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分钟逛完大英博物馆

2017-03-03 新经典 博物馆丨看展览

■ 按:

2月21日,来自大英博物馆的最后一批珍宝安全抵达北京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定于3月2日至5月31日开展。北10号展厅将展出这100件文物,文物时间跨越200万年。


这个展览起源于大英博物馆与BBC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合制的系列广播节目《A History of the World》。节目介绍了大英博物馆中的100件馆藏,于2011年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惊人纪录,而后出版成书。


该书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了足足4年。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中译书名为《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新经典出品。此次国博展的展品便脱胎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


对于此次展出,很多人都有兴趣。但观展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抱着猎奇心理前去,匆匆看过,观后即忘,“一览无遗”。不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所观的不过是冰冷的器物。至于器物背后的文明,只有熟知文物历史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为避免因无知而造成的观不透,可以通过阅读《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提前做功课,然后再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的部分内容,看书中是如何从“以物述史”的角度,借文物遍览世界历史,又是如何启迪我们思考自身与创造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阅读加上观展,让我们在文物中了解文明,在文明中感受文明人的生活方式。

by 兰川


注意:


下面介绍的展品,

并非在此次国博展览中全部展出

展出文物名单参考之前推文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将展出哪些展品?



- 1 -


大祭司的木乃伊

▔▔▔▔▔▔▔▔

木制木乃伊棺,来自埃及古城底比斯(今卢克索附近)

约公元前240年




1835年,在出土约10年后,霍尼吉提夫的木乃伊来到了大英博物馆。当时人们刚刚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因此第一步便是阅读他棺木上的铭文,了解他的身份、职位与宗教信仰。我们在内棺上看到了他的名字,也了解到他是托勒密三世时期(前246-前222)卡纳克阿蒙神庙的祭司。


木乃伊用亚麻布包裹,上覆木乃伊盒


研究木乃伊超过20年的古埃及与苏丹馆馆长,约翰·泰勒说:


我们现在了解到,霍尼吉提夫死时正处于中老年,将其制成木乃伊的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他的内脏被取出,仔细包裹后又被放回体内:我们能在他的身体深处看到它们。他身上涂抹了大量松香,这是一种昂贵的油脂,用以保持尸体不腐。我们还检测到在裹布之下,大祭司的身体上安放着各种护身符、戒指、珠宝及小型辟邪物,以保护他平安通往来世。解开裹布对木乃伊的伤害极大,还很可能打乱那些体积极小的护身符的位置,而它们的摆放位置对其神奇功效至关重要。通过扫描,我们得以在原本的位置看到它们,和几千年前摆放时不差分毫,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收获。我们还可以仔细检查他们的牙齿,了解其磨损程度以及他们所患的牙科疾病。还有骨头,我们发现霍尼吉提夫的背部患有关节炎,这一定曾让他痛苦不堪。


- 2 -


安萨哈利情侣雕像

▔▔▔▔▔▔▔▔

石制雕像,发现于犹大山地的瓦地卡瑞吞谷,伯利恒附近

公元前9000年




在末次冰河期快结束时,有人从伯利恒附近的一条小河中捡起了一块鹅卵石。这块鹅卵石必定曾顺着水流翻滚而下,沿途经历了与其他石头的碰撞摩擦,这一过程被地质学家十分诗意地称为“喋语”。但在大约11000年前,一双人类的手将这块历经冲刷的美丽圆卵石雕磨成了大英博物馆中最动人的藏品之一。它表现了一对紧拥的恋人,是已知最早的人类表现性爱的雕像。




英国雕刻家马克·奎恩说:


我们原以为性爱是现代人的发现,之前人类的性是简单保守的。但其实早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也就是这座雕像的创作时期,人类的情感就已十分成熟。我很确定,他们就和我们现在一样成熟。这座雕像的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你转动它,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形象。从这一侧看,是一个拥抱的远景,能看出两个人的形象,但从另一侧看就像一根阴茎,那一侧又像阴道,还有一侧像乳房。它似乎表现并模仿了整个做爱过程。当它在你的手里转动,不同的侧面便都展现于你眼前。因此,我认为这座雕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它所表现的并不是一个片段。如果你围着它绕一圈,它便不断展现,如同一部情色电影,有远景,也有特写。在转动中,它展现出电影般的效果,让你看到所有不同的方面。同时,这也是表现人类情感关系的美丽作品,感染力很强。


