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亮解剖谜一样的贾樟柯

2016-04-22 应亮 青年电影手册

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我们!




且待下回分解

从《山河故人》谈及贾樟柯


文|应亮



假设称《山河故人》为中国电影史上最近的一部杰作,那么,上一部是哪一部呢?刘伽茵的《牛皮》?或王兵的《铁西区》?但,问题随之而来:大部分观众没看过这两部片,甚至对两位导演的名字也较陌生。《牛皮》只在中国的一些地下影展零星露过几次面,《铁西区》就更少些,他们的主要放映场域均集中在西方的电影节。那凭什么说,这两部是可能的杰作呢?因中国电影的现状就是:杰作几乎等于「看不见的影像」。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语境,而身处其中,似贾樟柯这般的个案:持续创作、持续尝试文化传播的人,算极其特殊且前途难测的一位了。于今日评论之,其实并不恰当,应待「中国」这个大语境结束,经较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和思想重建,乃至更多「事实」浮现后,才能更公平地论之、述之。犹如冷战结束,再经数十年,面对东欧电影及作者,才能找到一个相对公平而全面的视野,比如对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米洛斯▪福尔曼(Milos Forman),以及对他们的《大理石人》和《消防员舞会》等作品的重看、重论。


《山河故人》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片中的主要人物,有些一齐登场,分别落场,稍后再各自登场……有的于后段才登场,不久又落场……所谓「按下不表」、「话分两头」、「书归正传」……这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叙事特征。人物的每次「离开」,皆形成大段留白,但站在舞台上的几位,又无时不映照出暂时「离开」的他者。梁子于2014年再登场时,得了尘肺病,从他妻子身上能看到沈涛命运的另一重可能;从将去阿拉木图的三明身上,能假想当年梁子若接受了晋生的「聘用」,其归宿将是如何;从回到汾阳的少年dollar的穿着、语言、娱乐方式,能猜想到正享用另一段婚姻的晋生的「上海传奇」;从张艾嘉离婚后的异地独居及骨肉分离,可感受到正身处汾阳的沈涛的心情和处境……




这种人物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番演出,及「你中见我」的状况,令影片呈现出一个命运交叠的舞台,交织出一组丰富的群像。


仅就人物而论,晋生、梁子、沈涛、dollar、张艾嘉等,无不是「积极的人物」:他们面对选择时,皆非常果断,并有行动力,由此铺展开自己的人生,为之负责,且无悔意。这些光彩夺目的人物特质,几乎只能在贾樟柯第一部电影《小武》的人物身上找到,且于中国近几年的电影中罕见。虽然,贾樟柯的上一部:《天注定》中也有类似特质的人物,但由于过分段落化的结构,再加受限于新闻原型,这些人物的优点并未有效带动叙事,也未在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中占据重要位置。影片开始前、结束后,人物登场前、落场后,《山河故人》中的人物,自觉、自信、自我地存在着、选择着、喜怒哀怨着,正如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也正如我们自己。






通过大段留白、人物间的「互文」,以及人物本身的自觉状态,作者对笔下众生及银幕人生,呈现出极其难得的宽容与理解。更难得的是,这种作者态度是基于对大时代、大环境的透彻认知及细腻表达后,由观众自然感受到的,而非廉价的注解,更非强行告知。


《小武》的开拓之处在于:中国电影第一次提供了完整的乡镇景观,并推出了一位对空间极其敏锐、也极擅长空间叙事的新作者。



《小武》剧照


而其之后的创作道路,也确实沿着该方向前进。直至《世界》,他的目光离开了汾阳,但也进入了「樽颈」。《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皆不停地在空间(地区和建筑)中寻求突破,直至碎片化的《天注定》,我们看到一个个困于命运的、被拣选的「消极」人物,一段段只有单一方向的人生。



《山峡好人》剧照


贾樟柯着意于反常规的叙事追求,当然值得肯定,而其对知识分子自我定位的坚持,更值得赞佩,但假若这些关于身份和立场的元素,长期大过其具体的电影作品,终归是一道没解开的难题。而作者的进取态度,与作品本身的平淡低沉,又多少是种无奈的悖论。


