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馆 | 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6-04-10 博物馆丨看展览

馆  舍

推  介  保利艺术博物馆于1998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于1999年12月建成开放,是中国大陆首家由大型国有企业兴办的博物馆。



保利艺术博物馆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为宗旨,积极抢救和保护流散在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馆藏展示由青铜器和石刻像两大部分组成,展品绝大多数为集团从海外抢救而来,相当部分属于精品、绝品或孤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传奇兽首




圆明园猴首、牛首、虎首及猪首铜像因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而流失海外,凝聚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与血泪。2000年,猴首、牛首和虎首铜像再现艺术市场。在国宝拍卖前半小时,中国保利集团公司领导深感国宝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可能蒙受再次流失的厄运。在民族利益有可能遭受损害的危机关头,保利集团领导当即指示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港代表到拍卖现场抢救国宝。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最后终于以3000多万港币的价格拍购到圆明园猴首、牛首和虎首铜像。


2003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澳门著名实业家何鸿燊博士又将圆明园猪首铜像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这样,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十二生肖中四件铜像在流失海外140余年后,终于结束了它漂泊的旅程,回到祖国,回到了故乡北京,永久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内。



青铜精粹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珍品陈列”所展出的青铜器精品100余件(组)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独特魅力。



圆涡纹罍(商代)

口径18.2厘米,肩宽38厘米,高42.8厘米


该罍(音同“雷”)侈口,束颈,广肩,敛腹,平底带圈足。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半环耳,腹部一侧又有一耳,三耳均作牛首状。颈部饰三周凸弦纹,肩部饰六个泡状圆涡纹,其下又有一周凹弦纹。其余部位光素无纹。


圆涡纹罍属商代晚期发现较少的铜器,一般在圆涡纹间及其上下有以雷纹为地的兽面、龙等纹样遍布全身。这件圆涡纹罍简洁明快,制作精致,保存完好,值得珍视。



神面卣(西周)

口长径14厘米,腹长径19.6厘米,底长径15.2厘米,通梁高33.8厘米,通盖高30.1厘米,器高16.4厘米


该卣(音同“有”)从香港收购归来,子母口,器体口沿甚高,颈部微束,鼓腹,圈足起棱。器盖较高,顶呈圆拱状,近沿部呈直壁。拱形提梁跨于器颈长径两端。全器无地纹,主体纹饰作浅浮雕状,但神面双角和象首双耳均加细线刻画云纹。盖顶中央为一鸮钮,头部稍作刻画,身体基本光素。


器和盖得正、背两面均饰正视神面,鼻梁隆起,鼻下接上唇处有较浅的人中纵沟,双眼似杏眼,两侧为玦形耳。器体腹部正背两面亦饰基本相同的神面,但在双耳之外,各有三道横列羽纹。圈足上饰同首双身蛇纹。器体和器盖有勾形扉棱一周。提梁两端饰突起的象首,且在象鼻上端有一附加人鼻。提梁通饰鳞纹,上方两侧折转处有两动物头像,圆目,有角,吻部前突;提梁正中为突棱,呈交叉龙尾状。在器体口沿正中的正反两面有突出的圆耳长吻的貘首。底、盖有对铭,各两行五字:

   乍(音同“作")氒(音同“决”)宝

   尊彝


该卣经过放射线鉴定,其铸造为器盖、器体、提梁和两貘首合铸而成。为中国目前发现的造型最为奇特的两周铜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体保存基本完好,鸮钮及器底上有三处0.5厘米见方的鑚孔。



倗季凤鸟尊(西周)

通高50厘米


这件西周早期凤鸟尊,尊盖内侧有2行8字铭文:“倗季乍祖考宝尊彝”,明确标明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的青铜礼器。


鸟尊胎体厚重,质地精良,保存极佳。通体表现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象,头顶花蕾状高冠,勾喙前伸,长尾披垂。凤鸟的背部设置圆拱形器盖,盖上挺立一只小凤鸟,一幅神情怡然的样子。大小凤鸟通身均装饰鳞状羽纹等纹样,繁复而美观。


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格外崇尚凤鸟,商人以此为图腾,有所谓“玄鸟生商”之说;周人则将之视作民族的守护神,视为祥瑞。这件凤鸟尊形体巨大,气势不凡,且造型奇特,前所未见,是目前所见最为精彩的凤鸟形象的立体的青铜尊,也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遂公盨(西周中期)

口径24.8厘米,高11.8厘米


这件青铜盨(音同“许”)是距今约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原本有盖,现已缺失。虽其貌不扬,但它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将极大推动中国古史研究。整篇铭文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其文辞、体例在两周金文中前所未见,却与现存《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对探讨中国古书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正因如此,这篇铭文被学者们称誉为“两周金文之最”。


千年梵音


“中国古代石刻造像精品陈列”的石刻精品40余件,通过展示公元5至8世纪的石刻造像,勾勒出巅峰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风采。


