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扎琼衣扎:在没有草的草原,我只能流浪

创绿家 2021-10-11

扎琼衣扎,四川省若尔盖县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



若尔盖草原


藏族有句谚语,“牧民靠牛羊,牛羊靠草,草靠这片土地”,位于四川、甘肃与青海交界的若尔盖大草原曾经也同样如此。广袤的土地上,河水流淌,湿地遍布。草原的牧民世代生活在这里,日子过的宁静、安详。


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向湿地要草地”的口号,湿地、沼泽的水被陆续排干,改造成了农田。直到90年代,大规模的开沟排水依然在持续。而由于矿产开挖,当地生态遭到进一步破坏。有牧民提到,因为降雨会影响金矿开采,矿区附近甚至会用大炮来驱散云雨。


破坏的恶果很快显露出来。湿地是牛羊们的乐园,它们依赖这里的嫩草和清水。然而,没有了水的湿地,土地逐渐干枯,周边的草原也开始退化,大地像起了皮癣一样,开始一块块地变得斑秃。


慢慢地,土地变得愈发松弛,风一吹便黄沙漫天,人们不得不裹着头巾出行。到了最后,土壤中的水分仿佛被海绵吸干了一般,草原上的植被日益稀少,慢慢蜕变为荒漠。没有草地来填饱肚子的牛羊们奋力刨开一大片土,也找不到一点草根。


短短几十年,若尔盖已有超过200个高原湖泊干枯,数万公顷草原变成沙漠。


失去绿色的若尔盖



离去与归来


童年时代的扎琼衣扎看着家乡逐渐被黄沙掩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好可怕,我要离开这里。


事实上,部落里的年轻牧民很多都选择离开,去城市打工。但是,有一个年轻人却留了下来,他想要对抗荒漠,想要挽救自己的家乡。


这个年轻人是衣扎的叔叔,他大学毕业在外闯荡后回到家乡,四处召集牧民一起对抗荒漠。他们买来草种,建起围栏,开始在荒漠上挖坑种草。可是,忙活半天却收效甚微:只要太阳一晒,用不了一天的时间,草种就纷纷被晒死,荒漠还是荒漠。


治沙的牧民


有人认为叔叔疯了,去干一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有的人认为叔叔一定从中拿了好处,“这一定是大项目,可以赚钱的“大项目”;还有的人,认为叔叔傻:“‘环保’? ‘治理荒漠’?这是国家的事,是政府的事,你一个牧民的儿子,在这里异想天开什么呢”!


衣扎当时也并不理解叔叔的做法。亲戚朋友也都纷纷劝阻他,说这事费力不讨好,赚不到钱,看不到成效,这又是何必呢?


直到衣扎高中毕业,叔叔拉他来帮忙种草、治理荒漠,每天看着叔叔执着地在荒芜的沙土里种下一颗颗草种,他才开始真正地理解叔叔,才开始真正地认识家乡。加入进治沙种草的事业后,衣扎才知道,自己家乡竟然是四川省内沙化最严重的地方。


“沙漠并不远,我的家乡就快变成沙漠了,”衣扎说起这些,眼睛会变得忽明忽暗,“但是,治沙真的很难,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的,我们只能每种办法都去尝试,看哪种效果最好。”


治沙的牧民



古老的智慧


叔叔经常教导衣扎,治沙这件事,不仅要遵从科学的方法,更应当多听取当地牧民的意见,因为他们才是对这片草原最了解的人,他们有着最古老的智慧。


作为若尔盖草原上沙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麦溪乡早前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行动。政府拨款力度很大,许多专家也亲赴现场指导工作,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乡里的三个村采用了科研机构提供的草种配比技术,将当地草种混合燕麦以7比3的比例播种——燕麦长得结实,挡风、御寒的能力更强,一年生,死后可变成肥料滋养土地,促进当地草种生长。


可当理想照进现实,总会有一些差距。青藏高原阳光毒辣,种下的草种被炙热的土地烘烤着,被烈日灼烧着,它们找不到一丝丝水分供自己存活。


治沙的牧民


竭尽全力想要治理荒漠的牧民们,看着死掉的草种,除了无奈、愤懑,更多的是焦急与难过。


时间在这里显得如此宝贵。他们慢一天,黄沙就逼近一寸。勤劳的人们丝毫不敢放松,大家聚集起来开会,希望能找到解决方案。


衣扎的叔叔说,要不还是用条播的方式吧。所谓“条播”,就是先用锄头在沙地上挖出一条条深沟,然后在挖出的沙沟里,撒上搅拌好的草种和肥料,再盖上沙子。


这中方法固然能大大提高草种存活率,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将大大增加,大家并不太赞同。这时,有人突然提议:“白天太阳大,那我们试试晚上种!等太阳下山了再种草!”


听到这个建议。大家似乎豁然开朗,提出了更多的点子:“对对!种上之后就把牛羊牵过来让他们在土地上踩来踩去,就把草种给踩进地里面啦!”


“对啊!一头牛一晚上就能拉6斤粪,这个肥料,非常好,一下子草种就能成活!“


大家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丝毫不输给北上广写字楼里白领们的“头脑风暴”。


衣扎的叔叔认真地听着,觉得还挺有道理,心想,既然之前的方法都失败了,那就试试吧,死马当成活马医!


