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饮茶之国,怎可不知他?

以下文章来源于拾遗 ,作者拾遗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01

公元735年深秋的一个早晨,

大唐帝国的复州竟陵(湖北天门),

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因事外出,

经过竟陵一座小石桥时,

他听见一群大雁叫声凄惨。

出于好奇,便走过去看个究竟。

这一看,他赫然发现——

大雁们竟用翅膀守护着一个男婴。

这男婴,两三岁模样,

已冻得全身发紫,快要气绝。

智积禅师赶紧将婴儿抱起,

急急送回寺内,收养起来。

不知道这个弃婴的名字,

智积禅师便用《易经》算了一卦,

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这卦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雁成群,空降于陆地,

虽然力量并不强大,

但凭借羽毛之势显得巍然壮观。

引申为“可借助一种手段光耀人生”。

此卦,甚吉。

于是智积禅师就给婴儿起名为“陆羽”,字“鸿渐”。


▲陆羽斗茶图

02

智积禅师非常喜欢饮茶。

所以禅修之余,

便给徒弟们讲解如何煮茶。

谁知这一众徒弟中,

唯有幼童陆羽冰雪聪明,

七八岁时,他已能煮出一手好茶。

所以,智积禅师特别宠爱他,

渐渐,他就有了让陆羽继承衣钵的念头,

开始让陆羽参习佛法。

哪知陆羽对此毫无兴趣,

于是他就成天像唐僧一样碎碎念。

陆羽受不了,就怼师傅:

“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果我现在学佛,成为僧人,

就没有香火可以传承下去,

那我不就是大不孝了吗?

不行,我要学习孔孟文章。”

禅师一听,生气了:

“你小子懂个屁啊,

不要跟我谈什么孔孟之道,

告诉你,佛法才是大道。”

师傅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智积禅师决定收收陆羽的心,

给他安排了一系列苦力活。

“扫寺地,洁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

扫寺院、洁厕所,

踩烂泥、敷墙壁,

背瓦片、盖屋顶,

外加管理三十头牛。


元 • 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


他以为这样就可以让陆羽回心转意,

哪知道陆羽根本不吃这一套,

反而更加渴望“读书识字,行孔孟之道”。

有一天,陆羽从一书生处,

得到一本张衡的《南都赋》。

他虽不识字,却坐在牛背之上,

模仿小学生,哼哼呀呀起来。

师傅目睹此景,气得直跺脚,

唯恐陆羽受孔孟书籍的影响,

而离学佛参禅越来越远。

于是就把陆羽禁锢起来:

“从今以后,不得出寺,一寺草木就交给你管了。”

并叫来一位师兄管教他。

陆羽渴望“读书识字”而不得,

心如死灰,像丢了魂一样。

师兄见他做事精神恍惚,

以为他偷懒,便用鞭子抽他。

12岁那年,陆羽修剪杂草时感叹:

“岁月一天天过去,我读书识字之梦恐怕再也无法实现了。”

他越想越悲伤,竟呜咽起来。

师兄见状大怒,便用鞭子狠抽他,

直到鞭子断成两段。

那天晚上,陆羽抚着身上伤痕,

越想越生气,越想越不甘,

于是翻身起床,爬过高墙,

踉踉跄跄地逃出了龙盖寺。


03

第二天早上,陆羽从路边醒来。

一摸肚子,已然呱呱作响。

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以后可怎么生活啊?”

正当他愁眉不展之际,

一个戏班子吹吹打打走了过来。

12岁的陆羽就此加入了戏班子。

很多人一看陆羽这名字,

以为他一定风流俊朗,

其实不然,他长得很丑,

他在自传里写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

就是长着三国王粲、晋朝张载那样的丑貌。

不过这副丑貌,

恰好成了戏班收留他的“优势”,

因为戏班正好缺少一名丑角。

没想到这一唱丑角,

陆羽竟然还唱出了名声。

公元746年,竟陵举办了一场大典,

陆羽所在戏班也受邀出席了庆典。

庆典之上,陆羽亮了几嗓子,

没想到竟然迷倒了竟陵太守李齐物。

李齐物走到后台找陆羽闲聊,

闲聊中,他知道了陆羽“读书识字”之梦,

于是立即提笔写了一封推荐信:

“你带着信,去火门山找邹夫子。”

邹夫子,乃当时著名的教书先生。

陆羽在李齐物推荐之下,

便成了邹夫子门下弟子,

从此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04

这一学,就是6年。

六年中,他不仅学会了识字,

更练出了一手好文章,

与多名唐朝诗人都有诗文唱和来往。

学会了识字做文,

陆羽就迈出了走向茶圣的第一步。

753年,陆羽辞别邹夫子,回到竟陵。

恰巧这一年,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被贬。

这一贬,就被贬到竟陵做了司马。

一来二去,就和陆羽成了忘年交。

这崔国辅,乃当时知名学者,

不仅写得一手好诗文,

更难得的是,他和陆羽有同一癖好——爱喝茶。

于是,两人便经常结伴出游,

在竟陵周边县郡去淘好茶,

然后烹茶品饮,谈诗论文。

这样不亦乐乎的时光,一晃就是两年。

有一天,崔国辅对陆羽说:

“我觉得人这一辈啊,

最极致的幸福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然后竭一生之力去把它做好。

你这么喜欢研究茶,

有没有想过把它做成学问?”

