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弥勒像之塑造

2018-04-13 陈泉州 爱塔传奇


随着弥勒信仰的传入,中国弥勒像的塑造,也相继出现。中国弥勒像塑造的依据,是来自印度与西域。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印度弥勒像的塑造,起于佛灭后四百八十年时代。法显《佛国记》所记,其赴印度途中,经过北印度陀历国,听说该国过去有一阿罗汉,欲造弥勒像,特以神通力,带一雕塑家上兜率天,亲睹弥勒容颜,而后下来造像。法显闻悉,特地朝礼此一弥勒像。造像的阿罗汉,名为呵利难陀,便是佛灭后四百八十年时代的人。从印度弥勒信仰兴起的时代观之,此一弥勒像,属于印度最早的弥勒像了。



中国弥勒像的传入,虽无确实的年月可稽,然与弥勒经典的传译,大抵同一时期。初期传入的弥勒像,可能来自西域,而后来自印度。根据现存的古籍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弥勒像传来的次序。唐代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记载,唐王玄策出使印度,绘摩诃菩提寺弥勒像归,该像身东西坐,身高一丈一尺五寸,肩阔六尺二寸,两膝相去八尺八寸。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灵运的传记里记载,灵运曾绘那烂陀寺弥勒像归。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记:战主国都城西北,“有慈氏菩萨像,形量虽小,威神嶷然,灵鉴潜通,奇迹间起”。该书卷八又记:摩揭陀国菩提树东有精舍,……“慈氏菩萨,白银铸成,高十余尺”。据唐代文献所记,印度弥勒像之传入,略比西域为迟。

弥勒像在中国塑造,为时甚早。就史籍记载,两晋时代,便有弥勒像制作之出现。慧皎《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说:“前秦符坚,遣使送外国结珠弥勒像。”《法苑珠林》卷十六说:“东晋戴颙,受友江夷之托,造观世音像,致力罄思,欲令尽美,而相好不圆,积年无成。后梦有人告之曰:江夷于观世音无缘,可改为弥勒菩萨。戴即停手,驰书报江,信未及发,而江书已至。俱于此夕感梦,语事符同。戴喜于神,应即改为弥勒,于是触手妙成。其像安于会稽龙华寺。”



就上面所记,我们知道,公元四世纪时代,中国已有弥勒像的塑造,而且,造像还有不可思议的神异之事。其时中国塑造的弥勒像,依据的形像,恐系来自西域的。

自从弥勒经典的译出,弥勒信仰的传入,中国信奉弥勒的人,愿求上生兜率净土者日众,因此,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形成了弥勒信仰的兴盛时代。弥勒像之制造,以及以弥勒为名的建筑物的出现,在历史的文献上,记载极多。现在,我们且从古典的文献中,先看南朝时代的记述。

梁代宝亮撰述的《名僧传钞》记载:“刘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弥勒精舍。元嘉十六年(439),龙化寺道矫,罄其衣资,造夹苎弥勒佛倚像一躯,高一丈六尺。废帝(刘昱)元徽五年(477),僧业建慈氏寺。昙副施资财,造弥勒像;又梦弥勒佛,手摩其顶,天香幡气,神龙现体,一二年中,灵应相袭。智严受具足戒后,恐不得戒,上兜率问弥勒,弥勒告以得戒。”

宝唱的《比丘尼传》卷二记载:“慧玉于元嘉十四年(437)十月,为苦行斋七日,乃立誓言:若诚斋有感,舍身之后必见佛者,愿于七日之内见佛光明。五日中宵,寺东林树,灵光赫然,即以告众,众皆欣敬加悦服焉。寺主法弘,后于光处,起立禅室。初,玉在长安,于薛尚书寺见红白色光,烛曜左右,十日小歇。后六重寺沙门,四月八日,于光处得金弥勒像,高一尺云。”

《比丘尼传》又记:“道琼,年十余,博涉经史,成戒已后,明达三藏,精勤苦行。晋太元中,皇后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凭斯寺。富贵妇女,争与之游。以元嘉八年(431),大造形像,处处安置。……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宝盖璎珞。”



慧皎《高僧传》卷十三记:僧护,会稽剡县人。后居石城山隐岳寺,寺北有青壁,高数十丈,中央有如佛光之形。僧护发愿,镌造十丈石佛,以拟弥勒千尺之容。于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8),招结道俗,开工雕凿,仅成其面,僧护遘疾而亡。后有沙门僧淑,纂袭遗功,而资力莫由,未获成遂。梁武帝天监六年(507),由始丰令吴郡陆咸,告于建安王,王禀于武帝,武帝乃命僧佑律师专任像事。以天监十二年(513)春就工,至十五年(516)春完成。世称三世佛,或剡县大佛。



