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EE创绿家-陈宇雷:绿色旅行家诞生记

2016-11-02 SEE 创绿家


人物名片


陈宇雷

云南拾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

阿拉善SEE2016年度创绿家


中国西南山地是国际环保组织公布的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在该地区形成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该热点地区的面积占中国地理面积的10%,却拥有全国5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以及30%以上的高等植物,中国87个濒危的哺乳动物物种,该地区有36个。同时这一区域居住着白、纳西、藏、彝、怒、傈僳、普米、独龙等多个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定居云南的陈宇雷十分熟悉这个地区的人文和地理风貌,并且深深地热爱着这片独特的自然风光。他是武汉人,2012年来到云南昆明,先后担任《人与自然》杂志视觉总监、《中国周刊》云南记者站记者。作为杂志视觉总监、记者、摄影师和美术编辑,他长期在滇西北地区采访、采风。同时作为多个摄影、户外、自驾群的群主,长期组织线上、线下互动活动。




出于职业习惯,陈宇雷擅长用媒体眼光去审视社会与自然,并从中发现美,后用摄影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但是,一些破坏自然、不尊重自然的现象让他内心沉重。“在工作和考察中,我们发现在滇西北大部份地区中,旅游的不文明现象非常突出。不文明的旅行方式,对当地自然环境、人文文化造成极大破坏。”


他发现,在户外的人们会“因为不了解而不关心,因为不知道而不在乎”而下意识地去毁坏大自然。对于这样的行为,他一开始只能用粗浅的道理不成系统的引导和劝阻,告诉身边的朋友们尊重大自然。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


后来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参加阿拉善SEE西南中心的公益环保活动时,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学家。在聊天中,他把自己困惑告诉他们,并得到了建议——在自然体验活动中加入教育的单元,引用自然教育的模式,去系统化引导、改变人们的环保心态,从而鼓励人们去保护自然。


找准了定位,陈宇雷成立了云南云南拾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发起拾然“绿色旅行家”公益环保项目。“绿色旅行家项目,就是让大家承诺并做到无论去到哪里,不留下垃圾,不乱涂乱画,不破坏自然,尽量少的影响当地人的生活,不做破坏、污染环境的事情。”


“绿色旅行家”项目希望向到云南旅游的广大人群提倡生态环保的概念,以此改变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同时开设自然教育类型的深度自然体验活动,包括(认识自然、自然体验、自然考察等课程)带领大家走进真正的自然,认识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这个项目的宗旨,就是以“绿色旅行家”为倡导,以滇西北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供自然教育与人文体验在保护区域内的可行模式,改善当地社区环境,探索保护与发展并重之路。




环保项目需要多维度空间去延展


陈宇雷看来,“绿色旅行家”这个公益项目是完全开放性的,“我们希望能在传统旅游、户外运动、自助自驾等人群内推广我们的公益环保意识,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和政府、科研机构、学校、环保NGO、所有对环境友好的社会企业、旅行社、旅游风景区等一起合作共同推广这个公益理念。”


目前,陈宇雷已经与云南本地旅游商会、房车俱乐部、户外群等达成合作,共同推广“绿色旅行家”公益项目,号召文明、绿色的旅行方式。结合云南本地天文、植物、动物等研究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搭建自然教育公众平台,以自然馆为载体,为城市居民及滇西北当地居民提供自然及人文教育服务。


在摸索中,“绿色旅行家”逐渐形成了项目整体框架。他们主要通过自然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户外探险三种方式互相结合,推进、扩大绿色旅行家的受众人群。在具体载体上,三种方式也非常成熟:自然教育包括自然观察、自然摄影、手绘自然、星空夜话、深度自然体验、自然教育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包括手工艺者的一天、DIY工坊、深度手作体验、手工艺营等;户外探险则有怒江自然科考探险、独龙江人文科考、茶马古道穿越挑战赛(滇西段)。


目前,已经举办户外自然体验活动16次,自然教育课堂2次,公益徒步5次,还举办了两次长江第一湾生态行。




陈宇雷说,“绿色旅行家”计划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文案宣传和一些简单的口号式呼吁,而是从更多立体和多维度的空间去延展,也会更多增加与参与者的互动。带领更多的人了解自然,走进自然,当人更多的与自然链接,才能产生敬畏之心,也才能产生保护的欲望。这就是他们的愿景:让更多的人自动自发地参与到保护自然的行列中来,并且探索一条以可持续方式开发生态产业链的道路。


