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楼市的“大时代”

2017-05-27 周翔宇 中国房地产报
导读

看空者认为,市场已经走在最高点的钢丝绳上,随时有崩溃的可能,而看好者却认为这只是一波行情的开始。



中房报记者 周翔宇 北京报道


2017年将注定成为香港楼市的“大时代”,在继续保持着去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下,香港楼市迎来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看空者认为,市场已经走在最高点的钢丝绳上,随时有崩溃的可能,而看好者却认为这只是一波行情的开始。


近日,一些海外机构开始发表“看空”香港楼市的观点。5月22日,花旗发布报告表示,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宣布的调控新政将足以冻结住宅市场。随着下半年住宅市场进入淡季,加之新房可售资源充足,预计新政将标志着香港房价见顶,并维持香港房价2017年下跌15%的预期。与此同时,瑞信发表报告表示,金管局在短期内再推新招令人意外,但香港特区政府将在需要时限制杠杆程度,包括限制银行放贷及买家借贷,香港二手市场以及外国人等人群将最受影响,预期会令成交量减少10%。


瑞信所说的金管局新招,即香港金管局5月19日宣布退出3项物业按揭逆周期措施以调控楼市,这是今年第二次加码,其目的主要针对多项按揭及非本地借款人,分别下调按揭成数,更对银行按揭风险权重进行上调。尽管如此,仍有开发商表示,新调控对楼盘销情影响甚微。


这些开发商以积极的拿地态度回应着境外评级机构的看空预期。今年2月,龙光地产及合景泰富联合拍得了香港鸭脷洲利南道一块住宅地皮,作价168亿港元,成为香港“地王”;而在5月16日,经历一轮激烈竞价,香港本地地产商恒基地产(00012.HK)以232.8亿港元的价格投下位于中环的美利道商业用地,这块香港特区史上最贵地皮,刷新“地王”纪录,楼面地价也高达54万港元/平方米。


内房企占据半壁江山


内地开发商是从2015年开始大规模进入香港楼市,根据香港地政总署公布的相关数据,2015年推出招标的住宅地皮中,大约30%被内地开发商取得,贡献了土地出让金总额的55%。香港被本地开发商占据的局面已打破,内地开发商开始成为香港土地市场的成交主力。


随后在2016年,内地开发商不仅在内地激烈竞逐,高溢价率争当地王。在香港土地市场上,内地开发商同样谋求有所作为。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内地开发商在香港拿地金额接近200亿元,包括万科、中海、五矿地产、海航、龙湖与合景泰富等多家内地开发商均成功在香港拿下项目。


5月16日,香港地政总署公布了一幅商业用地及一幅住宅用地的招标结果。位于香港中区美利道的内地段第9051号商业用地,由恒基兆业以232.8亿港元拿下;位于九龙启德第1K区1号地盘的新九龙内地段第6567号住宅用地,中标者则为合景泰富与龙湖地产联合体,成交价为72.3亿港元。


其中,启德地块一共收到16封标书,来自万科、新鸿基、长实地产、华润置地、龙光地产等房企或联合体,最终合景泰富与龙湖地产组成的联合体出价最高,斩获该地块,这是合景泰富在2月份与龙光地产联合拿下鸭脷洲“地王”后在香港的再次布局,龙湖地产则是首次正式进入香港市场。


合景泰富二度落子并不是个例,继万科、保利、绿地等“先行者”后,越来越多的内地开发商把业务半径延伸到了香港。海航实业集团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的5个月时间里,先后在香港拿下4宗土地,共耗资272亿港元。


而据香港地政总署统计,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期间,香港卖地总面积为31.4万平方米,卖地总价为1020.6亿港元,其中内资企业占据一半。


挖金香港楼市


对于内地房企集中布局香港市场,资深金融与房地产评论员黄立冲指出,“内地房企习惯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对未来更加乐观,把在一线市场和部分二线市场的经验套在了香港上。”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拿地根本动力就是在于对未来项目盈利的预期,没人会做亏本买卖。为了说明本次拿地价格的合理性,龙光地产方面给出了一套逻辑:“此次土地成交总价较高,原因是地块位置佳和地块规模大。而从单价而言,该地块每平方呎楼面地价约2.21万港元,符合公司预期。”


