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EE创绿家-何大明:我与江豚的美丽故事

2016-10-04 SEE 创绿家




我与江豚的美丽故事

 何大明: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负责人,

阿拉善SEE2016年度创绿家


情迷江豚


2003年,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何大明成了江豚迷。

 

6月份一个早上,洞庭湖水位下降很快。去捕鱼时,何大明在芦苇荡发现一头小江豚被渔网缠住了。小江豚旁边还有一只母江豚一直在撞渔网,想把小江豚救出来。何大明看着它挺可怜,就去撕渔网。“撕的时候,母江豚一直没走,围着我转,一会顶一下我,一会顶一下小江豚。江豚靠肺呼吸嘛,要不断出水呼吸,母江豚怕小江豚淹死,隔一会就把小江豚顶出水面呼吸一下。”母江豚的行为让何大明分外感动。

 

救完之后,何大明准备回家吃饭。没想到,这对江豚母子一直跟着他的船,何大明去哪里他们就跟着去哪里,赶都赶不走。那时候水位还在降,何大明的船搁浅在岸边水域了,它们还跟着他。那时那片水域已经和湖隔绝了,这意味着它们游回不去了,甚至有生命危险。就这样,这对不愿意离开何大明的江豚母子,和他相依为命了四个月。后来,在渔政的帮助下,才把它们救护到大湖里。“放归的时候,他们还围着我的船转了好几圈,恋恋不舍地不愿意走。”

 

江豚这种感恩的行为,深深打动了何大明,那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也让他对江豚产生了深厚感情。“江豚这种动物通人性、很可爱。”从那以后,他就开始观察江豚,去记录他们的点点滴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江豚迷。每次中科院的专家来洞庭湖考察江豚,他就当向导。在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中,他愈加喜欢江豚了。

危机来临


2006年,洞庭湖经历了最灾难性的一年,由于自然灾害,洞庭湖中心的水都快干了,渔民没鱼捕也没水喝了。那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何大明人生中感到最悲哀的一天。那时,他捕鱼已经连续好几天一无所获,儿子说想吃鱼,何大明放言:“没问题!老子就是捕鱼的,还能没鱼吃?捕不到就去给你买!”但他到鱼市场后,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以前人山人海的市场里到处都是鱼,而那天,一条鱼都没有了。

 

何大明不知道那一天中午饭是怎么吃完的,他的心十分沉重。“担心自己的命运啊,我们是靠捕鱼的,洞庭湖没鱼了,我们怎么办?以后怎么生存?”

 

那天晚上过中秋,按照传统,几户渔民聚在一起吃饭,大家谈到了这个问题,氛围十分伤感。好几个渔民都哭了。

 

何大明忽然意识到洞庭湖对渔民来说是多重要,他开始反思。“我说,兄弟们呐,洞庭湖就是我们的命,我们一定要保护洞庭湖!”

 

何大明知道他们自己也有责任。使用非法捕捞工具、过度捕捞,都是造成今天局面的原因。比如当时电捕鱼在洞庭湖非常普遍。一晚上,电捕鱼能很轻松地挣到一万元左右,最少也能收入五千元以上,而合法捕鱼最好也就三四百元左右。这么大的差距,让许多渔民趋之若鹜。但是,电捕鱼对渔业资源破坏非常严重,大鱼小鱼一网打尽,还影响鱼产卵,对江豚也有巨大的危害。一方面,母江豚怀孕期间遇到电打鱼就要流产;另一方面,电捕鱼把本该属于江豚的鱼打了,江豚就要饿着肚子,有饿死的风险。

 

2006年起,何大明和几个渔民兄弟开始自发开着船在湖上宣传,发现电捕鱼的行为就开始举报,但当时效果有限。

 

“渔民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了,湖里的江豚也越来越少了,洞庭湖的环境越来越差了。”2011年,何大明跟着水生研究所专家一起考察时,专家说现在洞庭湖的江豚只有90多头,这样下去,过不了几年洞庭湖就看不到江豚了,西洞庭和南洞庭就是例子。他一听着急了,当时就萌生出成立民间协会、专门做江豚保护的想法。



△ 2015年12月25日,巡湖遇到电鱼船,洞庭守护者向渔政部门举报(@湘潭小武哥)


捕鱼和环保的良性循环


2012年,何大明与人合作,一起成立了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后来,他又独立出来,成立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

 

“跟着我的是几个在一线战斗的渔民,我们自己凑钱、凑船、自掏腰包,埋头苦干,我相信总有一天,公众会支持真心要保护江豚的人。”

 

公益之路分外艰辛。被陷害、被误解、被拿刀威胁、蒙冤入狱,都是何大明所经历的磨难。“妻子向来支持我,但那两年,她心疼我得直掉泪,哭着劝我放弃做环保,别再过现在这种担惊受怕的生活。”

 

