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图/茶马古道-云南勐腊县易武原车顺号茶庄  图片来源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档案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茶马古道,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后,就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对于很多具体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文化线路形成与变化动因、时空范畴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对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部分基本问题展开探讨,以期能够勾勒出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总体轮廓。

因全文较长,分三篇发布。本篇为第三篇,将探讨的内容是茶马古道的运行机制。


茶马古道的互市贸易体系是古代王朝重要的国家工程,关系到国家主要军事力量构建以及与周边民族或政权的关系调整等重大问题,所以茶马贸易运行机制一直是古代王朝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议题,具体牵涉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管理制度以及马匹的贸易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


1. 茶叶生产和贸易管理制度

唐代中期以后,中央政府采取专卖或征收茶税等方式,一方面强化对茶叶生产和流通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增加财税收入。由于特定区域出产的茶叶被纳入到茶马互市的贸易体系中,茶叶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从而使茶叶生产和贸易管理的制度更为重要。

图/雅安名山茶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


1.1 唐代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设税场对茶叶征税,税率百分之十,后提高至百分之十五。唐文宗时,实行榷茶制,官府垄断茶叶收购和销售。大和九年(835年)以后,实行官收商运商销。[1]总体上看,唐代中期以后,茶叶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日趋严格,反映出茶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唐代的茶马贸易主要由官方组织,约定在特定的边境地点进行。如“交马于赤岭(青海湖东日月山),互市于甘松岭(松潘)”的记载,和《唐蕃会盟碑》中的相关表述都有反映。


1.2 宋代

宋代对于茶叶生产和流通的管理制度主要有四种:

a.榷茶法:设置榷茶场,实行茶叶官买官卖,种植茶叶的园户卖茶折交两税。

b.贴射法(通商法):令商人直接到产茶地区同园户进行交易,园户以银绢折交两税;商人向官府贴纳原来官府垄断收购时所得的茶净利。

c.交引法:商人到西北输送刍粟粮草或钱货,取得交引(茶引指旧时茶商纳税后由官厅发给的运销执照),至榷茶场领茶。主要通行于战时。

d.合同场法:商人于茶务处请长短引,赴茶园户处私下任便交易,再到“合同场秤制”封印,到指定地点贩卖。


宋代的茶法变迁繁复,但是总体上看,可以以北宋熙宁年间为时间节点。熙宁初年之前,川峡以贴射法为主,东南以榷茶法为主,熙宁之后情况出现反转。熙宁七年(1074年),商人在川峡产茶州领长引,至秦陕销售地卖入官;熙宁八年川茶入陕实习禁榷,以博马用。熙宁九年,川茶全面专营。崇宁元年(1102年),东南又恢复禁榷,崇宁四年又放开,政和二年东南又行“合同场法”。[2]南宋初年开始,川峡和东南都实行合同场法,具体形式、销售地点和税率则各有不同。[3]


1.3 明代

明代的茶法,分官茶和商茶,贮藏于边防,用来交换马匹。


(1)明初洪武年间制定了详细的茶叶生产流通管理制度:

a. 商人在产茶地购买茶叶即为商茶,交钱请茶引,到指定地点销售,设置茶局批验所,稽查私茶。

b.官府收购的即为官茶。汉中四川园户,官府十株取一株;军户,官府十株取八株。用来交换番马。

c. 茶叶流通区域方面:在秦、洮、河、雅等州设立茶马司,从碉门、黎、雅至朵甘、乌斯藏、归德等州,及以西各部落,无不以马交换。洪武三十年,在西宁设秦州茶马司。洪武末年,设成都、重庆、保宁、播州四茶仓,令商人纳米换茶。此时贵州、湖南的茶叶也被纳入到茶马互市贸易体系中。永乐年间中央政府增设洮州茶马司和甘肃茶马司,派三御史巡察陕西茶马贸易。

d.为了强化茶马互市的管理,中央政府一共发四十一面金牌信符,下号金牌降服诸番,上号金牌藏在内府作为契约,每三年派遣官员前往合符验证。


(2)宣德年间:

a.规定官茶一百斤,可加损耗十分之一。

b.商人输粮换茶,自己派人送到甘州、西宁,在淮、浙支取盐补偿运费。


(3)正统年间:

废除运茶支盐的规定。后输粮换茶时断时续。


1.4 清早期至清中期

清代早期,清王朝曾一度沿用明朝旧制,在“陕西设巡视茶马御史五:西宁司驻西宁、姚州司驻岷州、河州司驻河州、壮浪司驻平番、甘州司驻兰州。四川有腹引、边引、土引之分。腹引行内地,边引行边地,土引行土司。而边引又分三道:其行销打箭炉者,曰南路边引;行销松藩厅者,曰西南边引;行销邛州者曰印州边引。”[4]清代中期以后,随着茶马贸易的停滞和衰落,茶法逐渐废弛。

图/茶马古道-贵州毕节陕西会馆  图片来源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档案


图/茶马古道-云南玉龙县上元茶课所  图片来源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档案



2. 马匹的贸易及其管理制度

历史上,除了向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购马,也会向北方蒙古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购马,有用货币直接购买,也有以商品进行互市贸易。互市贸易中,有用茶叶作为大宗商品的,也有使用丝绸、瓷器等其他各种产品的。由于西南地区贸易茶马互市的特点尤为突出,也促成了历史上茶马古道的形成,所以本部分在兼顾整体的马匹贸易和管理制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在茶马古道比较兴盛的宋、明时期,茶马互市贸易体系中的马匹贸易与分配制度。

图/茶马古道-云南宁洱县那柯里荣发马店  图片来源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档案


2.1 宋代

(1)购马的管理与分配

宋代的文献中开始出现关于向西南少数民族收购马匹及运输和分配的记载。根据购买和运输方式,市马可分为券马和省马两类。


“券马”指的是戎人赶马到边境,集中几十、一百作为一券,一匹马预付钱一贯,官府提供粮草,一路接续供应饮食到京城,由有关部门统一购买,分配给各牧监。


“省马”指在边地设“场”,购买蕃人马匹,由专人统一送往京师,或者就地分配给各军。


茶马互市中的马,多为“省马”。[5]起初,购马多用金属货币,后为防止蕃人用来熔铸兵器,多改为茶马互市。[6]熙宁中,废除券马,专门采用省马。熙宁八年,设置提举管理熙河路购马,“八月,提举茶场李杞言,卖茶买马,固为一事,乞同举买马,诏如其请。十年,又置群牧行司,以往来督市马者”。[7]此后,专门用茶换马,皇帝下诏,雅州、名山等地茶叶专做换马之用,并且卖茶与买马采取统一管理。


南宋时期,成都府马务,每年发给江上各军马匹五十八纲(每纲100匹);兴元府(汉中)每年送给三衙马匹一百二十纲。除此外,因为军务紧急,各地有时也会自行购买马匹。且购买的马匹不送往都城,而由各军自行分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如绍兴年间,黎州通判张松等擅自?提高价格购马,造成不利影响。又如,绍兴二十七年,诏令四川马匹由江上各军自行分配,而不用先送到皇帝所在地。又如,宝庆四年,两淮制置使自行购马五千多匹,其他各州也在不停购买[8]


(2)市马地点

“宋初,市马唯河东、陕西、川峡三路,……”,至雍熙、端拱间以后多有增减,“其后置场,则又止环、庆、延、渭、原、秦、阶、文州、镇戎军而已”。[9]


(3)牧地

对于已购买的马匹,宋政府划定一定的牧场,进行放养。“凡牧地,自畿甸及近郡,使择水草善地而标占之。(以后广设牧监),淳化、景德间,内外坊,监总六万八千顷,诸军班又三万九百顷不预焉。……”。“治平末,牧地总五万五千,河南六监,三万二千,而河北六监则二万三千”。[10]熙宁年间,曾实习保马、户马制度,让民众养马,后又恢复官方牧场集中饲养。