所幸,此时出现了《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片名的重点,非「山河」(空间),而是「故人」(时间)。此前,我论及人物的登场和落场时,已从叙事上对时间做了大致分析。而针对影片的三段结构、将近一个小时后才出片名的讨论,已有过很多文章了,我就不重复了。关于时间,我只对场与场之间(镜头之间),作者对时间细节化、自觉的处理,做些简单的解释和分析,但限于篇幅,也无法展开太多。


在这部影片中,于两场戏之间的镜头,往往做非常规的安排。比如,沈涛、梁子和晋生在楼上看到晋生的新车,下一个镜头已在停车场,沈涛正抚摸车身,这样「接」的效果,令两场戏看起来像一场戏;




比如,晋生负气从沈涛爸的店离开,下一场沈涛追晋生的第一个镜头是:从背后follow沈涛的中景,这也令两场戏看起来像同一场戏,因这样的镜头方案貌似把时间连贯了起来;




再比如,沈涛在火车上向父亲表明已选择了晋生做对象,并确认父亲没有反对后,愉快地清唱起《去西方》,下一场是她抱着晋生送的狗在街上小跑,而配乐延续了《去西方》——这个做法在《小武》里也有,当时那首歌是《霸王别姬》;




再比如,dollar请张艾嘉去家做翻译,下一场是从背后follow两人,跟着他们进入dollar的家……




这样的例子几乎遍布全片:比如,先是三人开车,一下变成晋生教沈涛的两人开车;




比如,沈涛与dollar去外公离世的火车站那场;


再比如,dollar在汾阳吃妈妈饺子的那场……我就不再逐一举例并讨论了。


电影就是这样的:当「切」过去时,时间「连」还是「断」,就有了选择的机会。尤其场与场之间,一般会强调「断」,因为戏剧的推进才会明显,影片整体的呼吸与节奏感才容易形成。而像《山河故人》的时间处理,在一些纪录风格的电影中较多见:比如,dogma95的片、达顿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的片等。但故事时间的跨越和省略比较大的、甚至因此而产生戏剧感和诗意的电影,类似《山河故人》,这样连贯地处理镜头间(场之间)的时间,算罕见的。由此,无论影片中的人物情绪,还是观众看片时的感觉,自然就显得比较连贯了。




这个小技法被实施的可能流程是:导演并不做提前的分镜,直到拍摄现场才做。也就是说,现场即兴创作的成分比较高,待剪辑时才由剪辑师去「找」到上一场的结束镜与下一场的开始镜(editing point)。但这又不单纯只是一个小技法而已,其既是目前贾樟柯的工作方法,也说明了其对电影制作、创作的观念,同时又很贴合《山河故人》的章回体叙事,并确实帮到观众在众多人物落场后,依旧对离场人物心有所挂、情有所牵。


贾樟柯本人又是什么样的处境呢?


在本文开端,我已尝试提了一些,现确认下:他拍出了一部「看得见」的中国电影杰作。究竟因何种能力才能做到,以及是否只是偶然?站在2016年的今天,实难说清。但通过比对中国电影体制内外对《山河故人》的看法,也许能尝试了解和摸索下他的实际处境。


贾樟柯一直把自己的作品阐释为:平民史诗。对这个说法,本文不做展开讨论,但大致认同的,或说,起码认同作者的努力。可是,《山河故人》的出品机构上影集团的总裁任仲伦——其与贾樟柯从《世界》已有了超过十年的合作,又是如何看待贾的创作呢?他有篇影评,标题是:《<山河故人>是对平民生活的温润叙述》——仅看这个标题,已可知作为一名副部级官员,其所习惯的评论话语与电影作者本人的视点有多么地不同。再看内文中这句:「贾樟柯的电影是真实的,他一直在反应社会变革中,底层人士的情绪变化。」——当我读到「真实的、底层人士、情绪变化」等词时,不得不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杰作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