这套逻辑的参考对象是附近中海地产的“南区·左岸”高端产品。2012年3月,中海地产以25.38亿港元的价格,投得鸭脷洲海旁道地块,折合楼面价1.3万港元/平方米,目前平均成交价为5.6万港元,从去年开售至今年1月底已累计售出八成,去化率颇高。


从市场整体来看,截至2017年3月底,香港房价较2015年9月的高位超出4.5%,到4月,香港楼市均价环比上升2.2%,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数据上涨幅度不大但成交十分活跃,今年4月份住宅成交量较1月份上升逾1倍至约7000宗。


虽然去年以来香港多次出台相关调控政策,并在今年5月19日继续加码,宣布银行降低对涉及多于一个按揭的贷款比例,按揭比例上限下调10%;要求银行对收入来自香港以外的贷款人收紧按揭,供楼占入息的比例下调10%,但是对于购房者的限制难以撼动内地房企的热情。


莱坊高级董事及估价与咨询主管林浩文表示,目前在香港开发单个住宅项目的利润率在10%~15%,与内地一线城市的项目开发利润水平相若,但考虑到香港税率低,融资渠道多元化,以及香港楼市风险相对较低等因素,内地开发商对香港核心地段的地块兴趣越发浓厚。


除了在住宅市场的活跃,香港的写字楼市场也成为内资资金追逐的热点之一。去年全年,内资机构在香港的地产市场投资金额共达到412.7亿港元,在单笔成交金额超过1亿港元的投资物业成交中,写字楼占比达到74%。


作为流动性最强的投资物业之一,香港写字楼物业每年可以提供2.5%~3%的稳定租金回报,因而成为香港商业地产市场中的“香饽饽”。市场人士指出,以1999年为基期100,近20年来,香港住宅价格上涨两倍,而写字楼则增长了4.5倍,增速明显高于住宅。


外汇松绑、湾区升级 香港楼市引擎在哪里


不过来自境外评级机构的预警也值得注意,花旗指出,随着下半年住宅市场进入淡季,加之新房可售资源充足,预计新政将标志着香港房价见顶。瑞信的观点是,近期的调控政策限制银行放贷及买家借贷,香港二手房市场以及外国人等人群将最受影响,预期会令成交量减少10%。


不难发现,无论花旗还是瑞信,针对香港楼市的预警都是基于需求侧的看空预期。而这部分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于内地和海外买家,目前由于外汇管控,这部分需求正在被压抑。


去年2月,银联国际就向公众重申一项规定:使用银联卡在境外(含香港)购买保险,单笔刷卡金额不得超过5000美元。此外,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目前已被外管局纳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以往内地投资者“蚂蚁搬家”式的香港买房方式行不通了。


高力国际亚洲区研究及咨询服务行政董事夏思坚分析,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渐稳定,中国政府将会愿意放松新的资本管控措施,因此投资海外房地产的内地企业,将很快恢复长期增长趋势,但将更多关注亚洲地区。


高力国际提到,继去年11月政府加紧资本管控后,中国资本投资亚洲以外房地产的热度似乎有所下降,但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仍居高不下。一季度,中国在亚洲以外的投资额达20亿美元,同比下降49%,环比下降76%;而在亚洲以内的投资额达52亿美元,同比激增62%,环比下降2%。


不过相对于个人买家,内地房企已经在集中布局香港土地市场。这部分土地在未来3~5年时间将化为新房持续供给香港楼市,如果缺少足够多的买家,市场如评级机构预期下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香港需要一个更充足的看涨理由。


今年两会上,“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被视为继“一带一路”倡议之后香港迎来的发展新机遇。


香港受惠于大湾区应该有两方面。一是市场——大湾区包括两个经济特区、两个特别行政区,总人口逾6000万,GDP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二是金融,粤港澳银行业总资产合共42.7万亿元,超过江浙沪“长三角”一成;据McKinsey预测,到2025年珠三角加香港的整体银行盈利可达到1.44万亿元,超过东京、纽约而成全球最高地区,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香港楼市继续增长的引擎。


目前来看,被泛政治化的香港似乎很难重开移民政策,吸引内地买房者的也就只剩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




好消息~

中国房地产报粉丝交流群——“中房粉丝同乐汇”成立了!在这里,除了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房地产资讯,还能跟房地产专家们进行深入交流哦!

为了更好的服务您,我们将通过“客服小同”对您的身份进行验证,并根据不同的行业设置分群,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小同”为好友,开启入群第一步啦!快点行动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