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尤物:云鬓花颜金步摇

2016-06-22 目黑 博物馆丨看展览

步  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戴在头上,步动则摇,故名。步摇,光听名字,万种风情就摇曳而来,难怪可以令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后世的文人墨客也热衷于以步摇来书写女性的柔美。



然而最早步摇并不是作为女性日常的饰品出现,而是作为礼制饰物的一部分。《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皇后的庙服和蚕服为:“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熊、天鹿、辟邪、 南山 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可见汉代的步摇是皇室祭服中的一部分,其形制与质地都是身份与等级的象征。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步摇才成为普通女性的装饰在唐代盛行起来。


簪?钗?步摇?


对很多人来说,步摇只是一种美丽的发饰,并不清楚它的具体形制,更是常常与簪、钗相混淆。


簪,由笄发展而来,是古人用来固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钗,笄属,由两股簪子合成。

 

按照《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熊、天鹿、辟邪、 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毛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 郑玄笺:“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


古时王后和诸侯夫人编发作假髻,称为副;副需用衡笄别在头上,衡笄即横簪,笄上加玉饰叫珈。可见当时的步摇是安在假髻上的首饰,主体以黄金打造,呈博山状的基座,上连接枝桂,枝桂上串以白珠并悬挂鸟兽、珠玉、花朵等饰件。《释名·释首饰》中所说“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指的大概就是基座上悬挂的饰件了。


步摇的发展


步摇从汉代庄严肃穆的礼制用品,是如何演变成唐代普通女子都可以“不惜榆荚钱,买人金步摇”的流行饰品的呢?


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上戴步摇的老妪


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步摇的形象,出现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一幅巨型帛画中,发掘报告称“画中的老妪,当是死者生前的形象,老妪发上所饰带白珠的长簪,是汉代贵族妇女也有的一种首饰。”我们所看到老妪,应当就是辛追夫人,而她发上所戴的考古报告中称为“长簪”的,应是形制较为简单的步摇,仅有几根桂枝,上面悬挂白珠。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六朝时期,步摇仍是上层贵族女子的专属,《太平御览·服用部》中记载《晋令》曰:“步摇,蔽髻,皆以禁物”。我们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时宫廷女子所戴的步摇。多为两支一组,以花蒂作为基座,花枝向上曲折蜿蜒,花枝上缀以珠翠。

 

然而在中原和南方地区,至今没有发现顾恺之画中完整的步摇实物。仅在一些贵族墓葬中出土过疑似步摇构件的金饰。如南京郭家山东晋温氏家族墓M12中出土了四件桃形金叶和几件金饰残片,M13中出土了九件桃形金叶和金薄片、金珠、金饰件。



安徽省合肥市南唐汤氏墓出土四蝶银步摇钗



安徽省合肥市南唐汤氏墓出土金镶玉步摇钗


到了唐代,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和经济的繁荣,步摇早已不是贵族女性的专利,普通士民女子甚至歌姬都可以“步摇金翠玉搔头,倾国倾城胜莫愁”了。这一时期步摇的形制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与钗合二为一的步摇钗。唐代以后的诗词中常见“步摇钗是辟金寒”、“步摇钗朵见”。


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院南唐汤氏墓中就出土了两件步摇钗的实物,一件为金镶玉步摇,长28厘米,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下端为垂珠玉串;另一件为银步摇,长18厘米,上端有四蝶纷飞,下端亦为垂珠玉串。


美人配步摇


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除了天生丽质难自弃,承宠时头戴的金步摇与她的花容月貌相得益彰,更增添了无限娇媚。


在女诗人薛涛笔下“步摇冠翠一千峰”,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和视角来描写步摇,展现出一个女人的自信与坦然。何等自信?何等昂扬?这正与唐代的时代气息与审美风尚相契合。宋代词人李纲笔下“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逢。”环佩丁冬的步摇再摇曳生姿,也只有像瑶池仙境月光下仙女一般的美人儿才能驾驭的了。


步摇的发展与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古代女性对美的追求。虽然现在步摇已淡出我们的生活,所幸我们还能透过历史去感受那发髻上的步摇轻颤,感受那古典的端庄与摇曳的风情。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