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天之内,如何在博物馆经历生死?

2017-08-11 赵眠眠 博物馆丨看展览

最近两个大展分别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科学馆拉开帷幕。这两个展馆不仅大门相对,连展览主题都这么呼应。一生一死,一中一外,吸引了无数人大排长龙,一探究竟。



 

人活一世,无非生死两件大事。生之喜悦固然值得庆祝,死亡的宁静同样值得赞美。穿梭于两间博物馆,在一天之内经历生死,也是非常难得的奇妙体验。


万寿载德:清朝帝后如何过生日?


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寿辰的庆祝,认为长寿是大德在身、国运昌隆的标志。清朝自康熙帝的六旬万寿庆典以来,开启了皇帝和皇太后逢旬大寿的庆祝传统。


▲刺绣康熙帝御笔「万寿无疆」匾,康熙十八年(1679年)贺孝庄文皇后六十六岁寿辰。图片来自网络

 

在庆寿习俗上,清朝宫廷沿用了许多中原的文化意象。比如以蝴蝶的「蝶」寓意耄耋的「耋」,红色的蝙蝠寓意「洪福齐天」等。


▲展厅中的五彩蝴蝶纹瓶与乾隆款红绿彩螭蝠纹葫芦瓶


▲紫漆描金嵌玉石花卉纹方形委角盒。石榴、梅花、罄、鱼等意象寄寓了大吉大利、多子多孙、吉庆有余等祝福之意。为了追求逼真,特制雕漆花盆、玻璃内画着金鱼。

 

万寿节也是皇子们彰显孝心的重要场合。这不仅为了传达尊亲重孝的心意,更是想以此教化世人,达到儒家「以孝治天下」的理想境界。宫廷自然不缺少奇珍异宝,但要体现皇子皇孙的心意,还是得靠DIY!康熙帝「万寿无疆」匾、雍正帝的七律诗、乾隆帝御笔《寿星图》《多禄图》等,都是很花心思的寿礼。


▲胤禛小楷书《恭进圣祖万寿诗册》,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弘历御笔《多禄图》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甘珠尔经》,乾隆三十五年(177年)因崇庆皇太后信奉佛教,特命宫中以泥金抄写《甘珠尔经》,并纯金和珠玉宝石装饰。

 

一些周边国家也会派遣使者,借助恭贺帝后寿辰的机会,表达外交愿望。比如英国乔治三世就曾在乾隆八旬万寿的时候派遣使团敬献贺礼,以期打开英国在华通商的大门。乾隆皇帝十分感动然而拒绝了他——当然,赏赐了很多珍宝作为恩典和答谢,并以诗文记录,藏于玉册。


▲碧玉《御制英吉利国王遣使臣奉表贡至诗以志事》册,清·乾隆(1736-1795年)

 


▲铜镀金八仙转花钟,18世纪。中西合璧的作品,主体由英国钟表匠制作,钟座上添加了八仙、祥云等传统祝寿题材。

 

当朝臣子们也会借助敬献寿礼表示忠心。比如这座紫檀座玉石蓬莱仙境,就是由内务府大臣献给慈禧六旬万寿的贺礼。将慈禧比作长生不老的西王母,在蓬莱仙境接受群仙祝寿。背面有一面小碑,刻着当时的年份——「光绪甲午年」。前方战端已开,清军节节败退,但在宫廷,老佛爷的寿辰仍是头等大事。

 


▲紫檀座于是蓬莱仙境,清·光绪(1875-1908年)

 

万寿圣节当日,皇帝的卤部仪仗相当隆重。由编钟、编磬、笙、箫等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奏鸣,皇帝驾临太和殿接受朝贺。随后《丹陛大乐》鸣奏,群臣再行跪拜礼。《中和韶乐》再奏,皇帝降座还宫,群臣退朝,这才算正式结束朝贺大典。




▲博物馆大堂不仅展出了《中和韶乐》的编钟、编磬、排箫、搏拊等,还有简易的复制品供游客互动。


▲康熙帝举行祝寿庆典时所穿的衮服(局部)。正背面绣「福如东海」,两肩团龙四周绣「寿比南山」,这种在团龙内绣制文字的清代衮服目前仅此一例。

 

皇太后的寿辰则由皇帝以儿臣的身份,亲率王公大臣与外藩使节到慈宁宫庆贺,以体现皇帝尊亲为大的孝心。


▲《崇庆皇太后万寿图》卷,清·乾隆(1736-1795年),长约27米,记录了乾隆为其母崇庆皇太后六旬寿辰庆祝的宏大场面。图片来自网络

 

▲黄色缎钉绫绣「万寿无疆」纹活计,清·光绪(1875-1908年)包括荷包、镜套、扇套、槟榔袋、粉盒等共计11件,均绣有「暗八仙」纹样,应是慈禧太后所用。

 

朝贺大典结束后,紧接着便是筵席。太和殿筵席所用餐具摆设,皆有吉祥的寓意。盛放水果的松蓬果罩不仅镀金刻龙,顶端还饰以绿色丝线编织的松枝,取「寿比南山松」的寓意。掐丝珐琅碗共40件,腹部均錾刻「万寿无疆」字样。