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记载,陈代慧思禅师,梦见弥勒说法,并造弥勒像供养。后来,又梦见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

南朝时代,由于弥勒信仰的盛行,弥勒像的塑造,风行一时。以上所举,仅就见到的部分文献资料,予以记述,其他未能见到的文献,或文献未予记载的,更不知若干。


现在再看北朝时代的弥勒造像。所谓北朝时代,主要乃指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时代。从中国佛教发展史看,北魏时代是中国佛教盛行的时代,弥勒信仰的传入,从接受、奠基,到普遍兴盛,也是在这一时代。历史上有名的“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这些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便是在北魏时代开凿的。



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开凿,是从北魏文成帝(拓拔浚)的和平年间(460~465)到孝文帝(元宏)的太和十八年(494),这三十多年中开凿完成的。这些石窟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的石窟,是在文成帝即位以后,恢复佛教,由昙曜负责开凿的,也称为昙曜五窟。据《魏书释老志》所记:“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这五窟,就是现在云冈石窟中编号的第十六至二十窟。



北魏时代雕塑的佛像,是以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为主。云冈石窟里的佛像,也不例外。过去佛是多宝佛,现在佛是释迦佛,未来佛是弥勒佛。因为弥勒是三世佛之一,所以,云冈石窟的弥勒像,也就成为雕凿的主像。从昙曜五窟观之,第十六窟主像是释迦佛的立像,高十三点五米。第十七窟的主像是三世佛,正中是交脚弥勒坐像,高十五点六米。第十八窟至二十窟,主像都是三世佛,正中以释迦像为主。




云冈第二期石窟的开凿,大约是在公元四六五年至四九四年,也就是文成帝到孝文帝之间。这一期开凿的石窟很多,依据现在洞窟的编号,为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共计有十二个洞窟。这些洞窟里的佛像,大多也是以三世佛为主。如第一窟的主像,便是弥勒,第二窟是释迦。在第三窟中,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间凿方形石室,主像为弥勒。第五、第六两窟,为一组双窟,中间以三世佛为主像。第六窟中,后室正中凿出方形塔柱,高约十五米。塔柱下面四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对坐像,东西雕交脚弥勒像。第七、第八一组双窟,这两窟的主像,都是三世佛。另在这两窟的石壁上,并有佛装的交脚弥勒等像。第九、第十这一组双窟,第九窟的主像是释迦,第十窟的主像为弥勒。从十一窟到十三窟,也是一组,十一窟中心立塔柱,塔柱四面各雕上下龛,南面上龛为弥勒,其他都是释迦立像。十二窟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后壁分上下龛,上龛主像为弥勒,下龛为释迦与多宝。十三窟的主像是弥勒。



第三期石窟的开凿,是在公元四九四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开始的。这一期的主要洞窟,分布在第二十窟以西。第四、第十四、第十五三窟,也是这一期凿成的。第四窟的中央,凿出方柱,柱身四面都雕刻立佛像。第十四窟内多为千佛龛,正壁正面原雕千佛立柱,后壁主像为弥勒。第十五窟是一典型的千佛洞,四壁皆千佛,后面有弥勒龛,东西壁有释迦龛。十五窟的附窟中,有三尊精美的雕像,一九三四年,被人盗凿出国,现陈列在纽约艺术博物馆。



综计云冈石窟的主窟与副窟雕凿的弥勒像,大小统计,约有数百之多。弥勒信仰的盛行,由雕凿的弥勒像观之,可以想见其盛况了。


公元四九四年,北魏王朝从平城迁都洛阳,在洛阳南方黄河支流伊水河畔的龙门山上,大规模的营造石窟,雕凿佛像,这便是饮誉世界艺林的“龙门石窟”。这一石窟的营造,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现存的二十五窟,如古阳洞及其他诸窟,其中的弥勒像,大小有数百尊之多,都是在太和、景明、永平、延昌、神龟、正光、孝昌、武泰、建义、永熙等年间雕凿的,并有铭文记述。龙门石窟的造像,根据其铭文所记,共有大小九万七千余尊石佛,与二千造像。从龙门石窟的铭文观之,我们知道,自公元五世纪末叶到八世纪之间,中国佛教信仰的盛况及其演变。



初期龙门石窟的造像(即五六世纪的造像),还是继承了云冈石窟的传统,以所谓三世佛为主,释迦与弥勒像占其绝对多数。但是,进入七世纪以后,弥陀信仰逐渐在中国盛行,龙门石窟的造像,随着民间信仰的转移,大量雕凿弥陀像,弥陀像形成了压倒性的多数。由这一造像的演变,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由原先的弥勒信仰,进入隋唐时代之后,已经逐渐被弥陀信仰所取代。



