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寒食节,起源于山西

2018-04-04 爱塔传奇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

清明之前一两天(2018年4月4日)

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是日初为节时

禁烟火,只吃冷食


2018-04-04

寒食节

很多人只知道清明节,并不知道寒食节(2018年4月4日)。如今,寒食节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其实寒食节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后,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寒食节与清明节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唐太宗时还曾下政令将祭祖定于寒食节这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后来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清明节是冬至后的108天,是根据星球运行所确定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用于辅助农耕。

明清时期,“清明”之称多于“寒食”,呈取代后者之势。后来寒食节的祭祖等习俗与清明节合并,故寒食节渐渐被人们遗忘。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东的一些地方。

清明节与原本意义的寒食节在习俗内容上共同之处并不显著,二者主要的联系有两点:一是时间相连,二是都有怀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这两点联系最终使清明节置代或兼并了寒食节。

介子推的故事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携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一个人是渺小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却是巨大的。介子推成为了介休的精神,山西的骄傲,如今绵山上还有他的塑像,绵山也叫做介山。


       古代诗人也有许多以寒食为题写的佳句:


和子由寒食

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扫墓有什么说法 


       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寒食节是可以扫墓的,但是有的地方却认为扫墓要等到清明节,寒食节不能扫墓。这个尊重各地方的风俗习惯,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关于寒食节不能扫墓的说法,民间确实有,这天扫墓的人不是很多。


       尽管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但是在传统的说法里,寒食节的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所以也能看出,上坟就在寒食节的其中,这也说明了寒食节其实也可以扫墓,在说好多人都把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过。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这也能印证寒食节可以扫墓。




转自《大山之西》微信公众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