康熙与乾隆还各开设了两次「千叟宴」,宴请全国高寿老人共享御膳,以弘扬尊老敬老的理念。吃火锅、听戏曲,歌舞升平,普天同庆。


▲银「甲子万年」字元宝式火锅,清(1644-1911年)火锅盖钮也是元宝式,支架为如意形状。


从左至右分别为福、寿、禄三星戏服

 

万寿载德-清宫帝后诞辰庆典

 

 日期:2017年7月2日至10月9日

时间:10am-6pm逢星期二休馆
地址:尖沙咀漆咸道南100号香港历史博物馆
费用:港币$20(全日制学生、残疾人士及60岁或以上人士半价)

港币$30(连同参观「八代帝居-故宫养心殿文物展」之套票)




永生传说:六具木乃伊,透视古埃及文明


相比于清朝宫廷的万寿庆典,木乃伊和古埃及文明似乎有着更为神秘的吸引力。香港科学馆「永生传说—透视古埃及文明」展览,不仅将六具3,000至1,800年前的木乃伊从大英博物馆运至香港,更利用最先进的电脑扫描成像技术,在不破坏裹尸布的情况下,完整展露木乃伊的内部原貌。


▲阿蒙的女吟唱者——塔木特木乃伊(约公元前600年)及扫描成像。图片来自网络

 

六具木乃伊中,既有已婚妇人、幼童,也有吟唱歌手、祭司等。透过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代,可以一窥当时的生活习惯、神祇信仰,以及木乃伊制作的特色。同场展出的200多件珍贵文物,涵盖了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生动再现古埃及人的生活。


 

首具木乃伊来自底比斯,在内中外三层棺木上,均刻有她的名字——内斯达华狄特,推测约公元前700至680年。这具木乃伊最初被误认为是男性,直至使用扫描技术观察骨骼状况,才确定这是一位35-49岁的中年女性。


▲内斯达华狄特木乃伊的内棺和遗体,后方屏幕展示360度扫描图。

 

制作木乃伊的时候,除了保留象征智慧中心的心脏,其余器官均从腹部取出,做单独的防腐处理,大脑也要被从鼻腔内取出。遗体内原本属于脏器的空间会被以带防腐作用的香料填充。取出的器官会被分别放置于以胡狼、狒狒、人头、鹰隼头像的卡诺皮克罐中。这四个形象,同时也是古埃及神祇荷鲁斯(Horus)的四子。


▲杰德巴士迪约凡克的卡诺皮克罐,约公元前380-343年

 

古埃及信奉的诸多神祇中,冥王欧西里斯(Osiris)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传说中他被兄弟赛特(Seth)所杀,他的妻子女神伊西丝(Isis)将遗体做成了木乃伊——也就是第一个木乃伊。复活后的欧西里斯成为掌管阴间的神,并与伊西丝生下荷鲁斯。


前:伊西丝哺育荷鲁斯雕像,公元前664-332年

后:欧西里斯铜像,公元前664-30年

 

为了侍奉神祇和逝者,祭司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职业。在献祭前,祭司需要去除所有毛发,保持身体的洁净。


▲科的石碑,约公元前1250年。顶端丧葬祭司正在供奉欧西里斯、西方女神和胡狼首的阿努比斯。中间图案则是死者科与妻子接受儿子们的供奉。

 

艾尔都奴阿克明的祭司,侍奉多位神祇。当时的埃及人相信,金象征诸神的皮肤,因而艾尔都奴戴着精美的涂金面具,令他拥有永生的完美面孔。棺木上绘制了荷鲁斯之眼,象征灵魂的「巴」化为飞鸟,盘旋在遗体上方。



 

由于古埃及医疗环境差、技术不发达,婴童的死亡率很高。这具幼童木乃伊年约两岁,他的遗体被完好地封存在精美的泥纸棺中,面部和胸腔的涂金部分细致刻画了面容、卷发以及手中花束。扫描显示他的脑并未取出,而是直接进行了防腐处理。


▲来自哈瓦拉的幼童木乃伊,约公元40-60年。图片来自网络


▲儿童条纹外衣,约公元七世纪。条纹均以植物染料着色,非常具有现代感的设计。

 

在罗马统治时期,虽然埃及保留了制作木乃伊的传统,但技艺和风格却发生着转变。和其他制作精美的木乃伊相比,最后一具年轻男子的木乃伊显得特别简朴,仅以肖像板直接覆盖在裹尸布上。有趣的是,虽然肖像板上面容清瘦(似乎还有点眼熟),但电脑扫描的结果却显示这位年轻男子四肢粗肥,很可能严重超重。


 

永生传说—透视古埃及文明

 

 日期:2017年6月2日至10月18日

时间:10am-7pm逢星期四休馆
地址:尖沙咀香港科学馆地下展览厅
费用:港币$30(残疾人士及60岁或以上人士半价)

港币$5(全日制学生)



作者:赵眠眠

编辑:小棕熊、小太阳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十分钟后,你将不再是青铜器小白!


去不了清华北大,还不能去去清华北大的博物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