贾樟柯能与这样的体制及官员合作如此之久,甚至就结果论而言,能如此「成功」,在中国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个案。就目前所知的事实是,贾樟柯当年是一位优秀的电影理论系学生,其对电影历史的熟悉,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假设依此推测(只是推测),他可能非常清楚在人类的极权历史上,电影工作者与国家机器的各种关系和复杂局面,以及可能性。从墨索里尼政府创办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到弗里兹▪朗举家离开纳粹德国,到电影审查制度下战时日本电影的创作,到东欧、苏联电影工作者的处境,到49年后中国电影和艺术界的历次政治运动……但是,即便对这些皆了如指掌,也并不等于身为作者就能应付裕如吧?贾樟柯能做到既利用现体制的资源,又能相对长期的独立表达(这是大多数决定进入中国电影体制内的作者的理由和理想,但他们都没或都没持续做到过),不得不说,这本身是个奇迹,也多少是个谜。



再略微转述中国独立电影界对《山河故人》及贾樟柯的部分批评吧:耍小聪明、符号式拼贴、深陷新闻事件改编之泥沼、连2014年都无法超越的作品、文化投机者……——对此,我的理解是:《山河故人》当然首先不是拒绝审查的中国独立电影,其与直白、直接的中国独立电影相比,实在太不叫人满意了。而贾樟柯长期游走于体制内的方式,不但令人不解,也丧失了体制外人士的信任感。


贾樟柯在微博上的粉丝数量,是超过了一千六百万的。过往几年内,他常通过这个中国的自媒体发布一些「新闻」的:比如,忽然说要「重回地下」了(当然没有);比如,暗示自己开了面馆了;比如,宣布结婚了; 比如,公告举家搬离北京了等等。如同当年发行《三峡好人》时,他用演讲表达对抗《黄金甲》立场那样,他现在会用微博与某些名人吵上几句的。而过往十数年以来,他又确实在做监制,又正在开启自己的艺术基地、做商业片、办电影教育等等……显而易见,这当然是一位非常善于经营形象的公共人物:贾樟柯。


我们都知道的:作为相对传统的电影人,需获取大量的资源而不停的拍摄,以此持续的训练,才能逐步地成长。而在「中国」语境中,这意味着丧失一部分的创作本能和敏锐度。同时,在中国又有这样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我的砝码有多少,取决与我的社会资源有多少。但比较遗憾的是,这种认识过分理想化了:当你认为自己聚拢了越来越多的、可以与国家机器形成平衡的砝码时,国家机器其实依旧可以、也完全可能随时告诉你——你并没有这样的资格。



关于贾樟柯及其创作,本文的标题及结束句,都采用来自章回体小说的这一句,以保持一个开放而观望的态度吧:且待下回分解。


文 / 应亮


应亮,1977年出生于上海,导演,影评人,现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1999年至今共拍摄完成4部长片和10多部短片。


《山河故人》历史文章导读

郝建:《山河故人》高端剧透

林奕华:我为何对贾樟柯情有独钟

陆支羽:不是所有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

廖伟棠:留下的远去的被遮蔽的中国故事



近  期

热  点

点   击   标 

题   进

 入

抑郁症

大师中的大师

电影中的100年帝都

2016最值得观看的纪录片

生日快乐!老徐  | 末代皇室后裔

金扫帚颁奖礼全程 | 刘晓庆评金扫帚

金扫帚惊动CCTV | 王小帅贾樟柯陈建斌

巩俐  | 原节子  | 赵薇  | 汤唯 | 龚雪 |  白羊座

如果没有这些佳片,中国电影只剩无耻

艳遇 | 柏林 | 舌尖 | 素颜 | 红白蓝

知名导演约炮失败全纪录

肢解前男友的方法

岩井俊二

黄璐


长按关注手册君


欢迎购买

《青年电影手册》第六辑

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

价格:48.00¥/本

汇款地址:

①支付宝:13631266078

②微信:422433359

加微信请注明“购书”

支付宝请备注地址电话姓名

联系人:马文放

电话:186157548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