南宋绍兴二年,在饶州设马监牧马,不久撤销。四年,在临海余杭和南荡设马监,后又在镇江等地放牧。但是南方水土不适宜牧马,效果不佳,马匹繁殖缓慢。


(4)购马数量

文献中关于宋代购买马匹数量的记载较为零散,统计口径也不一致,所以只能对不同时期购马数量的记载进行初步的汇总。


时间

购马数量记载

宋初

三年17100匹

嘉佑六年以前

秦州券马每年15000匹

熙宁三年

泾、原、德顺每年10000匹

绍圣年间

熙河路每年20000匹

崇宁四年

额外购买20000匹

乾道年间

秦、川购买11900多匹,其中川马6000,秦马5900

表/宋代购马数量统计


2.2 明代

明代马政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御马监,由宦官掌管,在平地上放牧,效仿的是《周礼》的十二马厩;第二类饲养于官府,属太仆寺、苑马寺及各军卫管辖,效仿唐代的四十八牧马监;第三类饲养于民间,类似于宋代的保马制度。


马匹的分配方面:自正统末年,实行备养马制度,即优先挑选马匹供给边防,若边防马匹充足,则委托在京城附近饲养。一般官府饲养的马匹供给边防要塞重镇,民间饲养的供给京城军队。若边防马匹不足,则用茶叶同蕃人交换,或用钱在边境购买。


年代

太仆寺

行太仆寺

牧监

苑马寺

洪武

滁州

北平、辽东、山西、陕西、甘肃

天长、大兴、舒城


永乐

增设北京太仆寺,形成南北两太仆寺


设六牧监

甘肃、陕西、北京、辽东

弘治

同山


长乐、灵武

开城、安定、广宁、万安、黑水、清平

表/明代马政机构设置


3. 空间校核

笔者将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中178处文物点进行空间落点,并与前序工作中文献梳理、空间和体系研究得出的茶马古道线路体系进行空间叠加,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现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78处茶马古道文物点与川、滇、黔三省的茶马古道线路体系的空间吻合度极高,从而交互验证了“线路体系”和文物点名录的准确性。


(2)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缺乏对陕、甘、青、藏四省区茶马古道文物点的认定和公布,而历史上这四个省区的茶马古道和茶马贸易活动恰恰是茶马古道体系的主体。


建议今后的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能对陕、甘、青、藏四省区茶马古道文物点给与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图/茶马古道主要线路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文物点分布


4. 小结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尺度贸易网络系统,从文化遗产的视角看,茶马古道又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线路。通过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保护利用,茶马古道必将能够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增强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笔者有幸于2016年参与了云南省文物局委托的《云贵川茶马古道管理现状和保护对策研究》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物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献,对茶马古道的概念、演变发展历史、线路走向、要素构成、运行机制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粗浅之见,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文史学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关注茶马古道,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茶马古道这一珍贵的文化线路遗产。



[1]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九•食货下》,中华书局,1975年。

[2] 黄纯艳:论宋代茶法的地区差异,《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 (元)脱脱撰:《宋史•卷一百八十四•志第一百三十七•食货(下六)•茶(下)》,中华书局,1985年。

[4]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一二四•食货志五•茶法》,中华书局,1976年。

[5]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马政》,中华书局,1985年。

[6]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马政》,中华书局,1985年。

[7]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马政》,中华书局,1985年。

[8]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马政》,中华书局,1985年。

[9]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马政》,中华书局,1985年。

[10]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九十八•志第一百五十一•兵十二•马政》,中华书局,1985年。


延伸阅读:茶马古道系列文章

1、茶马古道的概念与形成、变化动因

2、茶马古道的空间范畴


欢迎广大读者就本文的话题进行讨论,请在后台或文末给我们留言。


项目名称:云贵川茶马古道管理现状和保护对策研究

起止时间:2017年-至今
项目委托方:云南省文物局

项目承担方: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综合三所

进展程度:方案编制阶段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微信丨mobiheritage
 网站丨www.chcc.or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