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也不会有电影杂志一本狂印947万册的事发生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任性知日 Author 王韧之

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我们!


小编前言:上个世纪80年代,《大众电影》单期印量达到947 万册,保持了电影杂志一期销售量最高的世界纪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钳制,过份强化教化和革命功能,愉悦功能遗失殆尽,书荒严重。因而读者对文艺如饥似渴,翻开八十年代文学期刊,百分之八十是小说,散文、诗歌等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每年文学艺术类期刊(多为纯文学期刊)雄踞期刊业之首,其种数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8,印数则占全国期刊总印数的1/5。1980年代西方文化思潮蜂拥而至,刺激国人求知欲望。1979-1985,全国期刊种数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九左右,总印数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二左右。当时市场供不应求,跟风者众多。出版社不能出期刊,大多以书代刊,以“丛书”、“丛刊”面目出现。有的翻遍全书不知其是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有的还没出版年月。

贯穿八十年代莫忘这两位领导人

其实本人并没有赶上80年代的文化风潮,在90年代初“理想主义”尚有一丝余晖。那时我上大学,在八里台高教书店、还有当时居住的金刚桥一带看到各类旧书摊。在里面最先发现《世界电影》杂志,那时已经可以在观摩厅看到一些国外电影了,所以对国际影讯非常刚兴趣。另外就是《大众电影》这本期刊,这是源于少年看露天电影院的记忆,虽然那些片子有些老套甚至说教,但记忆总是迷人的。同时我也那个阶段喜欢上外国文学,大量追索此类杂志,见到喜欢就收藏,像《外国文学》、《美国当代文学》、北大的《国外文学》、广州的《译海》、《外国戏剧》、《漓江译丛》、《外国剧作选》,还有吉林出的《日本文学》、哈尔滨发行的《外国小说》和《外国小说选刊》杂志等,资讯类杂志为《外国文学动态》、《外国文学报道》等。


期刊的兴盛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这30年来中日两国民众感情的黄金时期。当时中日经贸迅猛发展。众多日企踊跃投资中国,人员交流十分频繁。而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日本经济受到重挫,这也使得亚洲,尤其是对华贸易对日本尤为重要,中日进入“蜜月期”。电影期刊与电影引进、以及国产电影复苏息息相关。上世纪80年代还不曾有美国大片的概念,进口的影片多以前苏联、日本、印度、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为主,从思想解放文化交流角度来看,显然开放许多。《追捕》、《望乡》、《生死恋》、《远山的呼唤》《人证》、《砂器》等日本影片让国人眼界打开,津津乐道,人们也记住了《生死恋》栗原小卷饰演的夏子,《追捕》里扮演真由美的中野良子。


1980年代期刊火红,可用雨后春笋来形容。80年代初恢复了“文革”前创办的对外电影宣传刊物《中国银幕》,还创办了大型的电影画刊《电影画报》。我非常喜欢这份杂志,据说它是新中国电影史上存在最短的杂志,1981年-1983年双月刊,加一期《火烧圆明园》特刊共19期。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杂志有《大众电影》、《电影艺术》、《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年鉴》、《世界电影动态》,中国电影出版社主办的《环球银幕》。其他的还有《电影评介》、《北京影讯》、《银幕与舞台》、《上影画报》、《北影画报》、《环球银幕画刊》等。当时大多稿子为原创,有些来自翻译。电影的制作和花絮很调读者胃口,当然当时电影本身也显得很神秘。海外电影大量被译制,在中国出现少有配音时代,上映的片子受追捧,杂志也青睐此类片子的介绍,当时国内年产两三百部电影,在刊物中也相对重要,所占版面与国外平分天下。

《电影介绍》天津电影公司编印

演员陈冲,1980年《电影画报》

封面为女演员龚雪

封面为女演员龚雪

封面为女演员龚雪

封面为女演员龚雪

封面为女演员龚雪

封面为女演员龚雪(左)


《大众电影》封面为陶慧敏

《影视世界》张瑜

《电影世界》封面女演员赵静

马羚


朱琳

石兰这张《大众电影》封面当年引起极大轰动

1980年代《大众电影》曾是内地影迷了解电影信息的最重要、最权威的平台。这本月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在封面刊登一位内地当红影星的照片,封底则是中国港台地区或世界其他国家的当红明星的照片。在陈冲、张瑜、刘晓庆当红的年代,《大众电影》受到万民追捧。内地明星竞相以登上《大众电影》封面为荣。此外,对于港台地区的电影也非常关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红的港台大牌几乎都曾上过《大众电影》的封底。《大众电影》在当时算得上是相当开放与前卫。《大众电影》让老百姓最早接触到娱乐,在当年信息化比较闭塞的时期,它的出现打破以往刻板陈旧的表达方式,幕后电影花絮和明星的生活,非常吸引读者。80年代中后期进入它的黄金期,不仅是电影期刊界的龙头老大,还是人们心目中一块响当当的时尚晴雨表。 

