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座在西方与长城齐名的宝塔,为何在中国却默默无闻?

2018-03-09 乙戌君 博物馆丨看展览

如果你要问一个西方人:


“你心目中的中国符号是什么?”


意料之中的回答当然有万里长城、兵马俑、故宫、熊猫。



不过你可能还会听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南京瓷塔

The Porcelain Tower of Nanjing


南京瓷塔?估计一百个中国人里有九十八个人闻所未闻。但是这座宝塔却在西方家喻户晓,随处可见。

 

它在外国人的游记里:


“(南京)还有一座结构精美的七层塔(作者注:应为九层),布满偶像,好像是用瓷制成的,这座建筑物可列入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

——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南方九省中的南京》

 

它在安徒生的童话里:


东风告诉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塔铃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安徒生《天国花园》

 

它在中餐馆的外卖盒上:


 

它甚至出现在游戏的任务里。

这座浸润着古老中国风韵的宝塔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罗马斗兽场、中国万里长城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座享誉西方的宝塔为何却在中国默默无闻?它是谁建造的?现在又在哪里?


别急,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


宝塔溯源金陵宝塔一层又一层


这座塔原名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的标志性建筑。因为通体由流光溢彩的琉璃构建,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如冰似玉,所以被西方人称为“南京瓷塔”(或中国瓷塔)


大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在南京城原天禧寺的废墟上建一座皇家规模的寺庙,同时还要修建一座九级琉璃塔,因为此举是为了报父母恩,报天下恩,所以命名为“大报恩寺”。


英国人笔下的南京瓷塔 

 

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大报恩寺同时期动工的紫禁城早已完工,这边工地还是一片忙碌景象,可怜的明成祖在闭眼之前也没能亲眼看见他设计的琉璃塔是多么的华丽壮观。

 

就这样一直拖到了第三位皇帝明宣宗时,为了尽快将这个大(wu)工(di)程(dong)完工,明宣宗甚至还动用了郑和下西洋的百万经费和精锐官兵。宣德三年(1428年),大报恩寺终于竣工,历时17年之久,耗费银两250万两,动用了10万军民工匠。

 

如此耗时耗力,主要还是因为寺中的琉璃塔建造难度过大,庆幸的是到底还是成功建成了。(想想至今还没竣工的圣家族大教堂吧)


西方的大报恩寺铜版画


虽然朱棣没能亲眼见证琉璃塔完工,但作为总设计师,他心中早已勾画好了宏伟蓝图,要建一座“天下第一塔”。建成后的琉璃塔并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它以“三绝”冠绝天下:


第一绝 高耸云日


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八面九层,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换算成今天的单位为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


 


琉璃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约为4米,据说重达2000余两,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152只,微风轻轻吹动,铃声数里可闻。

 

驻足第九层时,可将南京美景尽收眼底;同样,在南京城的每个角落,向南望去,都看见它高耸云日的身姿。


第二绝 通体琉璃


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内、外表层全部用造型颜色各异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因此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据记载,当时每个构件都烧制了三套,建塔用去一份,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以备有缺损时,上报工部,照号配件修补。


建国以后,南京的窑岗村、眼香庙一带,先后出土过大量的与琉璃塔有关的琉璃构件,背后大都有墨书的编号和标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可靠。


第三绝 佛灯永明


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油灯,彻夜不熄。为了保证正常运行,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报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轮流值班,负责给油灯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确保夜夜塔灯通明。




在琉璃塔旁边,还专门建造了一座油库,用于储存燃灯所需的灯油。根据一份明代官员向皇帝提交的账单记载,琉璃塔上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整个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灯油总量为1530斤。

 

这样一座不计工本、气势宏伟、富丽堂皇的宝塔,在当时绝对担得起“天下第一”之名。

 

“白天似金轮耸云,夜间似华灯耀月”。报恩寺塔也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盛名西传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作为当时南京的地标,大报恩寺琉璃塔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明代的张岱在《陶庵梦忆》就记述了他曾亲眼所见的瓷塔以及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的海外游客。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时,也多次登塔题字留念。

 

不过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鬼斧神工、令人赞叹的建筑不可胜数,为何大报恩寺琉璃塔在西方的影响如此之大呢?这首先要归功于一位荷兰人——