- 3 -


丹王的凉鞋标签

▔▔▔▔▔▔▔▔

河马牙制标签,来自埃及古城阿比多斯(今卢克索附近)

约公元前2985年

标签背面的图案是一双凉鞋


这件文物很薄,长宽各5厘米,外观和感觉都像现代的名片。实际上,它曾是一双鞋上的标签。这一点从它一面上雕刻的鞋的图案就可得知。这枚小小的河马牙名牌是埃及法老的姓名标签,将伴随他走向通往来生的旅途,让遇到他的人了解他的身份。通过它,我们立刻走近了这些早期的埃及王,约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统治者们,他们治下的新型文明造就了埃及最伟大的纪念艺术与建筑物。


你大概觉得从一双鞋的标签上看出他管理国家的方式是不可能的。但丹王的凉鞋可绝不普通,它们是地位极尊贵的物品,由宫廷高官掌管。因此,标签背后载有关于法老如何行使权力的清晰描绘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而5000年前的埃及丹王的权力模式与今天的世界还有一些神秘的共鸣,这恐怕也不是多令人惊讶的事。



标签的另一面是凉鞋主人的画像,他戴着高贵的头饰,一手执权杖,一手执鞭。战斗中的丹王威风凛凛地击打着蜷缩在他脚下的敌人。我们的目光自然首先会落到他的脚上,但他很令人失望地赤着脚。


- 4 -


玉斧

▔▔

玉斧,发现于英国坎特伯雷附近

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在公元前4000年的坎特伯雷,人们极为渴望的便是这么一把打磨光亮的玉斧。它粗看上去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几千把石斧没什么差别,但比绝大部分石斧都更宽、更薄,看起来几乎是全新的,十分锋利。玉斧状如水滴,长约21厘米,底部宽八厘米。触感清凉,极为光滑。


约克大学的马克·埃德蒙兹阐述了这件华丽迷人的物品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如果你有幸握过一把这样的斧头,感受它的重量、光滑与均衡,就会了解工匠们将其打磨得何等精细。要获得这样的光泽,先要用石头长时间打磨,再用细沙或混水的泥沙抛光,最后在手里反复摩挲,可能还要用上油脂和树叶。不知道要用掉多少天的工夫才能磨出尖端略带弹性的利刃。在打磨的过程中还要留心形状,控制形式,体现出这种玉石特有的黑绿相间的色泽,让它变得十分抢眼,使人一眼就能认出。对这样的斧头来说,视觉享受也许与锋利的斧刃同样重要。


- 5 -


早期写字板

▔▔▔▔▔

黏土板,发现于伊拉克南部

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它的内容跟文学完全无关,而是记载了啤酒和政府机构的诞生。这是一小块来自今伊拉克南部的黏土板,约9厘米乘7厘米,大小和形状几乎完全和现代人的鼠标相同。


在现代人看来,黏土也许并非理想的书写载体,但来自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河岸的黏土被证明是十分珍贵的,它用途广泛,能修建城市,制作陶罐,还能像我们这块黏土板一样,迅速提供一个可供书写的表面。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黏土具有巨大的优势:容易保存。中国人用于书写的竹子极易腐烂,纸张则易于销毁,而晒干的黏土却能在干燥的地方保存数千年,使我们今天还能阅读其上的文字。在大英博物馆,我们保存了超过13万块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黏土板,世界各地的学者都来此研究这批收藏。


- 6 -


带亚历山大头像的银币

▔▔▔▔▔▔▔▔▔

亚历山大大帝银币,铸造于土耳其古城兰萨库斯(今拉普塞基)

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81年



银币背面雕刻着雅典娜女神像及希腊字母“利西马科斯王”


这枚银币铸造于公元前300年,是已知最早的带有领袖头像的硬币。银币上的亚历山大大帝是当时,甚至是整个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家。我们无法了解这个头像是否反映了他的真实相貌,但我们十分肯定他的身份,因为银币上的人除了人类的头发之外,还有一对公羊角。公羊角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社会尽人皆知,毫无疑问,这就是亚历山大。公羊角所代表的宙斯-阿蒙神是希腊与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因此,这枚小小的银币具有双重含义:其一,亚历山大统治着希腊与埃及,其次,他既是凡人,也是神。


罗宾·雷恩·福克斯提到亚历山大时这样说:


他完全相信自己是宙斯的儿子。他的母亲奥林匹亚丝很可能曾告诉他,宙斯是他的天父,而伟大的腓力王则是他在人间的父亲。帝国中的一些臣民自发地把他当作神来供奉。与神享受同等膜拜并不会让他不快。但他知道自己只是凡人。



银币的另一面是手持矛与盾的雅典娜女神像,她是希腊人的庇护神和战争女神。但她出现在这里并非要保佑亚历山大,因为她旁边的希腊字母表明,这是利西马科斯的银币。利西马科斯曾是亚历山大麾下的一名将军,也是他的朋友,他在亚历山大死后统治着色雷斯,直到公元前281年去世。利西马科斯从未铸造过带自己头像的硬币,他选择赞美前任统治者的荣耀与权威。这是一种对英雄形象的操纵,几乎可以算身份盗窃。


- 7 -


沃伦杯

▔▔▔

酒杯,很可能发现于耶路撒冷附近的比提提尔镇

公元5年至公元15年




沃伦杯展现了成年男子与少年之间的性爱场景。这件制作于2000年前的罗马银器是个看起来容量颇大的高脚酒杯。形状就像一个底座很小的现代运动奖杯,它可能曾有两个把手,但现在已经丢了。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它的工艺十分精美。酒杯上凸起的图案是靠敲打银杯内壁形成的。它应该曾在私人宴会上使用,就其图案主题而言,想必会获得在场所有人的欣赏。





古代历史学家兼电台主持贝塔尼·休斯说道:


银杯上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同性性爱。正面是一位有胡子的成年男性,身上跨坐着一位英俊少年。性爱的动作被刻画得阳刚有力,也十分逼真,但这并非理想化的同性性爱场景。不过如果你转到背面,便会看到一场更为标准的同性性爱。人物是两个英俊的青年男子:垂到背上的发缕表明他们还十分年轻。一人侧躺着,年纪稍大的那位则看向另一边。这是更抒情、更理想化的同性性爱场面。


尽管杯子上的场景在今天看来过于露骨,甚至有些惊世骇俗,触犯了社会禁忌,但在当时的罗马却是十分平常。不过这里的情况有些复杂,社会虽能容忍,但并非人人都能接受。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喜剧《象鼻虫》中有一段话,大致能概括当时罗马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想爱谁就爱谁,只要不是已婚妇女、寡妇、处女、年轻男性和自由民男孩。



两个场景发生的时代显而易见:乐器、家具、恋人的服装与头饰都是几世纪前希腊式的。有趣的是,我们能看出酒杯上两个较年轻的少年并非奴隶。他们的头发中有一长缕垂到了背部,这是典型的希腊自由民男孩的发型。在16至18岁之间,作为成年礼的一部分,这缕头发会被剪下来献给神。因此他们应该都是自由民,而且家境富裕。我们在画面上能看到的另一个角色也出现在我们之前所假想的罗马宴会上。他正躲在门后窥探做爱的场面,只露出半张脸。他很明显是个奴隶,但我们不知道他是在享受偷窥的乐趣还是应少年的召唤来为他们服务。无论如何,他的出现提醒我们,我们眼前的场景只会发生在紧闭的房门之内。贝塔尼·休斯评论道:罗马人认为,如果你有个好妻子,就不该再与同性恋爱。但我们从诗歌、法律,以及对同性恋关系的反向引用上,都能看出同性恋是当时社会的常见情形。沃伦杯是一件珍贵的物证。它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了解了贵族圈里的同性恋关系。


- 8 -


女史箴图

▔▔▔▔

画,来自中国

公元500年至公元800年



之前我们讨论了早期罗马帝国的盛宴和同性性行为,北美洲的烟草与仪式,墨西哥的球赛与信仰,而本节中我们要讨论的是一种高雅的社会娱乐:赏画。博物馆中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精品画卷,是一幅原作于公元400年或500年左右的画作的临摹品,它包含了3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中国,这被称为“诗书画三绝”。作为一幅画卷,它十分适合几位知交好友共同欣赏,而作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数百年间一直被历代帝王收藏。画卷名为《女史箴图》,它是一种古代中国的行为规范,用于教导宫廷中的女性遵守妇德。


