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和台湾的文风差异,你造吗?
导读:2016年1月8日,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发布会在江苏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由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出版的《两岸通用词典》《两岸科技常用词典》等新书现场发布。
早在2010年,两岸便启动了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五年来两岸专家学者相互合作,先后编写出版了一系列中华语文及科技工具书。
除此之外,委员会还开通了两岸“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举办了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书法艺术系列交流活动,两岸语言文字沟通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1月8日,工作人员在发布会上展示两岸合编的大陆版《两岸通用词典》和《两岸科技常用词典》。(图片来源:新华社)
海峡两岸的同胞虽然都在使用着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汉语,但40多年的人为隔绝,使得汉语在各自的社会中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了许多或大或小的差异。
两岸生活用语词汇对照
(左:大陆;右:台湾)
班主任—班导;出租车—计程车
班长—班代;地铁—捷运
纪律委员—风纪股长;自行车—脚踏车
同事—同僚/同仁/同事;摩托车—机车
初中—国中;贴心—窝心
小学—国小;创可贴—OK绷
扒一下两岸几十年来的官方文件,便不难发现,大陆所用语言都非常接地气,一般老百姓都听得懂;而台湾方面则常常引经据典,文风半文半白,比较文雅。
以国歌为例。中华民国国歌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新中国国歌则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国内一些高校的校歌演变中,也可以窥见这种变化。武汉大学现行校歌:“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而在国立武汉大学时期该校校歌为:“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制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加上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大量的旧有词语在大陆消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词的变化。而台湾方面,更多得保留和继承了就有事物,许多用词也保持了旧貌。
比如大陆卖书的店铺叫书店,而台湾有时却叫书肆;传送邮件的工作人员,大陆早已改称邮递员,而台湾依旧称邮差;而诸如三反五反、改革开放这些词语在台湾的社会条件下是绝对不会产生的。
此外,台湾长期受日本、美国等西方文化的影响,音译词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语词汇的原貌。而大陆直到改革开放才与外界交往频繁,但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却并未改变,因此两岸用词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
☎
事实上,即使是大陆话,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色,你们那儿的方言有什么外地人绝对听不懂的话么?
【本文为本刊原创,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和我们联系。】
【关于我们】
1、喜欢就关注我们吧!微信ID:atmuseum;
2、同时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