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历与见证丨一个实实在在的通信人:访原广东汕头邮电局局长周得中


87岁的周得中家里有一组老照片,视若珍宝。翻看介绍着一张张有些泛黄的照片,老人的思绪也被带回到从前,回到那段为通信事业奋斗的岁月……


原广东汕头邮电局局长周得中


荒芜时代,敢想敢干破困局


“我是1949年参加工作的,1950年开始在南京市邮电局工作,这就算是入了邮电的门了。”三年后,周得中被调入江苏邮电人员训练班进行文化培训,1954年进入南京邮电学校,学习市话专业。1956年4月,24岁的周得中从南京邮电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广东汕头邮电局当一名市话技术员。“我当时都不知道广东是哪里,汕头就更不清楚了。”就这样,周得中从南京坐火车到广州报到,又坐了两天公共汽车,之后又换乘轮渡,才到达汕头。下了船,汕头邮电局的工作人员推着一辆三轮板车来接他,这便是他记忆中关于汕头的第一个画面。


“汕头的通信是很落后的。”这是周得中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印象。当时,汕头市内通话使用的都是华侨遗留的匈牙利老设备。虽然名义上是1000门的容量,其实全市最多只有60线可以同时通话。汕头外商多、华侨多,通话需求自然就大。老百姓装不上电话,只能到邮电局排队打电话,往往从早到晚排上一天也通不上电话。


“那时候,也不具备新购设备的条件。”当时,全国只有河南郑州一家工厂生产步进制交换机,且全国各地的通信设备都由国家统一调配。“要分配到汕头这样的地方,真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怎么办呢?我们只能自己创造一下了。”周得中找了几个同事一起商量,自己买材料,按照学校学的知识,对照着书本,一边工作一边自己研究,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做了3台600门的人工交换机。就这样,他们用人工交换机辅助遗留设备,缓解了当时打电话难的状况。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在汕头通信事业的“荒芜时代”,年轻的周得中敢想敢干,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没有路就自己闯。


周得中向人民邮电报记者讲述工作经历。


改革浪潮,大胆引进创生机


“一直到1978年,汕头邮电局启用国产JZB-1A型步进制2000门市内自动电话交换机,情况好转了一些。我们自行研制的600门设备也转移到其他的县城继续使用。”


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涌起,随后,汕头成立经济特区。这时,老百姓的通信需求更大了,安装电话的呼声越来越高。


时任汕头邮电局信息办公室主任的周得中知道,要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就必须实现设备的升级换代。“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来广东访问,说新加坡有一批二手交换机要淘汰。省里开会的时候就问各地市有没有愿意接手的。”机会来了。“别的地方都不愿意要。我听说那批交换机是纵横制的,就想着纵横制怎么也比我们的步进制高级啊,我觉得可以要。”


周得中带着一名技术员前往新加坡,花了两个月时间,详细了解了整套设备的情况。“其实那套设备基本是全新的,但是比较笨重,新加坡方面嫌它占地大,着急换掉。”设备没问题,资金却成了问题。“我们当时还是没有足够的钱买啊。还好考虑到新加坡有很多潮汕人,他们都心系家乡通信,新加坡方面就答应我们只收运输费用。”


就这样,这批二手设备运到了汕头。经过场地建设、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终于在1985年7月,这台7000门纵横制市内电话交换机正式投入使用。“这就解决了汕头市装电话难的问题。”同年12月,粤东1800路微波在汕头金砂路微波站交付使用。随后,汕头还建设了地下电缆,整个通信逐步呈现出立体式发展的态势。


装电话的难题解决了,国际通话的新问题又出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外商来汕头投资,但是长途电话经常打不通。那时候长途线只有两条,天天都有排队等着打电话的人。”当时作为汕头市邮电局局长的周得中决定,要彻底改革,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


“我们到华侨多的地方去考察,加拿大、法国、日本,都去了解了。”经过一番比较,最后选择了日本NEC公司的设备。“那时候全广东都没有成功引进程控交换机的先例,这个谈判也是很不容易的。”周得中带着一名会日语的员工到日本考察,并向日方提了三个条件:“一是要帮我们培训人员,二是要负责安装好,三是要跟他们有后续的合作,让他们保障售后服务。”


1987年2月,从NEC公司引进的多功能程控交换机1.2万门、长途交换5000门在汕头正式开通,基本解决了汕头特区内外通信问题。在当时,这也开了国内中等城市引进程控交换机的先河。


周得中向记者展示当年工作中的老照片。


技术升级,人才是重中之重


“通信技术要发展,培训人才是很重要的。”从自行研制人工转接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周得中深知,技术的更新迭代,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日本的设备引进来了,培训人才是关键。“我们从高中毕业的员工里挑了50名,专门请北京邮电学院办函授,一批一批地进行培训,还分批到日本去学习。”这些年轻人后来成为汕头电信各个部门的骨干力量。


“设备引进了,不能就等着,其他工作也要铺开。”周得中还请了“外援”,找到母校南京邮电大学的人员设计安装了计算机网络,搭建了自动计费系统,实现营业厅全部联网。这样,老百姓在任何一个营业厅都可以进行联网查询和缴费。


要培养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当时我们到各个大学去招人,有时候招不到,有时候招到了也难留住。” 建宿舍、办幼儿园、办招待所,汕头市邮电局花了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毕业生来了,我们提供宿舍;职工的孩子可以上我们的幼儿园;我们还自己办邮电学校,培养年轻一代。要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才能留住人才。”


“后来汕头的通信发展就很快了。”1992年,汕头市区实现室内电话程控化,走在全国中等城市前列。1988年,汕头无线寻呼系统开通,用户不足2000户,到1997年,全市寻呼台46家,用户发展到35万户。2000年,汕头开通现代通信网——宽带城域网,再次走在全国同等城市前列,汕头市成为全国首批100家政府上网城市之一。


通信精神,60年一脉相承


“我是南京人,也是汕头人。”24岁来到汕头,到如今已经过去了60多个年头。出生在南京,把毕生心血倾注在汕头的通信事业,周得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通信人。


周得中一家,大部分都从事通信业。“大女儿是引进程控时期计算机站的副主任,二女儿是参加培训的50人之一,做维护工作,现在也退休了。大外孙是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小外孙在中国电信工作三年了,搞业务支撑。一家全是电信人。”


周得中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通信事业,用60年时间,让潜心钻研、大胆创新的通信精神一代代传承。“他们有什么事都征求我意见的。大外孙考大学时我就说,有本事你就考北邮、南邮。他说你是南邮的,那我也上南邮。”如今,孙辈不负老人的期望,也成了通信人。


1992年,到了退休年龄的周得中赶上汕头开展数据业务,作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他延迟了退休,见证了汕头数据交换的开通。


在荒芜中开拓,周得中是推动汕头通信发展的“创业者”;在开放中进取,周得中更是指引新一代通信人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如今,87岁的周得中依然坚持参加党支部活动,他还想多听听,多看看。“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要创造,后辈也要发挥创新精神,坚持下去。”


作者:张佳丽 杜燕鹏 佟醒 孙嘉芸

编辑:王磊

推荐阅读:

中国电信助力“基于5G技术的医院网络建设标准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

人邮5G直播丨第十六届中国信息港论坛来啦!

亲历与见证丨刘杰:一心向党八十载 赤胆忠心永不变

工信部召开“提速降费”中小企业用户面对面座谈会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