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2018-04-20 Thomas 爱塔传奇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京砖’,后逐步演化称‘金砖’。” 


金砖御窑 

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御窑村原名余窑村,千百年来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世代相袭。 

陆墓(今作陆慕),在苏州齐门外北八里,临元和塘两岸,东濒阳澄湖。苏州的水特别清澈温软,这种温软饱满的水滋养的泥土也特别粘糯柔润,以这种柔润细腻的泥土烧造出来的砖瓦质地也特别精良。元和塘、阳澄湖、白荡湖环抱的陆墓镇及附近几个小村镇,一向以烧制砖瓦及其他陶器制品著称。陆墓镇附近许多村庄都以烧窑而命名,如砖场、北窑、南窑、乌窑里、俞窑、御窑头等。 


溯源与发展 

苏州的砖瓦制造历史悠久。战国时期营造的苏州土城,少数城门与水关已用砖石、木料结合砌筑。公元922年(五代梁龙德二年)苏州城墙全部用砖砌成,据史籍记载,当时修筑的砖城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规模十分宏大,气势壮观。唐代苏州砖瓦业已十分发达,砖瓦普遍用于城乡民居建筑。明代苏州工商业极其繁荣,其中砖瓦制造业也十分发达。其时,烧制砖瓦业大部分集中在城北陆墓一带。据光绪二年吴县横山出土实物资料,公元535年(梁大同元年)陆墓就有了砖窑,并烧制出了仿铜雀瓦五万片。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明宫中特地派出官员到苏州陆墓(现陆慕)监制金砖。由于陆慕镇的黄泥适宜制坯成砖,且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技艺独特,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永乐皇帝赐封陆慕砖窑为“御窑”。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天安门城楼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所铺设的就是御窑金砖,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御窑金砖是中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朵奇葩,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到明代嘉靖时,金砖烧制进入全盛期。清朝末年以后,因战争连年,金砖的生产时断时续,随之消失。但长期以来,御窑村村民烧砖制瓦的传统相传不息。御窑烧制金砖自1413年始,已近600年。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在明代著名的《天工开物》中有约略的描述。20世纪80年代,在失传70多年后,苏州陆墓御窑开始抢救金砖烧制工艺时,已主要靠窑户世家祖辈口述流传下来的经验。经过多年努力,这一传统工艺终于被“复活”,1990年,北京故宫维修时首次用上新烧制的金砖。 

历经600年沧桑的古老御窑,如今又重新红火起来。御窑生产的万余块金砖和各类古建筑砖瓦、构件,不仅被全国各地的古建筑修复和仿古建筑工程所用,而且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 


金砖的故事 

北京宫殿所用之方砖何以用陆墓砖,这里应该提到中国建筑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明代巧匠蒯祥。中国古代建筑师大多是不知名的,以建筑技术留名史籍的为数甚少。蒯祥生于苏州吴县香山一木工世家,少年时曾随父一起修缮过南京都城,公元1417年(明成祖永乐十五年),蒯祥被征召至北京,被任命为“营缮所丞”,具体负责北京宫殿的设计与施工。景泰中升任工部左侍郎,又主持皇宫主体前三大殿(现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重修工程,随后又负责营造了六部衙署、京中文武诸司、皇宫西苑以及裕陵、隆福寺等建筑。公元1465年(明宪宗成化元年),蒯祥奉命营造承天门(即天安门),由他主持建筑的这座城楼从造型到色彩都极度夸张,气势雄伟壮丽。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九、黄瑜《双槐岁钞》卷第八、陈建《皇明通纪》卷第十等史籍载,自正统以来,京师凡百营造,蒯祥无不予,效劳尤多。蒯祥一生得到明成祖及仁宗、宣宗、英宗、代宗等好几个皇帝的礼遇和器重,被尊称为“蒯鲁班”。 

正是这位苏州吴县籍的“蒯鲁班”,将具有江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墓御窑里(香山与陆墓毗邻)烧制的铺地大方砖带到北京,用于京城皇宫建筑,并使陆墓砖瓦窑成为专为北京皇宫烧制墁地大方砖的“御窑”。 

制作技艺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 

金砖制作工序中,除打磨、切削,其余工序均沿袭数百年传统工艺。一块金砖从制作到出窑需要大半年时间,因此产量有限。由于打磨、切削采用现代工艺,新制金砖比传统工艺成品率大大提高,且误差极小。每块大小、平度误差均可以达到不超过一毫米。 

御窑金砖制作工艺独特且异常繁复,二十余道工序环环紧扣。独特的原料与严格的工艺,使成品的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面平如砥象一方黛玉,光滑似镜若一块乌金,敲击时还会发出金属般铿锵之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我国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用金砖铺成的地面具有光润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湿等特点,既可防止地下潮气上升,又能把宫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把豪宅古居装点得更加富丽堂皇。 


传承意义 

御窑生产的万余块金砖和各类古建筑砖瓦、构件,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地区。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但宫殿式建筑已成为历史,而且民间古典厅堂建筑也日渐消亡,让位于高楼大厦,金砖的市场需求量很小,致使生产规模一直无法扩大。烧制金砖是高技艺的复杂体力劳动,学习周期长、劳动投入大、经济收益低,年轻人无意涉足其中,整个行业后继乏人。苏州只有御窑一处,还有匠人二十余位在进行金砖制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这一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采取保护措施。 




转自:工匠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