《笔中情》赵静尝试古装造型,饰演绝代佳人齐文娟的形象。在《街上流行红裙子》中,赵静饰演纺织厂女工陶星儿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时无人不识陈晓旭,她简直就是林黛玉的化身。

气质女星殷亭如清纯如玉,令观众念念不忘,可惜她于2017年6月11日因病于美国去世。

《西施》董智芝 主演
 
在这之后,各电影制片厂也办起了各自的电影杂志,比较有影响的有《电影世界》(长影)、《上影画报》、《北影画报》、《电影故事》等。八十年代还有一种情况,很多国外电影,由于没有与国际接轨,发行机制和意识形态等原因看不到,所以流行“纸上观电影”,即看电影简介和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在八十年代初的《世界电影小说集》《外国电影剧本丛刊》在当时影响很大,笔者还买过《中外电影名片丛书》《我出卖眼睛》、《古怪的女人》、《意大利电影剧本选》和《魔鬼的美-雷内克莱尔剧本选集》等。

1980年代中学生


电影里有风尚,期刊推波助澜,像《街上流行红裙子》(1984)的女主演赵静是当时的大众偶像,电影讲述了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故事。银幕上的“红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长影演员傅艺伟,早期曾出演《流泪的红蜡烛》、《神奇的土地》、《梅山奇案》、《咱们的退伍兵》等电影,她出现在长影主办的《电影世界》(1986、4)的封面上。像《大桥下面》的主演龚雪是当时《大众电影》的封面女王,丛珊在《牧马人》塑造的李秀芝; 陈冲的第一部电影《青春》,那时她十六岁时,饰演一位聋哑报务员。她和刘晓庆合演《小花》俩人成为万众瞩目的时代偶像,洪学敏在《喜盈门》塑造的”泼辣小姑”。当时还有诸多闪耀的女明星,李秀明、张瑜、王馥荔、蒋黎黎等等。


史可

张晓敏


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中国电影格局的变化,《大众电影》已不复当年的风光无限。几经改版,仍无太大起色,但它仍坚持对国产电影密切关注。而由《大众电影》种植的“百花奖”,已是明日黄花。世纪之交,虽然中国电影仍是门庭冷落,但世界上最庞大也最具观影经验的影迷群落已经逐渐成熟,新的电影期刊热潮随之发起,1958年诞生于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集团,是中国最具权威且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之一。1999年改版为商业电影期刊,开了风气之先。紧跟其后的是《看电影》(其前身为峨影厂创办的《电影作品》),此杂志现已成为国内销量最大的电影杂志。这两本杂志一面世,便注定是影迷色彩浓厚的风格,两本杂志在视野上都力求面对世界影坛,好莱坞是重中之重。 此后《新电影》于2002年在北京创刊,其前身即是《北影画报》。除此之外,各类DVD相关刊物也纷纷出笼,成为电影期刊界的又一支生力军。

挂历女郎

外国电影杂志一瞥


法国电影杂志的繁荣跟影迷有关,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很多电影有识之士是真正的影评人的影评(客观有纵深),创办《电影手册》等电影杂志,促进电影繁荣发展,所以引发新浪潮。《电影手册》(Les Cahiers du cinéma)于1951年4月由法国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等人于巴黎创建的电影杂志,它是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电影杂志之一。它的成长史与电影艺术发展史密不可分,催生新浪潮。还发表过爱森斯坦和布努艾尔等许多导演细评。现任主编为让-米歇尔·付东。“电影手册派”的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安德烈·泰西内是继新浪潮一代导演后最重要的“手册派”导演代表。《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电影名单是影迷观看文艺电影的风向标,每年榜单出炉都会惹出争论。


《电影手册》(2016年6月)封面 伊莎贝尔·于佩尔

《正片》(2016年6月) 伊莎贝尔·于佩尔


法国不但有闻名世界的《电影手册》,还有另外本刊物《正片》与前者是对手关系。它创建于1952年5月,创建人贝尔纳•夏戴尔,起初由南部影评人(里昂)每期只有34页,后受到午夜出版社支持转战巴黎。《正片》批评队伍与《电影手册》相比有个明显特征:他们不像特吕弗、戈达尔那样有大量观看影片的经历,或者说不像《电影手册》那样钻研电影本身,而是以松散的左派立场来统领编辑思想。泰耶尔文风幽默犀利,充满诙谐,他为《电影手册》每个影评人都起过外号,而且专门戏仿《电影手册》的标题和文风。

