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和艺术面前,每个艺术家都是痴汉

2016-03-25 绿流三千里 青年电影手册 青年电影手册

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我们!


                                                                                                                                                                                                                            Iv. Urlicht Sehr Feierlich Aber Schlicht / V. I'm Tempo Des Scherzos                         New York Philharmonic - Mahler Symphony No 2                                                                                      



隔壁英国老王说过: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那么,人与生俱来的美,究竟是物质的美,还是精神的美?什么才能叫做美?


一个人的美,不是瘦、也不是丰满,不是可爱、也不是性感,也不是优雅。美就是美,当你没见到它时,任别人怎描述你也不会苟同,但当你亲自见到的那一刹那你就会醍醐灌顶般地明白。


一个艺术家,不远万里从德意志走到威尼斯,只因为一个陌生人在街头逍遥的姿势使他滋长出一种青年人想到远方去漫游的渴望。在托马斯.曼的原著《魂断威尼斯》(Der Tod in Venedig)中,主人公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威尼斯之旅的前后一直看到象征死亡的意象,如坟场、漆得像棺木一样的平底船。这些意象一开始就暗示了威尼斯之旅是死亡的召唤。但在死亡之旅中他却见到了至高无上的美。

1971年,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将《魂断威尼斯》拍成电影,这部影片不但还原了小说中的场景、人物,而且还拍出了小说中的哲学思想、艺术理念。这部作品从小说走向电影的过程中,还见证了创作者们的风流韵事,可谓是最具备八卦内核的哲学电影,长盛不衰,回味悠长。ps:小说中古斯塔夫是作家,电影中改编为音乐家)




维斯康蒂镜头下的威尼斯,不是明信片中大家所熟知的光辉形象。海天暗淡无光,一片铅灰色,细雨蒙蒙。沙滩犹如沙漠般糙砺,有一长排蓝色的小屋,像是商业开发初期的农家乐。这样的威尼斯城,不是美。



古斯塔夫入住了豪华酒店后,主客观镜头自然切换,几组长镜头将酒店里形形色色的人和琳琅的摆设尽数呈现。人们衣着考究、仪态高贵、谈吐优雅,但这也不是美。


古斯塔夫来这里度假,本来就不是为了寻美,也不是为了创作。此时的他面临着人生和艺术的双重困境。爱女早逝,对他打击沉重,女儿是这个中老年男人青春的延续,她的死也意味着他的迟暮;另一方面,他最新的音乐演出不再被认可,并不是因为出错,而是因为虽然他的音乐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完美,但却什么也没给观众留下。


古斯塔夫作为一个普通人,他老了,老是美的反义词之一,没有比老年更不纯洁的不纯洁了。作为一个艺术家,极度的完美圆熟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热情,完美也成了美的反义词。

当他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行将就木之时,却看到了那位少年。这个年轻而完美的形体,体现出多么高的教养和深邃精密的思想……精神美的化身……他欣喜若狂地感受到他这一眼看到了真正的美的本质……永恒的美。




与此同时,威尼斯的闷热、混乱、喧嚣和关于瘟疫的传闻,都让他想要离开,好在最终因为行李被错运而留了下来。当他准备离开时,画面阴暗压抑、周围人声嘈杂,反映出他心中的焦躁。但决定留下来后,回程途中的天空是轻松明朗的青蓝色,画面开阔,构图中纷乱的城市作为背景被虚化,前景是轻快地归舟和古斯塔夫快活的面容。选择留在威尼斯的原因,是少年,是他天神般的美感、爱神的头颅


准备离开时,和回归时的对比


惊鸿一瞥,便成永恒。


对于少年,一开始他只是远远欣赏,偶然近距离的接触都让他面红心跳。后来他开始尾随、追逐少年。少年也察觉到他的关爱。他们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古斯塔夫仿佛陷入热恋。这种微妙的爱恋关系,看起来像古希腊文明中年长者和少年之间的同性关系,但不管是小说还是影片中都看得出古斯塔夫已被少年彻底征服,而少年对他的回应多多少少有点出自于他的意淫。这样的关系连暧昧都说不上,一厢情愿的柏拉图。


影片中有这样几个有趣的场景:


1、在《献给爱丽丝》的背景音乐中,在死灰复燃的情欲之下,古斯塔夫走进妓馆,但什么也没做,挣脱妓女紧握的手,留下钱就走了。走出酒店散心,和少年擦肩而过,少年向他微笑。他在长凳上坐下,悄声默念者荒唐而又神圣的独白:你真不该这样笑给我看! 听着,对任何人都不该这样笑!……我爱你”  这个场景暗示着古斯塔夫放弃肉体,追求的是精神恋爱。


2、随即古斯塔夫尾随少年到教堂,望着他在烛光中做祈祷。他对少年的爱是圣洁的,超越宗教。




如果我们仅仅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当作精神上的同性恋,那就流于浅薄的八卦的。古斯塔夫在原著中是作家,在电影中是音乐家,都是艺术家。少年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美的化身,是艺术家艺术生命的主宰。只有像他那样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美的创造事业的人,才会对美艳的人物流露出这种感人的真情。”  少年是缪斯、是美、是艺术,他总是和艺术家若即若离,你苦苦追寻之时他不会露面,却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而至,让你为之生为之死为之奋不顾身留在瘟疫蔓延的死城。正如艺术家被全世界欺骗、孤立、怀疑时,艺术就是他坚持下来的唯一理由,不在世俗中沉沦,只为艺术而献身。


在美和艺术面前,每个艺术家都是痴汉。


当古斯塔夫从少年身上感受到美,他的整个艺术观也发生改变。再多理性思维的碰撞,都不如与美本身相对而视更有说服力。是美,复苏了他枯萎的心灵,甚至激励他想让肉体也恢复青春。他努力在衣服的细枝末节上变化花样,千方百计打扮自己,理发师为他化了年轻的妆,白礼服的上衣口袋里插着香槟色玫瑰。他走向美,同时也走向死亡。瘟疫将夺走他的生命,而美却升华了他的灵魂。


影片的最后一组镜头,远景是阳光、沙滩、少年,充满了希望和神秘感;近景是蒙着黑布的照相机,象征死亡和记忆;特写镜头是古斯塔夫的脸,妆容在烈日下渐渐消融,生命也在渐渐流逝,他的心随着少年神游,伸手想去触碰少年的背影却有心无力。古斯塔夫仍是含着笑死去的,朝闻道,夕死足矣。


爱、美、悲剧、死亡、艺术交织在一起,多么神圣和庄严。马勒的《第五交响乐》回荡着,将影片宏大而深邃的主题烘托到极致。



其实,《魂断威尼斯》和音乐家马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11年5月,作家托马斯.曼一家到威尼斯旅游,出发前他获知了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去世的噩耗。曼崇敬马勒,马勒热爱威尼斯,所以曼对威尼斯有着特殊的情感。另外,曼在威尼斯之旅中,遇到了华沙的莫斯男爵的儿子弗拉迪斯劳,昵称阿德齐奥,曼返回德国后对少年念念不忘,在听马勒的《第八交响曲》时“发现了同性恋倾向”。这一系列复杂的经历,使他写下《魂断威尼斯》。在小说中,少年的名字叫塔齐奥,是波兰人,原型便是阿德齐奥;作家的经历来自于曼的经历,但作家的名字叫古斯塔夫.阿申巴赫,这无疑是对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1860-1911)的致敬。(马勒的交响曲构思宏伟,规模庞大,但他在世之时作为指挥家的名声远远大于作为作曲家的名声,直到1910年《第八交响乐》首演后才受到肯定。之后的作品皆未在他生前公开演出。)




小说改编为电影之后,马勒的《第五交响乐中》的第四乐章《柔板》,成了电影里的背景音乐。《C小调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901年夏天,马勒正处在和爱尔玛.辛德勒的热恋中。据马勒的学生威伦曼•吉伯格的说法,马勒当时写这段《柔板》,是在“对爱尔玛表示他的爱情”。音乐历史学家戴维•杜鲍尔 (David Dubal) 也曾说过,“《第五交响乐》里的《柔板》是马勒送给爱尔玛的一封‘无言爱情宣言’”。《魂断威尼斯》将这爱的宣言转嫁的了音乐家和少年身上。