除了“云冈”与“龙门”的弥勒造像,在北魏时代,还有许多弥勒造像的记载。山东历城县的黄石崖,于孝昌、建义年间,同在千佛山雕凿弥勒像;天平年间,又在千佛山的龙洞,造弥勒像。这些是有铭文记载的。其他没有铭文记载的,雕凿的弥勒像,不知若干。

道武帝拓拔珪登国五年(390)三月,开始制造铜质的小佛像,佛像刻有铭文。太武帝(拓拔焘)太平真君六年(445),凉王沮渠安周,命法铠监造弥勒大石像,立一造像石碑(此碑近在吐鲁番附近的火州地方出土发现,为德国柏林聚珍馆所藏)。此一石像,大抵是在云冈石窟开凿以前建造的。宣武帝(元恪)永平三年(510),比丘尼法庆造弥勒像,有铭文记载其事。

北魏时代,弥勒信仰的兴盛,与北方民族的文化思想具有相当关系。北方民族的朴实,重于现世,向往天道,这是主要因素。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九年(495),长乐王夫人为亡媳造弥勒像,其铭文中说:“若媳子再生,生天上诸佛之所。”皇室如此,其他一般百姓,自然也不例外。任何一族,对其祖先或同辈死者,愿其生于天上,其思想是相同的。所以,北方民族的生天思想,非常浓厚。



北方民族,以六道轮回中的天道与人道,视为人天的胜处,对于过去世的父母师长,希望生到兜率天上;如生人间,则在名门贵族受生,获得高官显爵,富贵终身。弥勒菩萨住于兜率天上,天趣的福德快乐,为诸神菩萨所共享受,这对北方民族,形成强有力的诱惑。弥勒信仰成为北魏时代的信仰中心,是有其原因的。

南北朝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成长的重要时代。弥勒像的建造,蔚为一时风尚。由于弥勒像的建造,并有弥勒誓愿文字的撰述。如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所举目录,便有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周颙作京师诸邑造弥勒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龙华会记。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发展盛行,南北朝时代,到达一个最高峰的极盛时代。


中国弥勒像的建造,除了上述之外,我们从其他的典籍里,还能见到若干记载。兹记述如下:

法琳《辩正论》卷四记:北齐时代晋昌王唐邕,在平阳建大宁国寺,铸造弥勒金像一尊,高七尺。又,同书卷三记:陈朝时代尚书仆射江总,于匡山建造弥勒像一尊,高八十尺。

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九记:隋代智周,造丈六夹纻弥勒像一尊。又,同书卷十四记:唐代慧頵,于远行、龙泉二寺,各造金铜弥勒像一尊,高一丈五尺。

《宋高僧传》卷二十六记:唐代慧云,于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往濮州报成寺,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高一丈八尺。又,同书卷二十七记:唐代法兴,于五台山佛光寺,修建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中供弥勒圣像等七十二尊。



志盘《佛祖统纪》卷四十记:唐开元十八年(730),沙门海通,于四川嘉州大江之滨,凿石为弥勒佛像,高三百六十尺,覆以九层之阁,其寺曰陵(凌?)云。又,同书同卷记:唐昭宗(李晔)景福元年(892),吴越王钱镠,于剡县石城山,建瑞相寺,以奉弥勒三生石像。

现存于山东历城县玉函山,有弥勒像数尊,为隋代开皇年间所造,有铭文记载。

河南清化镇石佛堂,有唐高宗(李治)仪凤三年(678)雕刻的弥勒像一尊。又,龙门智运洞,存有弥勒倚像五百尊。其铭文记载:“大唐永隆元年(680)岁次庚辰九月三十日处贞敬造弥勒像五百区。”

山西太原石壁山永宁寺,有铁铸弥勒像一尊。其铭文所记:此像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738)铸造。

《金石目》卷六记载,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山西凤台,塑造弥勒上生变相。




敦煌千佛洞,发现有弥勒下生图(此图为绢本着色,铭文与罗什传译之弥勒下生经相合)。图中为蠰佉王及婆罗门女等,听闻弥勒说法之相。

从以上古籍文献所记,中国弥勒像的建造,在南北朝之后,还盛行过一个相当时期。由单纯的弥勒像建造,而到弥勒上生与下生图的出现,以及唐代的《弥勒上生经变文》制作,弥勒信仰,依然根深蒂固的潜藏在民间。


——选自陈泉州《弥勒净土集》




本文转载自微信订阅号《旃檀精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