画卷中包含数幅场景,每幅各有箴文。画卷缓缓展开时,先看到几句诗文,然后是相应的图画,一次只能看到一幅,这种展开过程正是赏画的关键乐趣之一。其中有一场景颇令人不安。一个美丽的宫廷女子正风情万种地向皇帝走去,衣袂和红丝带随着动作飞舞。但如果凑近细看你就会发现,皇帝伸出胳膊做出了拒绝的姿表明自己不想亲近美色,这令她踌躇不敢向前。女子身体扭转,准备转身离开,脸上是难以置信的挫败神情。



公元292年,张华作诗之时,中国正处于汉朝崩塌后的分裂状态,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皇位危如累卵。当时的晋惠帝昏庸无能,贾皇后大权在握,行为荒唐。据史料记载,朝中大臣张华忧心忡忡,担心皇后及其同党会篡夺皇位。她的淫乱、凶残和奸诈严重威胁了王朝的安稳。张华的诗文表面上是在劝诫所有的后宫女子,实则是想进言贾后。他希望通过优美而发人深省的诗歌的力量,让贾后回归正道,安分守己,恪守妇道:


翼翼矜矜,福所以兴。

靖恭自思,荣显所期。


而表现诗歌的画作也有崇高的道德目标。劝诫的对象不只是女性,也包括男性。皇帝拒绝妃子的引诱,表现了男性的决断与力量。


- 9 -


霍克森胡椒瓶

▔▔▔▔▔▔

银罐,发现于英格兰萨福克郡霍克森

公元350年至公元400年




本文中的物品便是在公元410年左右埋藏在萨福克霍克森地区的金银财宝中的一件,1992年,它在埋藏1600余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位罗马夫人的半身雕像,服饰华美,挂着长耳环,发式精巧繁复,发辫盘在头顶。一望即知,这是位庄重的贵妇,衣着入时。雕像高约10厘米,大小如同一个胡椒罐。而它也恰恰就是一个银制胡椒罐,底部有精巧机关,可以控制胡椒的倒出量。只要扭动把手,就可以选择全开、全闭或半开。胡椒罐显然是富人所有,设计目的是为了增加生活乐趣。夫人的脸部由白银制成,眼睛和嘴唇却使用了黄金,遇烛光闪烁,它们就如同会动一般。在萨福克的宴会上,它一定曾是话题焦点。


- 10 -


犍陀罗佛陀坐像

▔▔▔▔▔▔▔

石像,出土于巴基斯坦

公元100年至公元300年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尊用灰色页岩雕成的佛像。这种岩石中含有结晶碎片,在光照下光芒闪烁。佛像头与手的大小与真人类似,但身体较小。他盘腿呈莲花坐,手置于胸前。双肩皆披袈裟,身上有表现袈裟皱褶的厚重深刻的衣纹。脚大部分隐藏在衣服之中,只露出脚心朝上的左脚的几个脚趾。他的头发整体向上束起,顶端似有发髻,但其实那是佛陀智慧的象征。他眼帘低垂,安详地看向远方,双肩往上至头后的圆盘状物是他的光环。


修行者凝视佛像,佛的形象随之进入他们的心灵。之后他们思考佛的身、语、意。佛像能令信徒想起佛陀,回忆起他的奉献、开悟以及重要事迹。不同形式的佛像实际上就代表了不同的事迹。比如,佛陀有一个很著名的姿势:结跏趺坐,手作说法印。其实严格来说,这应该叫转法轮印,意为转动佛法之轮。这正是本文中坐佛的手势。法轮象征了通往开悟的道路,是印度艺术中已知最古老的佛教象征。佛陀的手指代表法轮,他为听众转动法轮,让他们能放下虚幻的现实,脱离苦难与自我,进入极乐的涅槃状态。佛陀教导:


外饰粉脂。璎珞衣服。华鬘钗钏。假庄严身。痴人不知。横被诳惑。于色境界。妄生欲心。若有智人。正念观察妇人身体体性如是空无有主。犹如梦幻。


- 11 -


新罗瓦当

▔▔▔▔

陶瓷瓦,来自韩国

公元700年至公元800年




这片瓦当来自公元700年左右的新罗,当时这个刚统一不久的国家正处于经济繁荣时期。这段历史如今在朝鲜和韩国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但它仍然是全体朝鲜人现代民族认同感的核心。


公元700年,新罗是一个富裕的都市化国家,处于著名的丝绸之路末端,是这个贸易网络重要的成员之一。但本文中的物品并不是用昂贵的丝绸,而是用不起眼的黏土制成的。这些黏土将向我们讲述朝鲜半岛的“黄金时代”。


