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家三代人都“追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世纪君 21世纪英文报 2021-06-06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这其中,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备受瞩目。“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问”探火……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走向深空,踏梦远行的身影。


图源:央视新闻


今年31岁的郭诗雨是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位需求计划员,他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航天系统工作,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航三代”。他们一家人可以说是与中国航天共成长,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


郭诗雨与母亲和外公在一起。摄影:王杏薇/21世纪英文报


用郭诗雨外公的话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伟大航天事业中的一枚“小螺丝钉”,每个“小螺丝钉”都必须非常可靠,不能出问题,才能让发射任务取得成功,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次突破。


而这期《青年说》要讲的故事,正是这一家三代人接力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在太空“追星”的道路上,他们从未止步……


戳下方视频,看这一家三代人接力“追星”,与中国航天共成长的故事↓↓↓


在郭诗雨小时候的印象中,家人都非常忙,经常加班,即便是在家休息时,如果工作有需要就要随时赶去处理,但他觉得,祖辈父辈都很有使命感,为了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郭诗雨打小也有了一份航天情结。


“父亲援引周总理当年提出的国防科研’十六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一直激励我成为一个对家庭、对工作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我也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成为更值得信赖和共事的人。”


"Earnest and serious, considerate and meticulous, sound and reliable, and absolutely safe" is the motto of Guo Shiyu's father, the deputy chief engineer of an institution under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he principle was first brought up in 1964 by then-Premier Zhou Enlai to guide the country's scientific research on national defense. It's also the goal of Guo, an employee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hina's aerospace personnel.


上大学的经历,让郭诗雨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航天事业的想法。2007年9月,当时正好是大一新生的郭诗雨和全国人民一起见证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我父母,还有我外公、爷爷,他们都是从事航天事业的,感觉还是挺振奋的。” 



在大学里,郭诗雨学的是新兴的物流专业,后来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其实同样的物流管理知识也可以应用在航天物资保障上,然后就萌生了从事航天工作的想法。


到了2011年大学毕业的时候,郭诗雨又赶上了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就是向着月球,向着太空又更迈进了一步,这之后应该说是更坚定了我从事航天事业的决心。”


Guo's commitment to the spaceflight career started from 2007 when the university freshman saw China's first unmanned lunar probe Chang'e 1 make a smooth launch. "Before I graduated in 2011, space station Tiangong-1 made another step forward to the universe, and so I was determined to work on space missions," he said.


毕业之后,郭诗雨如愿进入了航天行业,成为了一名需求计划员。在他看来,这个行业其实没有小时候想象得那么神秘。


受访者供图


“航天人做的也都是一些比较平凡和朴素的工作。但是航天可能与其他行业不太一样的是对于质量、对于成功要求都更严苛一些。质量对我们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东西,是可以拼尽一切为之守护的东西。”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郭诗雨觉得成就感最大的一件事是带领所在班组获得了“航天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这也是对我平常工作的一个肯定和鼓励。”他说。


Guo applied his knowledge of logistics, which he majored in college, to the material management work at the academy and has won a safety production award with his team members. Each generation of aerospace personnel pursues high quality and error-free work, he said.


而在郭诗雨的青春故事里,也可以看到他外公当年青葱岁月的影子。


1956年,郭诗雨的外公大学毕业,当时正赶上国防部五院成立,也是如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郭诗雨的外公当时便是第一批被遴选到国防部五院参加工作的科技人员,也见证了研究院当年荒地建院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发展。



“那时国家还没有这个专业,大学里我学的是电子的课程。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当时的想法就是能够把火箭搞出来,能够有咱们自己的导弹武器。至于航天的前景,发展到现在这样,完全想象不到。”


凭借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航天精神,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中国航天不断进步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诞生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完成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任务,发射了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院成功研制了系列导弹武器,奠定了国家战略安全基石。成功研制了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等多种轨道载荷的能力。成功实施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为实现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



Guo's grandfather w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Chinese aerospace staff who witnessed the academy being built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in the 1950s.


As an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 he devoted himself to aerospace measurements. "At that time, all we were thinking was to make a rocket and have our own missile. We never expected spaceflight prospects to be as bright as now," he said.


甘于奉献的航天精神也在这个家庭中代代传承了下来,受到父辈的影响,郭诗雨的母亲也投身航天事业,成为了航天领域内的一名高级工程师,还曾获得国家级国防科学进步奖。“因为从小就是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就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是受到了父辈的影响。就这样进入了航天行业,从事了这份工作。”



而如今,这份精神又传承到了郭诗雨的身上。“聪明,思想活跃,这些都是这一代人的优点。但就是做事情的时候,我跟诗雨也说过,还是要把心沉下来。航天这种奉献精神还是要传承下去。”郭诗雨的母亲说。



Guo's mother, a retired senior engineer in the aerospace industry, said dedication is the spirit she inherited from her father and passed down to her son.


"I hope the young generation, smart and open-minded, still concentrate on their work despite temptations outside," she said.


有一种深情,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和外公、妈妈一样,郭诗雨的征途也是星辰大海。数十载,三代人,与新中国同梦,这里面是用艰辛与付出搭建起的崇高精神。



他们仰望星空、时刻准备;

他们身居斗室、经纬苍穹。

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点赞!


热门推荐

全国两会上的这一幕,让人感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