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梁思成与消逝的古建!

2018-03-26 Thomas 爱塔传奇

1931年到1937年六年间,以梁思成为首的学社成员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测绘整理200多组分布于各地的建筑群,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


他的野外考察实际上是在与时间赛跑,除了自然和人类的损伤,战乱逼近,古建一旦被毁即是永恒。

考察是从1930年营造学社建立开始的,它以中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为目的。

因为没有中国建筑史上重要建筑物的名录,每一次考察旅行前他们都要在图书馆进行前期研究,根据史书、地方志和佛教典籍等选列地点目录。

目录上的每一件建筑物都必须找到、验明,而如果它仍然存在,就加以丈量和拍照。

考察时所用的仪器除了测绘和摄影的工具外,最常见的装备都靠他们自己设计改装。

广济寺三大士殿,位于河北宝坻县,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年),外观非常严谨,内部却异常优雅。

在殿内抬头看上面的梁架,就像看一张X光照片,内部骨干,一目了然,这是三大士殿最善最美处。

可惜这座少见的表现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杰作,却在建国初期被视为无用的破庙被拆除了。梁思成曾经极力阻止,但是无果。

1932年的一日,早晨7点,东四牌楼长途汽车站,在两千多只猪的惨嚎声中,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行人上了汽车出朝阳门往宝坻去。

初见三大寺殿时它是骑马团的马料场,尘土飞扬中他们曾经失望,直到发现这殿用的是“彻上露明造”做法,又得一个古老的辽建使他们兴奋不已。

后来一个个古建被拆,总引起梁思成感叹:“我也是辽代的木头”。

正定县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建于金末或元初,它全部的结构就像一座缩小的天安门。

阳和楼的斗拱,虽不如隆兴寺的宏大,却比明清式样雄壮得多,这件木构是宋式与明清间紧要的过渡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阳和楼被拆除。

1933年4月,局势暂稳,榆关变后还不见有什么动静,滦东形势还不算紧张,梁思成遂决定带着绘图生莫宗江和一个仆人前往正定考察。

途中火车上买票的只有他们,其余的皆是武装人员。

考察中他们无意间看见县里的阳和楼,梁思成写道“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华严寺海会殿,山西省大同市内,

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前。

按辽代习俗,面向东方,规模不大,为悬山顶。

斗拱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在栌斗中用了一根替木,作为华栱下面的一个附加的半栱。这种特别的作法只见于极少数辽代建筑,以后即不再见。

海会殿毁于解放前。

1933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江一行四人及一位仆人前往山西考察。

他们早已听说华严寺是自辽金以来的号为巨刹,仅见过一张大雄宝殿的照片,当真的来到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前的时候,大家一起同声惊讶,叹为巨构。

依斗拱观之,大殿保存金源旧貌。在华严寺下寺,他们见到了犹存唐风的薄伽教藏殿,殿内的“天宫楼阁”为海内孤品,海会殿也正是华严寺中的一殿。

永寿寺雨华宫,位于山西榆次县,

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这座小殿既不宏伟,又已破败,因而乍看起来并不引人,但它那种令人愉悦的美却逃不过内行的眼睛。

雨华宫的结构,最成功的的一点是省略掉不必要的构材,没有加任何的装饰,表现出纯结构的美,它是唐宋木构过渡形式的重要实例。

20世纪50年代,雨华宫因为修建铁路而被拆除。

1937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开始他们第三次的山西考察。

此行是以五台山佛光寺为目标,他们希望能找到一座唐代木建以驳斥唐代木建只能在日本找到的言论。

雨华宫本不在计划,是林徽因在去太原的火车上偶然发现了铁路边的雨花宫。

他们在太原等待办理旅行手续期间决定做一次勘查,并在次日返回榆次雨花宫,留下了珍贵资料。

这一次考察期间“七七事变”发生,他们返京带着一家踏上逃亡之路。

由北平到云南,一路战乱,林徽因肺炎复发,梁思成背痛又起,艰苦难言。

在昆明安顿以后,营造学社成员陆续到达,他们又开始了在西南的古建考察,而这一次成为他们最后一次的旅行考察。

此后,昆明成为战争前线,他们搬到更为偏僻的龙头村再次避难,前路未知。

1939年,梁思成在四川雅安高颐阙。

在那个慌乱的时代,他们的几乎走遍了所有铁路能到地方,在铁路到不了的地方,坐汽车、骡车甚至徒步,执着地找到了每一个目的地,到了以后在那些积满灰尘甚至住满蝙蝠的梁间上下测量。

梁思成的腿与脊椎都有车祸留下的残疾,衬衫里常常穿着一个用以支撑的铁架,但这些并没有成为阻止他考察的理由。

忘却他与林徽因的风月佳话,忘却那个给他带来更多浮名的《梁陈方案》,回归最初,他是一名学者,毕生致力于研究与保护古建筑。

除了这长达十年的意义巨大的考察,他写下了《中国建筑史》,主持建立了清华建筑系,敲定了如白纸般的中国建筑研究体系。

曾经,梁思成说他因为喜欢美术才选择了建筑系,最后创作出的这些严谨精细的测绘图,不知道有没有在建筑中完成他的美术梦,但一定为我们留下巨大的财富。

2014年,梁思成遗孀林洙重新整理他的文稿、手绘图等,出版新书《梁》,更为立体地呈现这位先生。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

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就学。

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转自:工匠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