没想到,照着这方法做,效果非常好——草真的长出来了。


若尔盖草原治沙前后对比图


衣扎坚定地认为,这就是牧民们的智慧,是值得留存和传播的草原文化。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牧民似乎成了愚昧的象征,他们的意见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014年,衣扎跟随叔叔经过多方筹资,在郎木寺镇建起了一个草原生态文化交流中心,用以传播环保理念,便于大家分享治沙成果;同时,他们希望能以中心为基地,开展草原文化影像展览,传承日益式微的文明,以传统文化的力量守护若尔盖。扎琼仓是他们部落的名字,交流中心便命名为“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


从高中毕业跟着叔叔从事若尔盖草原保护,至今已有5个年头。衣扎想要把这份工作坚持下去,他觉得,这是可以让他奋斗一生的“事业”。



“我也在唐卡里面”


与叔叔当年面临的情况不同,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衣扎在治沙工作中得到了更多的支持,除了政府大力扶持、各公益组织提供资助外,媒体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号召公众关注若尔盖草原沙化的问题。对于这些帮助,用他的话讲就是“站在了老一辈治沙人的肩膀上”。


但是,新的形势也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家想要推广环保理念,向更多牧民传播治沙成功的经验,却苦于没有好的传播方法。因为电路和网络难以覆盖整片草原,手机除了偶尔能接打电话就只能当手表,公众号这些在大城市流行的手段都变得无用,识字率不高的牧民们也无法理解那些方式稍显复杂的“花花绿绿”的传播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让牧民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学到治沙方法呢?


在与牧民沟通的过程中,衣扎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唐卡。一直以来,藏民们很多都是通过唐卡学习知识,那些唐卡曾经为他们讲述天文地理,演绎佛经故事。以此为载体,把成功治沙的经验、环保的意义和方法画在唐卡上,带到牧民中间去讲解,这不就可以便于牧民理解了吗?




已画成的唐卡图片


他们请来唐卡画师,在唐卡中绘入生态保护相关的故事。从最初的青青草原,到后来的漫天黄沙;从牧民们无奈离乡背井,到大家携手治沙、重返家园。


在一张又一张画成的唐卡里,牧民们看到了自己的故事,这些新奇的体验让他们愿意去深入地了解、学习,种草治沙的经验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得以推广开来。

 

借助唐卡为牧民们讲解治沙种草



我是牧民的儿子,不是牛羊身边的牛羊


“藏区的喇嘛说牧民杀生不好。大学生们说牧民连藏语都看不懂,是牛羊身边的牛羊。专家们说草原就是因为牧民过度放牧才导致的草原退化……没有人为牧民讲过一句话。草原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牧民不是草原的敌人……”


牧民们的身上有很多的价值与智慧,自己的努力可以让家乡变得更美好,衣扎想让牧民们看到这一点。所以,他做了很多尝试。


衣扎的团队成立了一个摄影小组,衣扎把自己身边的牧民和朋友拉来一起学摄影,拍摄的素材会长期提供给中央电视台,用以宣传草原文化和治沙成果。


团队还开展了一个“回家”计划,让大学生骑马看家乡。


“回家”计划:大学生骑马


很多大学生不会骑马,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牧民们看到了就会觉得,原来大学生也不是全能的。另一方面,团队组织牧民们给大学生讲解那些牧民知道,但大学生却不知道的从古至今传承下的东西。


随着老一辈牧民的故去,新一代的孩子们大多已经丢失了对草原的爱。衣扎说,希望大家心里常有家乡,可以做到“心归故乡”。不是一定要让大家都回来工作,而是想让大家对家乡多一分了解和热爱。


在著名藏族环保人士扎西多杰的举荐下,衣扎的团队在今年获得了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项目的资助,这些资金将用于人员培训及自然教育开展等方面的工作。治沙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绿色慢慢回归草原,加强后续管理尤为重要。因此,团队计划在今年加强与周边学校的合作,培养青少年们热爱自然的意识;另外,依托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团队还将组织一系列草原文化宣传推广活动。


扎琼衣扎的家乡


目前,若尔盖草原种草治沙的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围栏里的牧草也长得郁葱。曾有人提议可以把围栏撤掉重新放牧。但老牧民们却说,这些草原要完全复原还需要至少20年。


衣扎和叔叔都认为,只有发动牧民去种草治沙,才真正有可能恢复若尔盖草原的原貌。因为项目队和专家可能驻扎一段时间就会离开,只有牧民才会生生世世的生活在这里。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只有靠一辈又一辈牧民的坚守,草原才可能恢复到从前的生态。


曾经,衣扎的父辈祖辈眼睁睁地看着茂盛的草原变得满目疮痍。现今,牧民的儿子发动牧民通过自己的力量让绿色重返草原。


这,是牧人对草原的眷恋。





由扎琼衣扎创立的四川省若尔盖县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是第八季创绿家伙伴,获得阿拉善SEE基金98,000元资金资助。


“创绿家资助计划”致力于发掘和支持有组织化意愿的初创期环保公益团队,尤其是那些对环境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使命驱动力和专注度的团队,以使更多优秀环保组织出现,从而推动环保公益的行业生态更加健康、多元,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


从2012年启动至2018年8月,共资助了277个初创期环保公益组织,资助总额超过2700万元。这些“创绿家”们分布于全国31个省份和地区,活跃于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环境教育、垃圾减量等多个环保相关议题。




-The End-




一个前所未有的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

一群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的公益人物



更多第八季创绿家故事:

杨晓东:二十年“不务正业”,走在保护华北豹的最前线

初雯雯:用镜头保护野生动物的阿勒泰公主

李超:最美的梦境是我醒来后的家乡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创绿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