可何大明心里放不下江豚,一想起它们快要在湖里灭绝了,它心里就难受。让他感动的是,这期间全国许多环保人士、媒体都关注他、帮助他、鼓励他,还有许多社会人士给他们筹款筹船、帮他们做宣传、做规划、做培训,一步步让协会成长了起来。这一切都让他感动不已,也坚定了他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渔民态度的转变,更让他欣喜。以前,何大明举报电捕鱼、拆除矮围,导致渔政没收他渔民工具、罚他们巨款,让有些渔民恨他,“对我骂的、拿刀威胁的都有。”但渐渐地,许多人的态度开始转变。

 

“一方面,渔民对洞庭湖都是有深厚感情的,电捕鱼的少了,多数渔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渐渐鱼多了,大家就看到了保护资源的好处,认识到洞庭湖的生态与他们命运相依;另一方面,大家估计看到我们是真正做实事的,以前有的渔民觉得我不是真心的,但看到我比渔民还受苦受累、还一直坚持,渐渐也就接受了我们。”

 

当记者问起,没有太高文化的渔民们,真的会从心底里、从更深的层面上去认同环保的意义吗?何大明哈哈笑了:“那些贪官的文化高吧?但他们的思想境界就比普通老百姓高吗?渔民们都是很善良很纯朴的,我也曾是渔民,我很了解他们。”

 

果然,很多渔民开始做志愿者,帮他们宣传巡护、提供线索、提供志愿人力,甚至往他们船上送鱼吃。渔民捕鱼和环境保护,开始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 洞庭守护者合影


与创绿家的故事

 

目前,何大明的工作重心是通过保护江豚,来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另外,他们也一直在救护和保护洞庭湖的其他动物,包括麋鹿、候鸟、中华鲟等等,这些都是洞庭湖珍贵的资源。

 

加入创绿家,何大明感触颇多。“我们人员大多都在一线,文化程度不高,对于相关的基金会了解不深,更不知道怎么去申请项目。要感谢阿拉善SEE,是他们主动联系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指导。”

 

评审成功后,何大明反而有很大压力。“因为他们支持了我们,这意味着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我们一定要把该做的事做好来回报他们。肩负的责任更多了,担子更重了,是压力也是动力。”

 

虽然很辛苦,但何大明很满意当下的状态。“虽然白天在湖上东奔西跑,但每天晚上睡得很香,心里很踏实。家人也很支持我,我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是他的骄傲;社会上还有这么多人支持我,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谈起他的愿望,何大明简单又质朴。“首先要给兄弟们发上工资,给他们交上保险。这些兄弟放弃自己的职业跟着我在湖上受苦,都很不容易。”

 

另外,何大明还非常希望把这些年积累的保护江豚、保护洞庭湖经验推广出去,包括长江流域、鄱阳湖等,让当地政府部门看到民间保护的力量,去扶持他们本地的团队。“发展更多的志愿者,组成一个全国的保护江豚行动网络,让生态环境真正好起来,这就是我的愿望。”


快问快答“怀有私利的人做不好公益,也不配做公益”


问:所做的公益环保项目,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何大明:2012年,洞庭湖到4月份死了12头江豚,心里很痛。每次听到江豚死亡的消我就很难过。

 

问:公益是否意味着低薪没前途?

 

何大明:公益人是在做大家本应该都去做的事情,大家没做你去做了,要是都不去做那最后受伤害的是所有人,所以说公益人做的很有价值,不能说没有前途。至于低薪,公益人待遇确实低,这就要求做公益的人要多“公”心,少“私”心,怀有私利的人是做不好公益的,也不配做公益。公益就是低薪,要是接受不了就不要做,没有人逼着你做公益。想挣钱就开公司去。

 

问:你所理解的“创绿家”的含义是什么

 

何大明:创绿家就是把有绿色理念的行动者凝聚在一起,组成一个更有力量的大家庭。

 

问:你最想对阿拉善说什么?有什么期望?

 

何大明:感谢他们,我代表我们团队,代表洞庭湖的江豚,感谢你们!我们会用加倍的努力来报答你们。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组织。多帮助新的,小的民间环保团体,他们刚成立什么都没有,很不容易,我们也体会过那种滋味。几万块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虽然他们现在小,但给他们一点水一点肥,他们会迅速的成长为社会创造一大片树荫和果实。

 

期望就是希望他们不仅仅是资助我们资金,更重要的是资助我们人才。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目前所有NGO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和人才。

 

问:砥砺你前行的一句话是什么?

 

何大明:我要把微笑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态恢复是自然的微笑,江豚有自然的微笑,孩子们看到江豚也会微笑。

 

问:对当下的状态是否满意?

 

何大明:看到洞庭湖的生态在恢复,自己多年的坚持取得了成效,我们团队越来越好,我们还在行动,我很满意。做公益就是净心。

 

问:你认为一个环保人应该具备什么品质?

 

何大明:第一,不能缺大爱,大爱是对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有一颗爱心;第二,要纯粹,不能带着私利之心做公益,那是做不好的。

 

问: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对五年以后的自己说什么?

 

何大明:对现在的自己说,我要永远的行动,永远的学习。把团队建设好,财务、宣传、一线,都要做好,要经得起社会的监督。五年以后,我要推动南洞庭、西洞庭的保护行动,在当地发展成熟的保护团队,守护我们整个洞庭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