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青山踏遍,为古戏台和旧时光存照

2018-03-29 李雅丽 爱塔传奇


方开场,四面纷来,闲看世路逢迎,登台若此

忽收锣,霎时消尽,猛省人间富贵,结局如斯



这副曾悬挂于古戏台两侧的楹联,

既慨叹人生如戏,

也是如今不复使用的古戏台的真实写照。



白云苍狗,

人世飘忽。

戏台已经老去,

再无登台的角儿演绎流光溢彩的世情,

也再不见如痴如醉的戏迷纷至沓来,

但始终有人关注着它们,

惦念着它们。


在山西太原,

有三位已过花甲的摄影爱好者,

迷上了古建摄影,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他们无惧风雨,跋山涉水,

走遍阳曲县10个乡镇124个村庄,

将曾经风光无限的93座古戏台摄入镜头中,

为逝去的时光存照。

无论风雨,三人为古戏台存照



1

一次大赛引出“小目标”

孙树昆(左)李苏霞(中)慕振华(右)


孙树昆、李苏霞、慕振华,分别为64岁、60岁、61岁,他们都从各自的单位退休,都爱好摄影,是山西省摄影协会的会员,经常一起参加各种摄影活动。因为彼此间脾气性格、拍摄喜好都比较一致,于是一个“三人组”诞生了。


2014年,在参加一个全国古建摄影大赛时,孙树昆、李苏霞和慕振华三人合计,怎样能在大赛中出彩?那次大赛的主题是以古建筑斗拱为内容,三人琢磨了一番,认为拍摄者众多,应该避开热点。慕振华家在阳曲县,住的地方紧挨阳曲县最著名的古建不二寺,于是,三人决定在阳曲县寻找拍摄目标。


当孙树昆第一次看到不二寺时,立刻便被这座金代建筑吸引了,“我在原单位中色十二冶是搞建筑的,不二寺三圣殿的最珍贵处是隐刻斗拱。古人一千多年前就懂得利用杠杆原理,把檩条支撑住,特别有智慧。”于是,三人锁定了不二寺。在这次古建大赛中,孙树昆和李苏霞拿到了山西的优秀奖,李苏霞还获得一个全国入选奖。


这次大赛后,以往就对古建和民俗题材感兴趣的三人,更有了劲头。而且,孙树昆这样一个建筑专业人士,对古建筑的解读不仅是历史方面的,还有技术角度方面的,古建筑在镜头里的感觉也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了。也就是这一年,三人一拍即合,觉得应该拍点系列古建作品。慕振华是阳曲县人,退休前在一家医院从事医疗工作,经常下乡,对阳曲县的乡镇比较熟悉,于是三人开始走访阳曲县的古建筑。


走访中,孙树昆发现,很多古建筑坍塌破损严重,倒是几乎每个村子都保留有古戏台,但是也破败不堪。于是,三人先把“小目标”锁定在了拍摄古戏台上。


2

“无人区”里搜寻古戏台

李苏霞在青崖槐戏台前


于是,在随后的时间里,三人把每个周日都贡献给了阳曲县古戏台的拍摄,无惧狂风骤雨。两年多后,从拍摄到整理资料,一套关于阳曲古戏台的整理稿,已完整而沉甸甸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青崖槐村的拍摄,是三人小组拍摄古戏台最为艰难的一次,也是最为难忘的一次拍摄。孙树昆和李苏霞谈及那次拍摄,每个细节都如昨日重现。


青崖槐村,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西南角,是与古交市接壤的一个自然村。旧时太原有著名的三关,其中天门关最为险要,从关口向北15公里,便是凌井沟自然保护区深处的青崖槐村。村民整体搬迁后,这个村子就成了无人村,通往村子的“路”,已是鹅卵石遍布的河床,甚至沿途还不断从山上落下滚石。


第一次,是孙树昆和李苏霞两人先去的。一路悬崖峭壁,河道屈曲,孙树昆开着车子在河床里磕磕碰碰地行驶,时不时得下车挪开几块石头,或是搬几块石头垫上,车轮碾轧飞溅出去的小石子,打得人生疼。不熟悉路,又没有本地人做向导,而且这里属于无信号区域,手机打不出去,两人抱着一条道走到黑的心思向前,已经做好了弃车徒步到下一个村庄求助的思想准备。

渐至水穷处 方见青崖槐

阳曲县青崖槐村古戏台(清代)


河滩路走了二三十里之后,河滩对岸隐约有房子矗立在断崖上。把车停下,穿过河滩地,到了断崖下,大约二三十米高的土崖,连个缓坡都不容易找到。


上去还是放弃?


孙树昆和李苏霞俩人都已年过花甲,还背着照相器材,想要攀上断崖,不太容易。好在是个九月份,崖上横七竖八伸出来的那些枝条帮了他俩。好不容易爬上崖,石头夯打的基础上,一座破破烂烂的房子恰是他们要找的青崖槐戏台。这真是一个大大的惊喜,车前后保险杠被碰掉的懊恼一扫而光。俩人端起相机一顿猛拍,残垣断壁此刻是无价宝,墙上的墨迹更是每个字都不能落下。随后他们整理出这样的珍贵资料:“青崖槐的古戏台在坐南朝北,为清代建筑,石砌台基,宽8.66米,深7.35米,高1.33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卷棚顶,明间柱侧移显宽敞,两次间稍窄,前后台间设木隔断,台内两山墙上存有文革时期彩画和标语。也有近年徒步者的签名。”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经历,对于热爱摄影,尤其是古建筑摄影的人不算陌生。抢救性拍摄不仅意义非凡,而且极为上瘾。孙树昆和李苏霞在这次拍摄之后不久,又与老搭档慕振华第二次造访了青崖槐。