一语惊醒梦中人。

陆羽从此立下宏愿:“我要研透天下之茶。”


05

说来真是凑巧。

就在陆羽立下宏愿的这一年,

唐朝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动乱迅速波及竟陵

像是老天爷要安排他上路一样,

陆羽便跟着一众难民迁徙,

开始了“寻遍天下好茶”之旅。

这一走,他就走遍了半个中国。

每到一地,别人是讨口。

他不,他是访茶。

不把当地茶叶状况搞个明白,

他是绝对不会离开此地。

正因这份执着,

多年后,他写《茶经》时,

才能纵横捭阖地条分缕析,

将全国分为8大茶区和44个产茶州郡,

并挖掘出了一系列顶级好茶。

如浙江顾渚紫笋茶、江苏宜兴阳羡茶等,

都是经过陆羽挖掘推荐才成为贡茶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

经过大范围考察之后,

陆羽建立了“好茶之标准”:

“其地,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芽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

性凝滞,结瘕疾。”

此标准,至今仍被茶人奉为“圣经”。

精通了种茶、识茶,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二步。


06

公元760年,

陆羽“流浪”到了浙江湖州。

那一日,他考察湖州茶叶时,

路过了杼山妙喜寺。

他口渴了,便入寺内讨一杯茶喝。

他端起茶杯,啜了一口,

整个人顿时像被冻住了。

好一会儿,他才回过神来,

咂摸着嘴说:“这是我20年来喝过的最好的茶。”

陆羽又问:“这茶是谁煮的?”

僧人回答:“皎然师傅。”

就这样,陆羽结识了僧人皎然。

这个皎然,不仅是名僧,

更是唐朝大诗人,

《全唐诗》百分之一的诗都是他写的。

但他最最出色的绝技,

不是佛学,也不是诗文,

而是他的煮茶之术。

他的煮茶之术,可谓当世第一。

曾写下著名烹茶之书——《茶诀》。

见到皎然,陆羽立马跪倒在地:

“请指点我煮茶之术。”

就这样,陆羽在妙喜寺住了下来。

他教皎然种茶、养茶、识茶,

皎然教他烤茶、做茶、煮茶。

彼此惺惺相惜,成为一生挚友。

在妙喜寺居住的两年里,

在皎然的点拨与自己的融汇之下,

陆羽不仅首创了做茶之“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大工艺,

更是整理了一系列煮茶秘技。

比如,著名的“三沸理论”: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精通了做茶、煮茶,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三步。


斗茶图

07

公元762年,

陆羽与皎然一起外出访茶,

路过浙江剡中玉真观附近时,

撞见一位带发修行的女道士,

正凄凄惨惨地吟着一首《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这位流泪吟诗的女道士,

就是唐朝三大女诗人之一的李季兰。

李季兰被恋人李放抛弃,

正欲觅棵大树了结此生,

不料被陆羽与皎然撞破“好事”。

在陆羽与皎然一番开导下,

李季兰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见李季兰如此漂亮多才,

陆羽的心旌立马摇荡起来。

但李季兰却没看上陆羽,

她看上了丰神俊朗的皎然。

半月后,她写了一首诗传情于皎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哪知皎然早已将心许给了佛祖,

于是也写了一首诗婉拒: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李季兰一看此诗,就此一病不起。


李季兰


得知李季兰大病不起,

陆羽便跑过来悉心侍候,

日日为她煎药煮饭。

整整三月,季兰方才病愈。

在90天耳鬓厮磨中,

季兰渐渐爱上了其貌不扬的陆羽。

还专门写了一首诗传情达意:

“遥忆江南景物佳,湖清水秀竟风华。

何当共品山泉水,细雾升腾慢着茶?”