公益的道路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2016年6月,陈宇雷和小伙伴们启程去参加SEE创绿家项目评审的时候,为这个评审已经准备了差不多半年之久。得到消息后,陈宇雷评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这个资助范围,颇费了一番考量,因为“心里其实对我们的社会企业身份还是有一定的顾虑”。


他深深记得某次聚会上,一个“公益人士”问他“你们是社会企业?”他当时肯定的回答“是的。”但是,那位人士的那个眼神令人终身难忘,似乎社会企业,和“土豪基金会”一般,总会自带让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鄙视的原罪光环。


但创绿家官网上的“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公益性质,即旨在促进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局限于非营利的形式团队构成”,这句话打消了他们的疑虑,最终拾然“绿色旅行家”得以与创绿家携手。


“拾然是一家社会企业没错,但我们有非盈利并且旨在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绿色旅行家’计划,我们同时也有盈利的项目:通过立体的、体验式的互联网营销策略去帮助更多的生态产品进行销售的策划和推广。同时我们也承诺会在企业经营的行为中,恪守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友好这一准则,并且将企业盈利持续投入到需要保护促进的区域,真正精准帮扶需要帮助的当地人。”


陈宇雷认为,在公益的道路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公益机构或者如拾然这样的带社会公益性质的社会企业,与公益基金会并非什么“金主与佣兵”的关系,甚至也不是普通定义的“合作伙伴”。


“我个人的观点,我们每一个志愿者、机构、组织、基金会,甚至是只关心公益并没有什么特定标签的人们,我们是一个又一个的结点,我们扩散出去的每一条链接的纽带,把我们网定在一种特定但不固有的目标之中,我们通过这样一条条的链接在交换着与公益相关的信息和力量,在这种交互中,这种能量也在推动着事物的演进和迭代,而公益最终能改变的,也不仅仅只是孤立的几个问题,这就是SEE创绿家和拾然‘绿色旅行家’的故事,它并不会因为评审结束而告一段落。”


在陈宇雷看来,这种正向的链接,以及在第六期“创绿家”评审中结缘的公益伙伴们,正在这张网络中交互和思想激荡。通过关注其它小伙伴的公众号,他观察到评审过后“创绿家”项目组所提供给大家的两个工作坊带来的改变,以及很多机构在行动上的调整。他认为这些印证了他的观点——公益的道路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可以通过正向的链接,与其它结点进行信息的交互,从而使公益行为最终向更好、更有力量的方向去演进和迭代。




快问快答“印象最深的是任志强会长的一句话”



问:所做的公益环保项目,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陈宇雷:有一次我们在微信平台发布了一个“环保之行”的活动招募,活动也发到朋友圈里,反响也很多,但有一天我们去参加一个小聚会,一个大姐跑来问我:“我看到你们发的环保活动了,是不是就是组织大家去拣垃圾?”这个问题把我们弄得哭笑不得,我连忙向她解释:“我们这个是一项公益活动……”我还没说话,心急的大姐一脸恍然的说“哦,是去捐东西吗?捐垃圾桶?”


看着这个热心的大姐,我有点百感交集,诚然在社会上,我们的身边,永远不乏这样热心,热爱公益,也愿意去为公益付出一些心力的人,可是也许是缺乏引导和正确的宣讲,很多人把“公益”很狭隘的理解为捐钱捐物,把“环保”理解为不用电、拣垃圾等非常表面和浅层面的行为,也许也是很多前行者们为了让公益和环保的理念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所做的一些设计,但如果没有更多的人去参与更多的设计和操作,势必将“公益”“环保”的理念具象和简单化,这其实是不利的。


后来大姐和我们一起参加了一次“环保之行”,当行程结束时,她很感慨的说:以前我坐在车上,总是习惯把垃圾随手就丢出去了,这次跟着你们,学会了准备一个小垃圾袋, 47 32510 47 15289 0 0 3859 0 0:00:08 0:00:03 0:00:05 3858实这样真的很好,而且看到这些山山水水,想想自己也为保护它们出了一份力,这样的活动真是太好了,我还想着要认养一棵白马雪山的树呢!


问:公益人是否意味着低薪?无前途?


