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没生“龟儿子”--为赑屃正名(第二稿)

2015-12-17 爱塔传奇

发现不少朋友把驼碑的大龟称为赑屃,不少公开资料也称其为赑屃,然而这却是误读。

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卷三“赑屃鳌座碑”条:“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座于土襯之外”、“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可知上面的六条龙(左右各三)才是赑屃,下面的是鳌座。这一条还详细规定了鳌座的尺寸。


这块碑立于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根据《营造法式》,上面的六条龙是赑屃,下面驼碑的是鳌座


宋咸平三年石碑上雕刻的赑屃


宋咸平三年石碑鳌座

“鳌”是海里的大龟,力大可负重,传说女娲补天时“断鳌足以立四极”


《营造法式》“赑屃鳌座碑”条


《营造法式》关于赑屃鳌座碑的原文:

造赑屃鳌座碑之制,其首为赑屃盘龙,下施鳌座于土襯之外,自座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广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碑身:每长一尺,则广四寸,厚一寸五分。上下有卯,随身棱并破办。

鳌座:长倍碑身之广,其高四寸四分,驼峰广三分,余作龟文造。

碑首:方四寸四分,厚一寸八分,下为云盘,每碑广一尺,则高一寸半,上作盘龙六条相交,其心内刻出篆额天宫。其长广计字数随宜造。

土襯二段,各长六寸,广三寸,厚一寸,心内刻出鳌坐版,长五尺,广四尺,外围四侧做起突宝山,面上作出没水地。


山东泰安岱庙内的宋宣和六年(1124年)重修东岳庙记碑,碑高9.25米,鳌座高1.85米



碑首赑屃、篆额天宫、云盘等与营造法式的记述完全相符


山西平遥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碑


庆历六年碑首赑屃和篆额天宫,这块碑没刻云盘


山西平顺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碑


天禧四年碑首

《营造法式》中还记录了另一种石碑样式“笏头碣”,上不用赑屃,下不用鳌座,是一种比较简易的碑刻形式


笏头碣





说道这里,我们知道赑屃是碑首的龙,而非下面的龟,但是必须还得解读一下颜真卿的《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这段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的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坤灵赑屃以负砌,天祗俨雅而翊户”,这句话的意思是赑屃在下面背负着重量,天神庄严地守卫这大门,根据这句话赑屃是在下面的,现存的一些塔、幢实例,赑屃确实有在下面的,但是在下面也不是龟,仍然是龙。


塔和经幢是相同类型的建筑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经幢上的实例:


浙江宁波保国寺内有座唐开成四年(839年)经幢,在经幢的下部,须弥座和幢身之间专门有一组构件雕刻了龙形,三条龙首尾相接托着幢身,这就是颜真卿碑文中所说的在下面负重的赑屃。



宁波保国寺天成四年经幢,红圈内为龙形赑屃



保国寺天成四年经幢赑屃部分放大


四川安岳卧佛院雕刻在石壁上的一座经幢,建造于五代时期,底座之上刻了两条盘错在一起的龙托着幢身,



安岳卧佛院经幢,红圈内为龙形赑屃



安岳卧佛院赑屃放大


福建莆田广化寺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的经幢,同样是在须弥座和幢身之间专门有一节雕刻龙形的构件,也是赑屃在下面托着幢身。



莆田广化寺治平二年经幢,红圈内为赑屃



广化寺治平二年经幢赑屃放大


从这些实例可知,颜真卿碑文中的赑屃确实是在下边承托重物,但不是龟,而是龙。


为什么赑屃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下面呢?这和碑与塔、幢的建筑形式不同有关。


塔、幢是立在地上的,需要基础稳固,所以有赑屃在下面承托,而碑实际上表现的是石材雕刻的卷轴,龙在空中叼着展示给世人,注意前面提到的碑首的云盘了吗?龙在云盘之上,“卷轴”垂于云盘之下,碑文给人间阅读。


以后再读碑的时候可以先想象一下古人营造的意境:天空中云朵翻滚,几只巨龙飞过,口中衔着巨大的“卷轴”垂向人间,无边的大海中一只巨鳌游到“卷轴”下面,衔接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里再去诵读碑文,怎能不心生敬畏。





河北正定开元寺内,陈列着一座巨大的鳌座,这应该是现存最大的鳌座了,遗憾的是铭牌说明称其为“赑屃”,这明明是龟呀,不是龙



这座大碑上的赑屃在旁边放着呢




大约在明代出现了“龙生九子”的说法,且有多个版本,其中之一把赑屃指为鳌,虽然只是民间传说,文人杜撰,却流传越来越广,以至于现在众多资料都把驼碑的鳌当成赑屃。

《营造法式》是现存最早的建筑类专业书籍,古建研究的源头,书中赑屃鳌座碑的记述明明白白,且历代留下大量实物资料,赑屃由龙变龟,是后人误读。

驼碑的历代都是龟形,碑首历代都是龙形,即便是出现了指赑屃为鳌的明清时期也没有改变,这说明仅仅是称呼上被后代误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