哪知天不遂人愿,

正当两人情深深雨蒙蒙之际,

唐代宗李豫的圣旨到了:

“特招才人李季兰赴京入宫。”

李豫听闻季兰才色双绝,遂动了圣心。

于是就棒打了这对鸳鸯。

季兰赴京之时,泪流不止,

遂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读罢此诗,陆羽大病了两月。

病愈之后,他慨然长叹:

“罢了罢了,既然天不遂我愿,

我也不再苦苦强求了,

这辈子,我就以茶为妻了。”

从此,他决定终生侍茶。


08

陆羽小时候学煮茶时,

智积禅师总喜欢对他说一句话:

“欲品茶,先品水。”

失去李季兰的陆羽,

便决定尝遍天下好水。

他在《陆文学自传》这样写道:

“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

四年中,他遍访大川名山,

然后写下了著名的“品水论”: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山水最好,其次为江水和井水。

陆羽又把山水分为泉水、翻腾之水和停滞之水。

饮山水,要拣石隙间流出的泉水。

“溪河急流汹涌翻腾之山水勿食,

久食,令人有颈疾……

又水流于山谷者,停滞不泄,

自潜龙蓄毒于期间,饮煮可决之。”

山中汹涌翻腾的水不能饮用,

用之煮茶,容易得大脖子病。

山中停滞不泄的死水不能饮用,

因为这样的水饱含病菌。

若要用其煮茶,须先疏导它,

让其变成活水后,方能饮用。

陆羽制定的这一套“好水”标准,

至今仍被茶人奉为“圭臬”。

陆羽还为天下好水做了一个排行榜,

此榜单,成为后世历代茶人之美谈。



你知道陆羽品水有多牛吗?

唐代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公元766年,御史李季卿途经扬州时,

想喝一杯陆羽煮的茶。

于是,他找到陆羽说:

“陆君煮茶之术,惊震四方。

而陆君将扬子江中心南零水评为天下第七。

如今你在、水在,

二妙千载一遇,实在难得。

不知陆君可否赐茶一碗?”

陆羽回答:“余理当奉陪品饮。”

李季卿立即派士兵去扬子江中心取水。

士兵取水归来,陆羽举勺一尝后说:

“这虽是扬子江水,但并非中心之南零水。”

士兵立马大声争辩:

“我操舟江中,见者数百,汲水南零,怎敢做假?”

陆羽不说话,将桶中水倒掉一半,

再举勺一尝,然后点头说:

“这才是江心南零之水矣!”

军士闻听此言,立马红着脸说:

“我取水靠岸时,因小舟颠簸,

桶中水洒掉一半,我怕被责怪,

于是就取了江边水填之。”

李季卿见状,立马举起大拇指:

“陆君,真乃神人也!”

精通了品水、鉴水后,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四步。


陆羽设计的茶具

09

在寻水觅茶中,

陆羽路过苏州一个大户人家时,

嗅到了一股淡淡的茶香。

于是走上前问:“可以讨碗茶喝吗?”

守门人就给陆羽倒来一碗茶。

陆羽一喝:“嗯,果然是好茶。”

于是对守门公说:“烦你通报一声,就说陆羽求见。”

此家主人也是一文人,名叫卢仝,

乃“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子孙。

卢仝一听陆羽求见,说:“快请快请。”

见到陆羽之后,

卢仝便拿出了私藏的“玉带茶”。

陆羽一品,啧啧赞叹:“好茶啊。”

接着,陆羽又说了一句:

“只可惜你未将茶之精华悉数泡出。”

陆羽打开自己携带的篮子,

取出一套茶具,然后煮泡起来。

不一会,茶香就氤氲了整个大院。

一院之人闻着香味都围了过来。

卢仝惊奇不已:“君乃神人也。”

接着,卢仝又说了一句话:

“我空有好茶,却没有好茶具也。”

一听这话,陆羽全身一震。

一个念头在他脑中油然而生:

“我要设计一整套做茶、煮茶、品茶之器具。”


陆羽设计的茶具

在接下来五年里,

陆羽经过反复试验和琢磨,

终于设计出了二十四种茶器:

生火用具4种:风炉、灰承、炭挝、火夹;

煮茶用具3种:鍑(釜)、交床、竹夹;

调茶用具4种:纸囊、碾拂末、罗合、则;

水具4种:水方、漉水囊、瓢、熟盂;

盐具2种:鹾簋,揭;

饮茶用具2种:碗、札;

藏陈用具3种:畚、都篮、具列;

清洁用具3种:涤方、滓方、巾。

从此,这套茶器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当时,还有一句流行语:

“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你要住城里,还算个贵族,

却连喝茶的二十四种器具都不具备,

那你就不要浪费好茶了。

精通与设计了24种茶器后,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五步。


10

公元772年,

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

在湖州任职期间,他有一宏愿:

“我要编撰一本《韵海镜源》。”