陈宇雷:在公益人群中,聚集了最有理想、有抱负,高智商、高情商的精英人群,他们为公众利益奔走呼号,同时也承受着做公益时无法兼顾“赚钱”的事业,或者“赚钱”的事业有时候是与公益相悖的,基于种种理由,很多公益人才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下无奈挣扎,也给外界形成了公益就是一个人才流动大,没有财力去支持和养人的圈子。


在我看来,其实有冲突的地方也同时充满了机会,公益机构和公益人如何自我造血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公认非常重要的议题,而我们作为社会企业,同时兼具公益思想,完全有条件去探索这一模式,如何成为一家从事与环境友好相关事业的社会企业,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创造与环境友好的产品或产业,可持续性这个关键词,适用于无论是我们将来去开发和进行的事业,同样也适用于新型的公益人模式。



问:你所理解的“创绿家”含义是什么?


陈宇雷:创绿家的公益理念“我们所理解的社会公益性质,即旨在促进社会公共利益,而不局限于非营利的形式团队构成”我们非常认同,同时也为这样一个具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项目而感动。


在公益的“圈子”里,一直有一些不太好的理念,“门户之见”在某些组织里非常盛行,似乎为了证明自己的唯一正确性,很多公益机构都是关起门来搞自己的,非但不认同别人,并且还将自己的成果深藏起来,这样竖起“壁垒”非常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还将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巨大羁绊,而创绿家项目可以为中国千千万万个小型的,还没有完全进行“行列”的,同时也兼具公益性质的机构、个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这对于那些刚刚进入公益,还需要支持的小机构来说,尤为重要,而“创绿家”则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创造绿色、和谐而努力的小机构们提供一个家的地方。



问:关于公益环保,最想对阿拉善SEE说什么?最大的期望是什么?


陈宇雷:阿拉善SEE走过了12年,从当年月亮湖畔几位企业家的宏大愿景起步,到今天遍部全国的项目中心和超过五百家会员企业,每一个项目都扎扎实实。


当然在公益圈里,还有很多基金会也在努力的付出和贡献,合众之力,众志成城,在公益的路上,一定需要更多同行的人,这一点上,SEE做得非常好,也做得很用心,包括“劲草同行”,由企业家们作为导师为更多的小型环保公益机构持续提供帮助,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我们拾然能够成为劲草同行的伙伴,未来,以社会企业的名义成为SEE的会员单位,共同为留住碧水蓝天做出贡献。



问:砥砺你前行的一句话是什么?


陈宇雷:阿拉善SEE上一任会长任志强说:环保不能获益,人们就会破坏大自然。这句话我非常认同,也是在当人们质疑我一个社会企业做公益的时候我常说的一句回应的话。


从当地人的角度,当社区环境改善了,农民有了更高的收入并且是通过劳作与环境友好的作物来产生的收益时,他们当然愿意不盗猎盗伐,毕竟没有谁想把一个满目疮夷的土地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可是这个前提就是他们能够获得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替代方法;而作为城市居民,失去于自然链接的年青人,焦燥易怒的性格特质,那些远离自然要靠电子产品去学习自然的儿童,他们如果不更多的走入自然,体会自然之美,谁又能指望他们在未来会怀有敬畏之心去保护自然,同样,没有这样情怀和理念的一群人,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和未来的发展构成,是具有破坏性的。



问: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是否满意?为什么?


陈宇雷:我希望我的团队能更充实,目前全职的小伙伴还比较少,因为我们团队的特殊性和发展的阶段性,造成了我们的人才招募和保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能光靠情怀忽悠人,但没有情怀的人却也是不适合我们团队的存在,同时兼具情怀理想和真才实学能更大层面发挥动能的小伙伴,是我们在前行路上不停需要去寻找的人。



问:你认为一个环保人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性?


陈宇雷:《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倦怠,不懈惰,这是我认为环保人应该具备的品性,也是我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问:关于公益环保,最想对现在的自己说什么,最想对五年后的自己说什么?


陈宇雷:最想对现在的自己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最想对五年后的自己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有这样一群人,正在为家乡的环境而坚守,默默无闻、风雨无阻。他们相信,有行动,就会有改变。阿拉善SEE基金会发起的“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旨在发掘和培育中国环保公益领域新生力量,协助那些关心环境和家园的创业者们(团队)更为成功地度过创业阶段,从而推动环保公益的行业生态更加健康、多元,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环境保护目标。资助家乡环境的守护者,就近参与环保活动。我们相信,坚持就会改变。


让每一片蓝天都有人关心,让每一条河流都有人守护。


一起守护家乡的碧水蓝天,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加入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