电影版《魂断威尼斯》把主人公的身份改成了音乐家,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马勒的作品做背景音乐。影片中的音乐家爱女早逝,而马勒的长女也是早逝,这种种刻意为之的巧合,让人们不禁把马勒和电影中的音乐家混为一谈,认为马勒是同性恋。但据说,马勒生前多次拒绝女高音们的引诱,又据说他对男中音西奥多•莱希曼情感不同寻常,是真是假就难以分辨了。


不过伟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是不折不扣的同志。他死后日记公布,他爱的并不是妻子,而是提琴手、画家保罗·恩伯格。同时代的唯美主义作家英国老王,因为大胆出柜而身败名裂,还被法律制裁,这使得欧洲的同性之风大受打击。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托马斯曼最终还是走上了结婚生子的路,但是他迷恋青春美少年的情愫,却不仅仅在作品中表现了出来。据说他25岁的时候爱上保罗·艾伦伯格;结婚后去威尼斯旅行又迷恋上波兰少年阿德奇奥;还一度迷恋自己的15岁的长子克劳斯·曼;差不多5年之后他又沉溺在与一名17岁少年的恋情中……另外,托马斯·曼的长子和长女都是公开的同性恋。网络上盛传着这样一段资料:克劳斯娶了他姐姐艾丽卡的同性情人,而他的姐姐则同时嫁给了英国著名同性恋作家奥登。奥登那个时候和艾什伍德还没分。 克劳斯·16岁时喜欢上过班里的很多男孩儿。他与纪德,奥登,艾什伍德,福克斯等一系列基佬作家来往,自己写了德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的同性恋小说《虔诚的舞蹈》。最终可能由于纳粹对同性恋的镇压、自身情感的困扰以及身边同性恋朋友不断自杀的关系,克劳斯·曼最终自杀于1949521日,离世早于托马斯·6年。



1971年,曾承认过自己双性恋身份的导演维斯康蒂将《魂断威尼斯》搬上了银幕,影片中美少年的扮演者伯恩.约翰·安德森1955— )名动全球。随后,他受到维斯康蒂的情人,当时的名演员赫尔姆特•贝格的嫉妒,对方制造了他死于车祸、空难、滥服药物、参与谋杀等谣言,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演艺事业。安德森的悲剧不止于此,他童年时被父亲抛弃,母亲自杀,50岁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够亲眼看见自己的父亲。他说他一生都在逃避维斯康蒂给他带来的最美丽的男孩的称号。



导演维斯康蒂和作家托马斯曼一样,迷恋青春美少年。这不仅是天性中对同性的爱慕,也是古希腊文明对艺术工作者的熏陶。一部《魂断威尼斯》,将西方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迷恋展露无遗,也影响了不少同道中的艺术家。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和中国的白先勇,其文学作品中皆有相类似的情愫。


《魂断威尼斯》这部影片能够轰动全球并成为经典,除了是因为其中的哲学思考、艺术探讨,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伯恩安德森的美貌。观众的心服服帖帖拜倒在的面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美的力量。



美是人类的感官所能承受的唯一灵性形象。

美,是一种普世价值。


近 期 热 点

点   击   标   题   进   入

王小帅  |  贾樟柯  |  王超  |  林奕华  | 史蜀君  |  葛存壮

许常德 | 列孚 | 周传基 | 杜拉斯 | 张爱玲 | 郝建 | 张献民

巩俐  谭卓 |  邓超 |  黄璐 | 赵薇 | 范爷 | 龚雪 |  冯家妹

墨镜导演 | 水浇园丁 | 情色大师 | 华语十佳 | 成人世界

艳遇  |  早恋 | 柏林 | 舌尖 | 情书 | 素颜 | 梁祝 | 女拳

麻辣烫 | 红白蓝 | 双鱼座 | 金扫帚 | 再见吧 | 胡金铨

天堂与地狱  | 金扫帚颁奖礼全程 | 刘晓庆评金扫帚

2015如果没有这些好电影,中国电影只剩下无耻


长按关注手册君


欢迎购买

《青年电影手册》第六辑

100位华语导演的处女作

价格:48.00¥/本

汇款地址:

①支付宝:13631266078

②微信:422433359

加微信请注明“购书”

支付宝请备注地址电话姓名

联系人:马文放

电话:1861575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