“这样危险的拍摄跟家里人说吗?”采访中记者问。


“不能说,说了就不让出来了。”三人异口同声。


“每次都告家人,我们去的地方都是那种有柏油马路的,根本没啥危险。”孙树昆是三人中唯一会开车的,为了拍古戏台,“撒谎”是必须的。


经历过山崖上让人看不见道路的瀑布雨,也经历了李苏霞突然晕倒的惊吓……两年多的时间,三人终于把阳曲县10个乡镇124个行政村的93座古戏台,全部走访拍摄完毕。

慕振华和孙树昆



3

拍摄中的感动和幸福

与热心的71岁老人郑天德(右二)


在两年多的拍摄中,并不是每次都充满危险,更多的时候,收获的是惊喜和感动。


南路村,也是阳曲县的一个自然村。孙树昆、李苏霞和慕振华三人去拍摄这个小村的黑龙洞古戏台时,戏台却并不在村子里,而是在附近的山里。尽管慕振华是阳曲本地人,但具体到村里戏台盖在哪里,还是需要请教当地村民的。当天三人驱车进了南路村,随意找了一户村民打听。


越是偏远的村庄,年轻人越是稀少。南路村留下的居民也多是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三人这天特别幸运,遇到了71岁的郑天德。当得知他们要去拍摄黑龙洞戏台时,郑天德老人自告奋勇给三人当向导,因为黑龙洞已经被杂草灌木占领,除了放羊汉还走一走,几乎无路可寻。没有本村的人带路,很难找到。


一路披荆斩棘,几人闲聊才得知那天是郑天德的生日,家里人正张罗着给他过寿,他却步行十几里路给他们义务当向导。带三人找到了已经隐藏在高大灌木中的黑龙洞明代古戏台后,郑天德又匆忙赶回家去参加自己的寿宴。望着老人的背影,三人感动而又愧疚。


在一次一次拍摄中,三人总能碰到淳朴而热心的村民,为他们指路,给他们讲自己知道的戏台老故事。拍摄古戏台的路即使再磕磕绊绊,有了这些温暖的支持,他们都觉得是幸福的、值得的。

慕振华(前)孙树昆(后)在去往黑龙洞的路上



4

期待民间瑰宝能得到保存

庞家庄古戏台

“每到一个村里,看到老戏台就特别激动,也有村子对戏台做了翻修,当我们被村民带到簇新的戏台前时,心里顿时就觉得哇凉哇凉的。”李苏霞说,随着拍摄不断地深入,那些老戏台在他们眼里变得越来越宝贝。


三人中,孙树昆很早就接触摄影了,而由于工作需要,经常使用相机拍摄现代建筑作品。如今,他的镜头里最多的却是古建筑,“摄影是文学加艺术加技术的瞬间美丽,古建筑凝结着古代匠人的智慧,拍摄出的作品,能带给人们更多启迪和思考。”


著名摄影家贺延光说过“不为历史留下空白”,三位已过花甲之年的摄影人,把这句话当做箴言,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记录着即将消失的民间瑰宝。花了两年多时间,或山庄窝铺,或荒山小店,三人走遍了阳曲县两千多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把历史遗留在每一处的阳曲古戏台摄入镜头。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岁月流转,山河更替,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总有些东西会把历史记录下来,孙树昆他们的拍摄,便是这样一种珍贵的记录。


如今,三人已将所有拍摄的阳曲古戏台,查阅对照有关古籍做了整理并辑录成册。


“真心希望这些古戏台资料,能得到更大范围的重视,如果能出版发行,是对阳曲县古建文化、传统文化的一种保存,我们再辛苦再累也值!”作为“三人组”中唯一的阳曲人,慕振华对这些古戏台资料有着更多的期待。

带着一份历史责任感,三人驾着这辆车奔波了两年多


阳曲古戏台剪影



1

2

3

4

5

6

1 北小店乡将军庄村古戏台  2 东黄水镇北洛阴村古戏台

3 杨兴乡南温川村古戏台     4 杨兴乡石槽村古戏台

5 北小店乡郑家粱村古戏台  6 东黄水镇西盘威村戏台

▲黄寨镇北留村

▲青龙古镇古戏台

▲大盂镇三畛村古戏台

▲高村乡北古戏台

▲侯村乡洛阳村古戏台

▲东黄水镇北洛阴村泰山庙戏台

▲杨兴乡白龙寺戏台

▲西凌井乡泉水沟村黑龙庙戏台

▲高村乡北社村(原郭家堡)戏台

▲高村乡北社村西林寺戏台

▲侯村乡青龙镇龙王庙戏台

▲黄寨镇北郁利村戏台

▲黄寨镇宋庄村戏台

▲杨兴乡水头村戏台

▲东黄水乡圣母殿戏台

▲侯村乡洛阳村草堂寺戏台

▲北小店乡郑家梁村五龙庙戏台

▲北小店乡多子村三郎庙戏台

▲北小店乡西村大王庙戏台

▲岭底村五龙庙戏台

▲泥屯镇后交村泰山庙戏台

▲泥屯镇后交村真武庙戏台

▲泥屯镇北龙泉村三郎庙戏台

泥屯镇权村大王庙戏台

▲西凌井乡青崖槐戏台

▲大盂镇三畛村戏台

▲北小店乡窨子沟村三郎庙戏台




转自:文博山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