这书,类似于今天的《辞源》。

于是,他尽揽湖州附近名人,

花十年编撰了一部《韵海镜源》。

这些编委中,排第二的就是陆羽。

在编书过程中,颜真卿对陆羽说:

“任何一门技艺要想传播久远,

都必须形成道、形成文化。”

一语点醒梦中人,

于是一个伟大的想法在陆羽脑中诞生了:

“我要写一部《茶经》,传播茶道。”

于是借助编撰《韵海镜源》的机会,

陆羽阅读了大量关于茶的知识,

“茶之道”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后来,他在《茶经》里提出了“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强调茶人要“精行俭德”,

以茶养身,以茶养心,以茶养德。

将饮茶提升为精行俭德之道,

陆羽向着茶圣迈出了第六步。


11

随后,陆羽隐居苕溪,

开始撰写与完善《茶经》。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著作,

《茶经》构建了精致与闲雅的品饮世界。

全书分为十大部分:

茶之源:讲述茶之本源与功用。

茶之具:讲述各种制茶器具。

茶之造:讲述茶的采制之法。

茶之器:讲述煮茶、饮茶器皿。

茶之煮:讲述煮茶的过程、技艺。

茶之饮:讲述饮茶方法、茶品鉴赏。

茶之事:讲述中国饮茶的历史。

茶之出:讲述茶叶产地,并品评高下。

茶之略:讲述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可省略何种。

茶之图:将采茶、制茶、饮茶等过程绘成图,以推广传播。

公元780年,在皎然的资助下,

《茶经》一书开始公开发行。

此书一问世,便惊震整个大唐。

骚人墨客、王公贵族纷纷私藏之。



茶最初不叫茶,叫荼。

古书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

这个荼,就是茶。

茶不是用来品的,

而是用来解毒防病的。

进入农耕生产后,

人们开始将茶叶当菜吃。

《晏子春秋》载:“茗,菜而已。”

再后来,人们开始用茶叶煮食。

谓之“茗粥”或“茗菜”。

到了汉,书中才有了煮茶的记载。

但烹煮饮用,仅限于上流社会。

待至唐朝,煮茶之术虽大有改善,

但烹煮饮用,仍然是上流社会的“玩事”。

直到陆羽的《茶经》问世,

饮茶泡茶方在民间流行开来。

有诗为证:“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陆羽之前,茶之称呼五花八门,

叫荼,叫檟,叫蔎,叫茗,叫荈。

陆羽撰写《茶经》时,

将“荼”减去一横,发明了“茶”字,

把荼、檟、蔎、茗、荈皆统称为“茶”,

就此确定了茶的形、音、义,

“茶”之一字从此流传开来。

陆羽之所以伟大,

在于他把茶从药用、食用提高到了品用,

在于他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思想,

将饮茶提升成了一种道、一种文化。

煮茶、饮茶由此方才流行于民间,

一步一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也是后代将陆羽奉为“茶圣”之缘由。


12

唐代宗李豫特别喜欢喝茶,

听说智积禅师善于品茶,

“不但能鉴别所喝是什么茶,

还能分辨沏茶用的水,

而且还能判断谁是煮茶人。”

李豫不信,便派人将禅师请到宫中。

命宫中煎茶能手煮了一碗上等茶叶,

然后请智识禅师品尝。

智积禅师轻轻啜了一口后,

就放下了茶碗,再也没喝第二口。

李豫问:“觉得茶不好吗?”

智积禅师欠身回答说:

“自从我饮了弟子陆羽煮的茶水后,

再饮别人煎的茶,就淡泊如水了。”

李豫不信陆羽煮茶之术如此高明,

于是立马派人将陆羽悄悄请到宫中。

陆羽立马煎煮了一壶好茶,

让宫女呈与皇上和师傅。

李豫一喝,立马全身一震,

然后他偷眼观察禅师的反应。

禅师啜了一口,立马老泪纵横,

连声叫道:“这是羽儿煮的茶。”

李豫见状,佩服得不得了。

既佩服禅师的品茶之技,

更佩服陆羽的煮茶之术。



于是李豫想把陆羽留在宫中供职,

以指点与培养宫中茶师。

李豫先是授陆羽太子文学之位,

不料遭到陆羽婉拒。

李豫以为陆羽嫌官位太小,

于是又授予陆羽太常寺太祝之位,

结果再次被陆羽婉拒。

陆羽对做官毫无兴趣,

他就喜欢徜徉山水之间,

采茶觅泉,评茶品水。

离开皇宫之后,

陆羽写了那首著名的《六羡歌》,

以表明自己之心志: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幕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飘然而去,隐居于江西。

开园种茶,做了一个老茶翁。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其实,你可以更好地看懂山西壁画展!


大型文物“选秀”现场,究竟谁能夺冠?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