流中抓到一两个小偷!”徐瑞华说,要精准地捕捉到肝癌的“身份指纹”,难度极大。



新办法检索“身份指纹”漏诊率降至15%

徐瑞华教授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张康教授的团队强强联手,经过艰苦的探索,终于从40多万个候选位点中,分别寻找到两组位点。其中一组早期诊断位点,共有10个,其甲基化水平被证实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相关。


据团队成员、中大肿瘤医院肝胆科韦玮副主任医师介绍,在总共1098例肝癌患者和835例健康人的研究人群中,10个早期诊断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显示出高达84.8%的诊断敏感性和93.1%的特异性,将肝癌的漏诊率降至15%左右,而误诊率更是降至7%左右。这意味着通过检索“身份指纹”,即使是很早期的肝癌病灶,也无所遁形。并且这10个位点与患者的肿瘤负荷、治疗反应和复发密切相关。

美方-张康团队。


另一组预后位点,共有8个,,可用于预测肝癌病人的复发死亡风险和病人的生存时间。众所周知,肿瘤治疗经常有“陪打”的问题,同样的治疗方案,对有些病人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预后位点’相当于‘科学算命法’,能预测病人的预后,”徐瑞华解释,这将帮助医生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更为个体化的精准治疗,例如避免对于预后良好者进行“过度治疗”,而对复发高危患者给予更为积极的辅助治疗等。


研究团队选择4000-50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检测,发现4-5例ctDNA明显增高者,通过追踪患者情况,最后,通过传统的肝癌诊断手段验证,他们被确诊为肝癌。另有10多例在可疑范围内,研究团队正在对其密切随访。


这一新方法的优越性

1

简便快速,仅需抽取几毫升的血液即可完成检测,患者可避免活检创伤和放射性辐射;

2

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误诊和漏诊率大大降低;

3

可以实时监测肿瘤的疗效,如果肿瘤复发,能比常规影像学检查提前数周乃至数月察觉“异常”;

4

适合在大规模肝癌筛查中的应用,能够节约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



该技术有望应用于肠癌、肺癌的早期诊断

《Nature Materials》是一本对论文要求近于苛刻的顶尖学术刊物。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在对本研究的评价中,一位审稿专家表示“在如此大样本量的肝癌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开展ctDNA甲基化诊断和预后预测的研究,极为少见。能够在如此微量的ctDNA中鉴别出与肝癌诊断和预后相关的甲基化位点,本身就是一项令人惊讶的成就”。


另一位审稿专家则认为“Dr Xu等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整体设计严密,所采用的技术先进,统计学分析完善,结果十分令人鼓舞”,“肿瘤的液体活检技术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审稿专家最后总结道。


“‘液体活检’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徐瑞华透露,正在探索通过检测ctDNA中的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预测患者对肿瘤靶向药物的疗效。同时,该团队已经完成早期肠癌的相关研究,在胃癌、肺癌的早期诊断上取得一定进展。


“我们从48万个基因片段的大海中,‘捞’出了几个基因片段组合来做甲基化的检测,才能准确反映肝癌的发病情况。如果能打捞的基因片段越多当然越好,但是临床应用的成本和难度大大增加。”徐瑞华表示,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用于对肝癌疑难病例的诊断和对疗效的评估和监控上。


未来,中美联合团队将致力于研发适用于体检者的“广谱组合”,对更多肿瘤进行早期诊断。该团队还将进行前瞻性的大规模筛查研究,希望能通过新方法,进一步提高筛查的效价比,同时减少筛查的成本,节约医疗资源。


权威释疑


“滴血查癌”?还做不到!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钱朝南(鼻咽癌专家):


一滴血是非常少的,不足以完成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目前,即使采用最灵敏的方法来检测肿瘤,例如这次发布的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至少需要检验三毫升的血,只能由护士协助抽血。所以说,宣称“滴血查癌”是夸张的,目前还做不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黄金娟、欧晓芳、余广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