韩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崔光植告诉我们:


瓦当所表现的文化因素至今仍留在韩国文化里。现在庆州市区的街道上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因此,从这方面看,这些物品虽然已经算是古物,却仍然存活在文化中。我认为韩国人从某种意义上将其看作一种实体,一种母亲的形象。因此可以说新罗仍是韩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之一。


- 12 -


刘易斯棋子

▔▔▔▔▔

以海象牙及鲸齿制成的棋子,很可能产于挪威;

发现于苏格兰刘易斯岛

公元1150年至公元1200年


我们先来看这些兵。刘易斯棋子留下的疑团之一,是这87个棋子中兵偏少,而大棋很多。这些棋子由残缺的几套拼凑而成,一共只有19枚兵,它们也是唯一没有以人形表现的棋子,仅仅是一小块直立如墓碑的牙板。在中世纪欧洲,它们代表被粗暴地强征充军的农民。他们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处于底层,在他人眼里没有身份,能够被随意替换,因而这里的步兵没有任何身份特征。


而主要的棋子则都个性鲜明,包括精锐的卫兵、马背上的骑士、发号施令的国王以及沉思中的王后。最重要的当数政权中的最高统治者,国王——俘虏了国王就赢得了战争。刘易斯棋子中的每个国王都坐在华丽的宝座上,膝盖上横放一把宝剑。两种特殊的武士守卫着国王,其一我们很熟悉——骑士,跨在马上,行动迅捷,多才多艺。国际象棋自打在印度初现后,骑士便一直存在,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没有舍弃它,它的角色至今变动也不大。但站在它们旁边的是邪恶百倍的人物。在现代通常放战车的位置,排列着斯堪的纳维亚世界中最可怕的队伍,他们恶狠狠地伫立着,有的还咬着手中盾牌的上沿,杀戮的欲望似乎就要爆发。


- 13 -


柿右卫门瓷象

▔▔▔▔▔▔

陶瓷雕像,来自日本

公元1650年至公元1700年


对世界上很多地区而言,白象一直都是力量与神迹的象征。东南亚的君主就极为看重它们,因为佛陀出生之前,他的母亲便曾梦到一头白象。然而白象也让人忧虑——作为国王赐予的礼物,它们地位尊贵,不能用作畜力,饲养的花费又极其高。


在英语中,“白象”向来代表着无用的累赘。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着两尊几乎白色的大象,它们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又极为昂贵(换算成今日的货币,它们在当时应价值数千英镑),但却能给观赏者带来相当愉悦的感受。同时,它们也讲述了17世纪一个出人意料的中日朝间三角斗争的故事,并见证了现代跨国公司的诞生。


这对白象是在1660年到1700年间运抵欧洲的。大小类似约克夏梗犬,粗壮的身躯与尖牙则表明了身份。另类的是它们夺目的色彩。通体瓷质呈漂亮的乳白色,上面用瓷釉装点着大片图案。腿部饰以红点,背上覆的蓝色图案明显是在表现乘骑的挽具。耳郭正面为浅黄色,并以红色勾勒边缘,显然是亚洲象的耳型,眼睛则具备日式神韵。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制作大象的匠人想象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动物,而且完全可以肯定,他是一位日本人。


- 14 -


皮影戏偶比玛

▔▔▔▔▔▔

皮影戏偶,来自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公元1600年至公元1800年



当幼年的贝拉克·奥巴马被带到爪哇与印度尼西亚籍新继父一起生活时,他在路边看到跨立着的人身猿面的巨型雕像,感到惊讶不已。有人告诉他,那是哈努曼,印度教的猴神。至于一尊印度教神祇的大型雕像何以会被摆放在当今以穆斯林为主的印度尼西亚街头,则有一个涵盖了包容与融合的精彩故事,一种对异教矛盾的温和折中的解决方式,与之前我们看到的任何多元宗教社会都不尽相同。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一张来自印度尼西亚皮影戏院的皮影戏偶概述。皮影这一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古老但活跃至今,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当代政治的因素。通过这张戏偶和他的同伴,我们能对始于500年前并影响至今的东南亚政治及宗教变迁做一番深刻的挖掘。