1990年12月 侯孝贤 & 梁朝伟 辛树芬《悲情城市》

2005年11月《正片》 侯孝贤 & 舒淇《最好的时光》


《首映》由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美国分部于1987年推出,编辑部在纽约。《首映》区别于《娱乐周刊》等同类好莱坞电影刊物的重要特色是重正规报道和影片介绍,少明星八卦。在1990年代,随着人们对电影资讯兴趣的增长,这份杂志迎来了最好的时光。不过在1996年,两位主要资深编辑因为纠纷辞职,从此杂志开始走下坡路。之后《首映》的方向改变,再也不是一份有深度的杂志,主要迎合电影“粉丝”的口味,刊登一些浅显的文章。

林赛-罗韩曾登上《首映》封面


2007年在美国停止发售印刷版,目前以电子版形式在互联网上生存,法国版至今还保留着印刷版。电影近些年由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等诸多因素,电影杂志境况愈加糟糕。销售量下滑,读者群流失,使得各家杂志不断改革以求生存。法国《Studio》和《Cine live》两家宣布合并,都是在困境里的某种挣扎。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电影手册》也在图变。

百年杂志《电影旬报》与《映画艺术》


1919年7月(大正8年)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的4名大学生自发创办了这份杂志,将介绍外国电影作为杂志的编辑方向。《电影旬报》(キネマ旬報)于1924年开始进行年度佳片评选,最初只选最佳外国电影;1925年起对外国片分艺术片、娱乐片两类开展评选;1930年又分日本现代电影、日本古装电影、外国无声电影、外国有声电影进行评选;之后固定为年度十佳日本电影、十部最佳外国电影、最佳日本影片导演、最佳外国影片导演四个项目评选。战后随着电影繁荣时期的到来,电影旬报年度评选项目增多,渐趋“奥斯卡化”,分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国影片、最佳导演、编剧、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员等,从1972年开始,读者也参与投票,评选出各自心目中的“大众喜爱的十大电影”。


除了因为战争影响而被迫停刊的20世纪40年代,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旬报年度十佳奖,是日本各电影奖中时间最长、最具权威和最具公众参与度的电影奖。每年年度十佳准时与影迷见面。直到今天,这一榜单仍由一批具有眼光和影响力的评委评选投票产生。作为日本电影评论界最资深、最具影响力的评选,作为日本电影评论界最资深、最具影响力的评选,不仅为世界范围内的日本电影提供了一份榜单,更以年为单位,丈量着日本电影的脚步。

《映画芸術》雑誌,封面阿兰·德隆

日本《映画芸術》雑誌


《映画艺术》创立于战后,是一本唯作品论、唯电影论,以严肃影评为主的专业电影刊物,一直以“反主流”姿态出现。而且对于提携新导演、新电影人也是慧眼识人不遗余力。全盛时期,在主编小川徹的领导下,像三岛由纪夫、武田泰淳、花田清辉、吉本隆明,埴谷雄高这些影评人、文学家也为他们撰稿。《映画艺术》经常与《电影旬报》唱对台戏,视角眼光剑走偏锋,观点别出心裁,犹如法国的《正片》之于《电影手册》。

封面女星药师丸博子

封面女星栗原小卷


《旬报》有十佳评选,《映画艺术》列出十差榜单,其中就有旬报十佳的影片。《映画艺术》在巅峰期可以与《旬报》分庭抗礼。在1980年代《映画艺术》陷入低迷,从月刊变为隔月刊。1989年编剧荒井晴彦成为主编,他运用自己的人脉,邀请田中阳造、大川俊道、桂千穂、佐治乾、神波史男这些编剧朋友参与,1997年夏天,与执笔阵容大量相反,启用浅田彰、鹿岛彻等学者,更新了杂志版面。在1990年代刊物由每月的售量从万册锐减到千册,因为缺钱,编辑人员是无报酬的志愿者,杂志尽管不断改进,也是惨淡经营,回天乏术。在挣扎中杂志又由隔月的发行变为了至今的季刊。

岩下志麻与筱田正浩 


1990年代开始《电影旬报》逐步建立了官方网站,发售线上电子版,固定给一些门户网站提供自己的独家电影资讯,并针对读者受众做调查,通过数据分析调整,逐开拓年轻电影族群;纸质版力求与受众沟通,同时不落艺术品位。如此坚持,每月的售量才保持在5万册左右。

国内电影杂志已成明日黄花



2011年5月刘晓庆发了一条微博,“《大众电影》要关门了!要停刊了!”《大众电影》编辑周雁鸣曾发微博称杂志经营惨淡,“目前杂志社没社长,没主编,没发行部,没广告部。”“四无杂志”的说法。社长胡子光出来澄清,杂志社的配置是健全的,正面临改制。《大众电影》这所以因为人们的关注,首先它曾给读者深刻的记忆,尤其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前两天我遇到一位音乐监制,跟他谈到此问题,他听后说,这消息只能用“震撼”,他对《大众电影》最初认识是看到潘虹上封面那期,当时《人到中年》让她一鸣惊人,那独有的气质和时髦的打扮很吸引人。从1985年到1992年他连买了七年,杂志一出来就到报摊搜寻。