约翰·尼霍夫

Johan Nieuhoff 1618-1672


 

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使团访问中国,因为这是荷兰首次出使中国,所以董事会要求随团文书不仅要用文字记录,还要将沿途看到的景象描绘下来作为资料保存。当时担任这个职位的正是约翰·尼霍夫。

 

从广州到北京,尼霍夫一路写一路画,记录下他亲眼所见的奇人轶事和奇妙建筑。在南京,美轮美奂的大报恩寺琉璃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用画笔仔细地将它描摹下来。

 

尼霍夫画的南京大报恩寺


不过不知道是尼霍夫同志被琉璃晃花了眼,还是数学不太好,他把九层塔画成了十层,这个错误之后误导了西方人很久很久......

 

虽然为扩大东印度公司在华贸易的出使任务没有完成,但是这次中国旅行为尼霍夫留下了大量的文字笔记和素描图画。

 

1665年,他的哥哥亨利·尼霍夫将这些资料整理编辑出版,名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大使晋谒中国皇帝——鞑靼大汗》,简称为《尼霍夫游记》。这是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又一部真实可信且图文详实的中国纪录,极大地满足了当时西方人对于那个东方神秘古国的好奇。


《尼霍夫游记》

 

所以这本书在出版之后,迅速在欧洲引起轰动,畅销热门,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不断地翻版、再版。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游记》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

 

而书中给尼霍夫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更是被不吝言辞地盛情赞美:“寺院里面和周围的建筑都令人惊叹地体现着中国式的建筑风格……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中国建筑可与它们相媲美。在寺院的中央就伫立着那座高大的琉璃塔,它的美感与装饰之繁复超越了所有中国艺术建筑……”

 

这样的大肆渲染和热情推崇,再加上精致的雕版画,琉璃塔一下子便成了人人追捧的时尚icon。


尼霍夫画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


1670年路易十四便以琉璃塔为灵感,命人建造了欧洲第一个中式建筑——


特里阿农瓷宫

Trianon de Porcelaine

 

1762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里更是完全仿造琉璃塔建造了一座邱园宝塔。(它有10层,原因你们懂的)


 邱园宝塔(右)与大报恩寺琉璃塔(左)对比图


除了建筑,还有我们在开头说到的那些方方面面,足以证明在19世纪的欧洲乃至如今,作为东方标志性建筑的“南京瓷塔”,是何等的深入人心。



可惜这样一座举世无双、巧夺天工的宝塔1856年在太平军的炮火中轰然倒塌,化作一堆瓦砾,大报恩寺也被付之一炬。曾经的世界奇迹从此消失在世人的视线里,最后连浅浅的轮廓也被时间的浪潮冲刷得一干二净。

 

直到20世纪前期,中国人才从外国人崇拜的语气中,片段式地读到了它曾经辉煌的过去。自己民族的记忆需要别人提醒才能记起,说来实在有些讽刺。

 

但宝塔既然存在过,必然会留下痕迹。考古工作人员根据史料记载,用1958年在南京中华门外明代琉璃窑遗址上(位于今雨花台区)发现的琉璃构件,并结合民间征集的构件,修复组合成今天南京博物院所藏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门上少了一对狮子)


 

透过这件拱门,我们依稀还能窥见当年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盛景,那数里可闻的铃声原来一直在金陵大地上回响。

 

前不久,它也登上了《国家宝藏》的舞台,被更多的人知晓,那沉睡的记忆也终将被唤醒。虽然琉璃塔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份文化符号会永远活在世界的当下。

 

 后记 

 

2015年,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重新开放,一座玻璃与钢结构结合的新塔,在塔基上重新修建起来。


 

出于史料缺乏、建筑难度、材料选择等若干考虑,建筑师们没有选择复建一座琉璃塔,而是修建了一座现代风格的玻璃塔。对于这一做法,世人褒贬不一。在此小编也不做任何评论。


不过总设计师有一句话,小编很欣赏:“每朝每代都会用当时最理想的设计和建设传承佛教的脉魂,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历史的真实。因此21世纪还会用传统的琉璃模仿而造吗?不言而喻。”


毕竟奇迹只能创造,不能复制。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当王爷,不如写字、看书、养娃……



别被电视剧欺骗了!南朝女性的头上才不顶缝纫机!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