本节中的这张皮影是大英博物馆的数百张藏品之一,制作于距今200年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它高约70厘米,用僵硬而戏剧性的轮廓勾勒出一个男性角色,名为比玛。比玛的五官分明,近似漫画风格,鼻子极长,长而细的双臂末端各长着一只大爪子。身上是类似蕾丝的精致镂空装饰,可以在表演中让影子夺人眼球。比玛的脸是黑色的,但衣着是镀金的,佩戴的装饰色彩艳丽。虽然现在他毫无生气,看起来也十分脆弱,但他曾经在爪哇宫廷的通宵表演中让观众如痴如醉。这种表演从古至今一直被称为皮影戏。


当今著名的皮影戏艺人苏玛萨姆告诉我们顺利完成一次皮影表演有多复杂:


你需要控制皮影,有时一人要同时控制两三个甚至多达六个皮影,还要清楚什么时候该给乐队演奏的信号。此外,皮影艺人当然还得给皮影配上对话,有时还需要唱歌来营造气氛,表现不同的场景。他得调动起四肢,而这一切都是在盘腿而坐的状态下完成的。这份工作很有趣,但也很富挑战性。演出的故事情节可以调整,但结构通常是一致的。


- 15 -


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

木版画,来自日本

公元1830年至公元1833年


大英博物馆藏有这幅画的3个版本。本节中的这一版印制时期较早,当时刻画的木版还很新,因此图案线条清晰锐利,色彩鲜明完整。一眼望去,画面呈现的是一个巨大的深蓝色浪花在海面上高高卷起,远处是宁静的覆着白雪的富士山。你也许会觉得,它没有时代感,只是典型的日本风格的装饰图画。但它还有其他的解读方式。凑近细看,这片美丽的海浪即将吞没3条渔船,船上还有惊恐的渔民。富士山显得那么渺小,因此作为观者,似乎也能体会到船上渔民的焦虑心情——海岸遥不可及,而你迷失了方向。我认为这幅《神奈川冲浪里》呈现了动荡与犹疑,它向我们描绘了日本站在现代世界大门口时的心态,而很快,美国就将强迫它步入门中。


对葛饰北斋的作品,尤其是这幅《神奈川冲浪里》作过深入研究的克里斯汀·古斯有如下见解:


这幅画绘制于日本开始为外国势力的入侵而忧虑之时,因此画中的巨浪一方面可以作为保护日本的象征性屏障,同时也展现了日本人出海游历、进行思想交换和贸易往来的可能性。因此我认为它与日本对外开放的初期密切相关。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文物,大英博物馆所容纳的重要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都被收录到了《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带你透过文物读懂世界。


乌尔旗,内部镶嵌马赛克的木盒,出土于乌尔皇家墓地,今伊拉克南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400年。


印度印章,石刻印章,出土于印度河谷哈拉帕遗址(旁遮普地区),今巴基斯坦。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塔哈卡尔的狮身人面像,花岗石狮身人面像,来自苏丹北部卡瓦。约公元前680年。


米诺斯跳牛飞人,公牛与杂技演员的青铜雕像,发现于希腊克里特岛。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50年。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花岗岩雕像,发现于埃及古城底比斯(今卢克索附近)。约公元前1250年。


帕台农雕像:半人马与拉庇泰人,大理石浮雕,来自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约公元前440年。


奥古斯都头像,青铜像,发现于苏丹古城麦罗埃(今尚迪附近)。公元前27年至公元前25年。



玛雅玉米神像,石头雕像,发现于洪都拉斯科潘。公元715年。


唐代墓葬俑,陶俑,出土自中国河南省。约公元728年。


瓦斯特克女神雕像,石制雕像,来自墨西哥。公元900年至公元1521年。


正信凯旋圣像,带蛋彩画与金箔的木板,来自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公元1350年至公元1400年。

双头蛇,马赛克装饰小雕像,来自墨西哥。公元1400年至公元1600年。


机械帆船,来自德国奥格斯堡。公元1585年。


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炻瓷镶银茶具,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公元1840年至公元1845年。


180余幅插图,全彩印刷

大英博物馆馆长亲自撰写,大英博物馆、BBC 联手打造
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
精选100件,展现200万年人类史

历时4年,动员100多名馆员,400余位专家参与
BBC播出,创下
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英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第1名
美国版上市第1周即进入《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在榜时间超过
4个月

《星期天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
《每日电讯报》
年度好书
获2011年全英博物馆
“艺术基金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经典,并获得授权


购买本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