佛三尊造像 (东魏)

通高103厘米


这尊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除顶部残缺、仅余两身飞天外,其他皆保存完好。整体雕刻细腻,工艺技法极高,为已知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东魏青州背屏式造像之一,堪称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精品。


主尊立佛位居正中,两目微张,弯眉细长,双唇微闭,嘴角微上翘,面含微笑;双手施无畏、与愿印。佛两侧各倒悬一龙,龙嘴衔莲茎、莲叶,上托莲台。二胁侍菩萨头戴宝冠,面形方中带圆,面露微笑,身着长裙,手持法器,立于莲台之上。更难得一见的是,二胁侍菩萨的装饰、两侧龙及龙所衔莲茎、莲叶等均有明显差异,寓变化于统一之中。佛、菩萨、龙及飞天等形象,皆以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刀法圆润浑厚。



彩绘佛立像(北齐)

通高80厘米


这尊圆雕佛像,面相圆润,弯眉细目,嘴角略翘含笑。发髻隆起。佛像的左手已残缺,右臂弯肘向前伸,垂手执衣角。身披袈裟,薄身贴体,仅刻出衣袖垂褶和下摆边缘,衣领和衣纹以贴金与彩绘的方法表现,其中佛像的面部和露出衣外的脖颈、双手和双足均贴金,更显妙相庄严,同时也衬托出佛像的秀整清丽。



供养菩萨立像(北齐)

通高31厘米


与宋元以后不同,中国隋唐以前的佛和菩萨像,还是超凡脱俗、与人间保持很大距离的神,特别是菩萨,造型多少有些“拘谨”。然而,这尊北齐汉白玉质菩萨像则与众不同,姿态活泼优美,令人感到亲切。


这尊圆雕菩萨像,头扭向左侧,头后有圆形头光。面相丰圆饱满,双眼细长微鼓,嘴角内凹,露出微笑。双肩宽厚,胸部挺起,除了袈裟衣边外,不雕衣纹。手臂丰满圆润,双手置于颈下右侧,作合十状。身体有明显的转体动作,足踮起,立于单瓣覆莲圆座上。这一姿态奇特的菩萨像,在中国隋唐以前的菩萨像中尚属仅见。同样值得赞叹的是,这尊菩萨像的雕刻技艺十分高超,而且还运用了玉器工艺中的“俏色”做法——菩萨的袈裟衣缘等部位保留了原有的粗糙的石皮,以此较好地体现出袈裟的质感,这在石刻佛教造像中更属罕见的孤例。



菩萨头像(唐代)

高80厘米


这尊菩萨头像为圆雕作品,黄砂岩制,约出自山西地区。整体雕刻精美,面部呈现出一种慈祥肃穆的神情,是现存唐代艺术水平较高的石雕作品之一。


菩萨头发梳作条缕状,再于头顶盘起,束成高髻,并以带束之。从侧面观之,盘起的高髻呈螺髻形,发髻正面饰一朵小莲花,两侧各装饰五叶忍冬纹。菩萨面相长圆,面容颇显清秀,额际用阴线刻出明豪。五官刻划较为疏朗,双眼微睁,眼角稍稍上挑,作凝神静思状。樱桃小口,嘴角微微上翘,蕴含笑意。



思惟菩萨像(唐代)

通高46厘米


这个尊菩萨像的出土地点,据研究,当年是唐代皇帝的家庙所在。这尊菩萨像很可能当年为唐代皇帝奉祀专用,为唐代皇室雕刻作品。


菩萨坐在圆形高座之上,左腿翘起,上支左臂,左手支面颊,右手敷搭在右腿之上。他双眼微闭,眼睑下垂,正陷入深思之中,将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惟的场面表现得极为真实感人。菩萨头束高髻,赤裸上身,下穿裙摆及足的长裙,跣足。菩萨形体与面相均可化的肥硕丰满,前额宽厚,颊腮圆润,细腰丰臀,两足肥厚得体,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特点,代表了当时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思惟菩萨像在北朝中便已出现,但是造型比例失调且较为呆板。而唐朝的思惟菩萨像如本尊造像造型生动。而且还应注意的是,这尊思惟菩萨像已脱离早期佛教造像仅只注重正面雕刻的艺术效果,而忽视两侧和背面的艺术观赏性的雕刻理念。本尊造像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圆雕作品。从其四面观看其艺术造型,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唐代圆雕精品。唐代思惟菩萨自然生动的造型,也对宋代菩萨造型有深远影响,开宋代姿态更加生动优美的水月观音等造型的先河。


保利艺术博物馆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4号保利大厦二层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 9:30——16:30,国家法定假日闭馆

票价:20元,学生老人军人残疾人免费


THE END



▌往期馆舍推介:(不妨点击下面标题试试)


贝氏空间美学下的六朝博物馆

中国第一个国立昆虫博物馆

G+PARK:一个晶莹的美学生活园区

浸在水底的“碑林”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