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爱的,热爱的》取景的这个千年古镇,曾令倪瓒赞不绝口

觅渡君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20-09-12


这个夏天

《亲爱的,热爱的》

应该是最让人上头的甜剧了

前几天的剧情中

“童颜夫妇”和家人一起

回了苏州老家

两人偷偷跑出去溜达了小半天


 

有眼尖的观众发现:

他们约会的地方就是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同里

这座亮眼的乌金桥就是证据


 

乌金桥其实是同里的一个主要出入口

同里则是苏州太湖边上

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春意盎然/ 姜舟伟摄

源自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01

东方小威尼斯


同里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

镇志中记载

“同里”旧称“富土

唐初改为“铜里”

宋代才开始有了“同里”的叫法

据说是把旧称叠字、上去点后拆分而来

 


有人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

这是因为同里外有五湖环抱

镇里的十五条河道把同里分割成了

7个小岛19个圩

家家户户临水而居

街、路、市、园皆因水而成

“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也由此而来


 丁峻摄  源自《同里摄影作品选集》


坡陀才及数仞高,绵亘已逾千丈长。

晴岚暖翠看不足,碧草满地松苍苍。

——明·吴骥《同里六景之长山岚翠》


图片源自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桃花浪暖镜光平,时动微澜绉轻縠。

——明·吴骥《同里六景之九里晴澜》

 

图片源自《同里》


林塘回合水交流,郁葱佳气常凝眸。

——明·吴骥《同里六景之林皋春雨》


耕乐堂花园

图片源自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夹岸垂杨影渐多,凌波菡萏开逾好。

翠盘擎重露珠冷,花锦艳烘霞气早。

——明·吴骥《同里六景之莲浦香风》


图片源自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地带三吴远近至,桥通一水东西分。

白粲连艘何济济,青蚨满箧常欣欣。

——明·吴骥《同里六景之南市晓烟》


图片源自《同里》


月落江城曙色寒,烟生茅屋斜阳后。

—— 明·吴骥《同里六景之西津晚渡》

 

水多的地方,桥也不会太少

同里用49座石桥实力诠释

什么叫做“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


思本桥


宋代的思本桥又名思汾桥

历经七百余年风雨

成为了吴江最古老的桥


富观桥

 

元代富观桥上“鲤鱼跳龙门”的浮雕

提醒世人做事要意志坚定


 普安桥


走在明代的普安桥

就像是走进了

“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情境


三桥全景

图片源自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同里人相信

逢着婚嫁或过寿时

只要走过太平、吉利、长庆三桥

就都能讨个吉祥


02

明清建筑博物馆


砖雕是同里民居的一大特色

镇里旧宅园门楼、照墙、和脊饰上的

浮雕、透雕与堆雕等多种砖雕

都是历史留给同里的礼物


珍珠塔陈家牌楼


五鹤门楼

图片源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


朱宅的五鹤门楼

是江南砖雕艺术中的精品

嘉荫堂崇本堂的木雕也是一绝


 

古镇里还有38处明清园宅

47座寺观祠宇

以及数百处士绅豪富的住宅和名人故居

堪称“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来到同里要是不去退思园

那就相当于到了苏州却不去虎丘


吴守明《吴江同里退思园》 

退思园俗称任家花园

园名取自《左传》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退思揽胜/许敏林摄

源自《同里摄影作品选集》


园主名叫任兰生

清光绪同里人

在皖北任职已官至三品

却遭人弹劾因“信用私人”而被罢免

据说他离任返乡的时候

“士民顾念旧恩,如婴儿失慈母,

遮道攀辕数万人,无不泣下。”

 

任兰生回家后

斥巨资(十万两白银)请当地画家袁龙

设计建造了退思园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退思园的选址是极好的

它既是学区房(东连丽则女学)

又离休闲玩乐的地方不远

(西邻退思广场及古戏台)

对面就是商业街(南与明清街相望)

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住着都非常便利


 

虽然全园面积不足十亩

但亭、台、楼、阁、廊、坊、

桥、榭、堂、房、轩一应俱全


传统的前宅后院

也被改成了独特的横向布局

整体看来小巧玲珑

低调不露富的属性

与“同里”的由来十分契合


退思园全景 

图片源自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游人们来到退思园

常常会找个地儿坐上小半天

看会儿天上的云

看会儿水里的鱼

或是静静地发会儿呆

或是应园之名思考一下人生

 

退思春色

图片源自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独自或结伴漫步于这座庭院时

不仅能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变换

还能体味到琴棋书画的巧思

这得归功于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袁龙在设计退思园时

严格遵照了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讲究的是对神韵和诗意的追求


 