《大众电影》1988年10月:著名演员潘虹


大众电影1981.02


老牌电影期刊《大众电影》80年代中后期创造过单期发行量940万份的奇迹。90年代后辉煌一时的《大众电影》逐渐变得”小众“,呈现出经营惨淡的状况,目前该杂志是月刊,发行量每期不到5万,杂志分为影谈、封面故事、影片、电视剧场、影人、影史、资讯等栏目,在报摊上也不是最抢手的杂志。原来风靡时代的杂志为何出现此类尴尬的状况呢?

绀野美沙子(中日合拍)《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剧照

Beyond乐队成员来到北京

封面人物艾敬


封面人物袁莉


我分析没落的原因如下:1、它是一个独立的事业单位,它的产品只是一个单一的品种,确实受体制影响。它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如何适应得了现代。2、内容版面没有出位之处,不新颖。编排比较保守,版式墨守成规。3、如今资讯丰富,光说网络不说平媒,得到的资讯即迅捷又经济。其他各类杂志横行,读者口味多元,《大众电影》太过单一,缺乏竞争力。早期他占有独家的资讯,明星封面是卖点,如今网站做的电影选题都很新颖,关于戛纳、柏林等电影节即时报道更新。4、发行不顺畅,在一些报亭都不容易看到。5、无法做到新潮与权威。  6、杂志定位不准确,没有市场调研和更大程度地考虑受众。


中国的影迷随着网络和DVD普及逐渐成熟,但大部分还没成熟,他们很多跟媒体走,而媒体常在电影上映前夸夸奇谈那些大片。 电影杂志总体趋势是品味下降、市场化。由于市场细分,被各类期刊淹没。 就电影杂志的前景来看,定位准确、吸引人的主题、娱乐性和灵活形制都异常重要,还得有良好的发行的管道,与新媒体合作野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比如现在有不少杂志出版电子版,或有朗读版、App,这都需要杂志编辑者拓宽思路。


新世纪以来,《看电影》定位“中国影迷第一刊”,改版逐渐市场化;国内很多电影杂志对好莱坞大片和国产大片的关注度很高,希望刊物受到读者欢迎,文章关注即时的热点,以此引导影迷,造成怪圈,恶性循环。《香港电影》突出地域化;像《DVD导刊》做的杂糅,笔者对其提不起兴致;《新电影》昙花一现,不少选题不错,印象深的有《韩国电影完全手册》、《性的幻想、暗示与崇拜》。


《电影世界》脱胎于长影,1999年全面改版后面貌一新,既关注话题,也努力攫取电影价值,不乏犀利、坦率的影评,深度、不少专业性的文章令人称道。围绕主题展开的《看电影午夜场》我也一直关注,德国新电影、小津安二郎 费里尼20周年祭、银河映像、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黑泽明诞辰105周年等主题贴近经典文艺品质,很适合资深影迷的阅读。



2017年底《电影世界》和《午夜场》相继停刊,面向市场的电影刊物几乎全部凋零,剩下的为电影从业者和研究者服务的《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以及《当代电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合办的电影理论期刊)以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文学》(北大)《电影评介》这类核心期刊了。在我看来做一些经典有特质的电影MOOK书还是可以操作的,比如《青年电影手册》(程青松主编),纸质书方面电影史、电影演员的传记和评介经典导演的书依然会有一定量的读者,人们对电影文化的渴求不会因为纸媒的衰落停止,电影期刊已如昨日黄花,想重新获得荣光,这种幻想不会实现了。



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就当怀旧,说说自己喜欢的电影刊物吧……


推荐阅读

李安
陶虹
巩俐
鹿晗
艾敬
张曼玉
毕赣
范冰冰
张国荣
吴贻弓
天秤座帅哥
巩俐的郎平
金扫帚奖第三季度
肖战鹿晗
阿莫多瓦
吕克·贝松
希区柯克
《上海堡垒》
伊斯特伍德
《寄生虫》金棕榈

群星推荐青年电影手册



我们关注华语导演的起点,也关心华语电影的热点。

我们直击华语电影的痛点,也抚慰华语电影的G点。

我们的电影之旅,没有终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手册君


加微信18611565068(请注明“购书”)

第七辑《青年电影手册》之《青春电影手册》

封面:王小帅、岩井俊二   定价:56元

第五辑《青年电影手册》之《华语同志电影20年》

封面:关锦鹏、张国荣  定价:39元

《在光影中旅行——程青松电影随笔》定价:36元

姜文 贾樟柯 王小帅 范冰冰 郝蕾 田海蓉诚意推荐

《好电影,坏电影》曾念群著 定价:25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