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探馆笔记:江南之行(下)

2016-01-14 小苹果Y 博物馆丨看展览
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上海博物馆


对吴湖帆这个人物,并不清晰,已致于开展两周后,才慢吞吞的摸到上海博物馆。展览在宣传上,亦不高调,江浙沪文化前辈应该较为熟悉,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白纸一张,在未知中前行。期望很高,指望展览能把人物和他的故事说清楚。



展厅入口,就用一幅导示图把吴湖帆的庋藏来源与特色讲得很清楚,一是世家相传,二是妻子家族旧藏,其次是夫妇购藏,购藏以文、雅侧重。



基于研究的学术展,对每幅作品均有解析,展板文字量大,上海博物馆办展强势。在新媒体上的尝试,并不像一个国际性博物馆体现出来对技术包容性。当大家认为,这是一家国际性的博物馆时;博物馆内的老师们认为,这是一家中国特色的博物馆。这种理解与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吴湖帆鉴赏的书画体系,从东晋顾恺之、宋赵佶、元黄公望、赵孟頫、明吴镇、明四家、董其昌、清郎世宁,皆是耳熟能详的大家,这样的展览在策划时,窃以为,很难取舍哪些是红花,哪些是绿叶。




展览一共分三部分:“王谢堂燕”、“具眼卓识”、“富春一角”。


第一部分“王谢堂燕”,通过实物展示,尽可能形象地呈现包括吴氏祖传在内的梅景书屋的鉴藏历程;

第二部分“具眼卓识”,展示吴湖帆作为近现代古书画鉴定学科奠基者,在鉴定古书画过程中运用的实践方法;

第三部分“富春一角”,展示吴氏的鉴藏与创作,通过这部分展品可观其绘画创作中崇尚正统文人画的画学审美追求。


通过吴湖帆对这些画的鉴藏,做出论证与考辨,为书画归藏结论提供确信依据,这样的展览最终需要呈现给观众的又是什么呢?


展厅里面做的两处数字化,其中一幅文徽明的《玉兰花图轴》,用了一个小屏做的互动,主要从这件作品修复的三个部分入手,引得在看过互动屏之后,又回过头再去看画上的细节,展厅灯光太暗, 实在看不清楚此画的修复之处,这也说明,吴湖帆的修复功力了得。




结尾处的多媒体解读室的视屏片,片子有些长,在观展体验中,除非是去电影博物馆坐着看电影,一般看展的视频超过20分钟便不再看了。在展览过程中道不清楚的问题,用长视频呈现,说明展览做得不好。


在此需要重点强调,无论是哪种技术,不能在实物展览中强势的压倒展览。除非跟故宫做数字专题展一样,这里没有实物,全是数据内容展示,这样,观众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




传统贵族所烘托出的儒雅气质与对文化传承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之处犹多,而对这样一个人物,在解读时的侧重,重成就轻品质,少对今人的指引关怀。


在此,引用宋向光翻译的《博物馆展览标准及杰出展览标志》里的一句:


当一个展览能够以实物、智慧和情感吸引正在体验它的人们,它就是一个成功的展览。


同时,配套的教育推广活动孤军奋战,这里指的,不包含专业研讨会。观众需求与配套的教育目标的偏离,导赏册上的活动:吴湖帆与孔达,一个文人画家的国际交流、求是书画中仿、代者、从吴湖帆题跋谈其鉴定问题.....均有针对性人群,有哪些人关注这个展览,哪些人专门过来看了这个展览?


结束语

苏州博物馆的展览是重观众而轻收藏的,上海博物馆则是重专业的描述而轻观众的感受。同时,两个馆在对于重点书画的展出缺乏解读手段。当一个展览所透露出来的是所有的东西都是重点时,其实并没有重点,对于展品恰如其分的陈列地位并不能完全揭示展品本身的鲜明性与生动性。


今次还看了两个商业型的展览,达利艺术展与敦煌展,对于这类展览,就不费笔墨评了。倒是可以学习一下商业展览的推广营销手法,至于策展部分,只想说“唉,商业展”。


观众的重要性,不仅因为他们是博物馆全部活动的服务对象,而且观众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是代表社会舆论促进博物馆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力。


【本文原发布于弘博网】

ps:如果你也有想分享的探馆心得,欢迎投稿,一经采纳,会有礼物喔 ~

投稿邮箱:eninkim@qq.com


▌往期热门文章:(点击以下标题可直接跳转阅读)

2016 探馆笔记:洛阳之行

【魅力馆舍】推介:大连现代博物馆

【春季展讯】一大波展览正在袭来……

【看展览】酌彼金罍——皿方罍与湖南出土青铜器精粹

【看展览】中国屋檐下——河南博物院古代建筑明器展



【关于我们】

1、喜欢就关注我们吧!微信ID:atmuseum;

2、同时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3、长按以下二维码,或搜索群号:475225203,可加入博物馆.看展览的网友交流QQ群,和同好者一起聊自己喜欢的话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