说起计成

那可是明万历年间有名的造园家

他是松陵(今属同里镇)人士

自幼宗奉五代画家荆浩和关仝的笔意

其画作风格偏向写实


 

计成年轻时喜欢到处游览风景名胜

去过北京、湖广等地

到了中年收心之后

就定居镇江改行造园


他以堆出一座仿真假山而出名

代表作有常州吴玄家的东第园

仪征汪士衡家的寤园

和南京阮大铖家的石巣园等


民初石巢园遗址回忆图

 

计成的园林美学

完整地体现在寤园之中

一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二是小中见大“芥子而纳须弥”

三是崇雅反俗

这些经典之论

都融入了他的《园冶》一书


03

地灵人杰

 

除了计成

同里还出过不少人才

自北宋至清末共有状元1名

进士42名

文、武举人90多名

 

南宋诗人叶茵

元翰林承旨徐纯夫

明《永乐大典》编修副总裁梁时

清“同光中兴”第一代宰相沈桂芬

以及清末民初的著名画师陆恢

他们都是同里人

 

陆恢《隔溪云起图》


同里文化氛围浓厚

许多文人雅士都慕名而来

 

画坛“元四家”之一的倪瓒

曾为躲避兵患在同里小住过

他对同里的田园风光赞不绝口

“依微同里接松陵,绿玉青瑶缭复萦。”

“一水东西云窈窕,万家杨柳木芙蓉。”


倪瓒《枫落吴江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四家”之一的沈周

“吴中四才子”中的唐寅、祝允明和文徵明

还有书画家董其昌

也都在同里生活过

 

到了今天同里仍有许多“文人粉”

余秋雨说他和同里一见面就产生一种

“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图片源自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张抗抗而言

同里是那个每到春天就会想着的地方

她认为“同里是必须得去的,

不然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

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04

不时不食


现代人总是着急忙慌地往前赶

但那样的日子只能叫做生存而不是生活

同里人总是慢慢悠悠的

 在吃上讲究不时不食

春天吃的是酸甜软糯的酒酿饼

闻着酒酿特有的清香

一口咬下去

唇齿间便都是醉人的滋味


 

二月二“龙抬头”

是吃撑腰糕的时候

这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

形似人腰的油煎糕点

吃它是祈愿能在新的一年

腰板硬朗健康耐得劳作


 时人有诗云: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

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三四月间要吃用新鲜艾草做的青团

青团不仅颜值高而且口感好

青翠欲滴甜香不腻

清朝美食家袁枚

还专门在《随园食单》里

记下了青团的做法

“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同里有“明前螺蛳赛过鹅”的说法

清明节前的螺蛳肉质肥美

营养和味道都处于巅峰时刻

吃的时候只需灵巧一嗦

鲜嫩的螺蛳肉就会滑入口中

嚼起来十分弹牙

 


清明也是属于麦芽塌饼的季节

麦芽塌饼是用麦芽、草头和糯米粉做的

吃起来软糯香甜

还有清凉消炎的功效


 

中秋前后同里“水八仙”

茭白、莲藕、水芹、芡实

茨菰、荸荠、莼菜、菱

陆续上市


 

其中名气最大的芡实

俗称“鸡头米”

也被誉为“水中人参”

同里人食用芡实的方法有很多

最经典的就是将其在沸水里“氽”熟

再加入绵白糖或白糖桂花

一碗桂花鸡头米甜汤既简单又甜蜜


 

除了这些时令吃食

同里的退思饼也是一大特色

退思饼名同退思园

做法与“袜底酥”(因形似袜底得名)相近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退思饼是圆的,味道偏甜

“袜底酥”则是腰圆形,味道偏咸

退思饼上粘的是白芝麻

“袜底酥”上粘的则是黑芝麻


 

吃着同里美食

走过同里的小桥和流水

再去同里人家的宅院里看一看

去穿心弄的青石板路上走一走


穿心弄


寻觅了许久的江南

终于落入眼底沉在心里

于是只想抛却所有烦扰

在这儿虚度一世时光


参考文献及部分图片来源:

《同里镇志》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编著《同里摄影作品选集》

同里镇人民政府、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编《同里》

严品华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

阮仪三著《江南古镇同里》

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官方网站

http://www.tongli.net/index.php?m=Index&a=indexcn

(注: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平台联系)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你好,宋徽宗

这家万众期待的博物馆开馆啦

四合院,是什么?

李泌:凭什么救长安的大任要交给他?

王安石叫Vans,朱棣是Judy

热҈҈҈热҈҈҈热҈҈҈热҈҈҈热҈҈҈热҈҈҈热҈҈҈ !

千!万!不!要!去!博!物!馆!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工作微信号,

加入交流群请在添加时备注“加群”)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