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游戏的最高目的是儿童的充分生长

2016-12-19 中国教育新闻网 视讯传媒

  游戏不仅通过环境、材料、主题、情节、规则等,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具体的实体游戏的存在,同时也让我们体验到游戏所具有的某些内在属性,方便我们把游戏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来理解。因为游戏自身具有一种特有的“能力”,它吸引游戏者充满了它的精神和特点,即自由、自主、体验、对话、愉悦、和谐、创造、平等,等等。


  课程游戏化就是为了将游戏精神浸润到幼儿园课程中,以吸引儿童卷入到幼儿园一日生活,并沉浸其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学习,获得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浸染愉快和谐游戏的氛围,吸引儿童卷入并表现经验


  幼儿园最能激活、唤醒幼儿心灵的活动就是游戏。愉快和谐游戏的氛围能滋养儿童的心灵。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唯乐原则”是儿童喜欢游戏的动机,儿童为了追求快乐而游戏。游戏能激发儿童“我要玩”的动机,是其主动积极参与的活动;游戏不受自身以外的诱因左右,是由内部动机控制的、自愿、自发的行为,是儿童全部能力、思想以具体化和具体形式表现的身体运动,是儿童自己的印象和兴趣等的自由运用和相互作用。


  基于兴趣,激发儿童参与的动机。儿童需要游戏,游戏能激发并满足儿童的多种兴趣,也能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要。基于儿童的兴趣,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儿童的兴趣,追求快乐、恣意的幻想,也不是临时的权宜之计或片刻的愉快惬意,引起兴奋后又让儿童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是让儿童在建造一种想象世界的同时,能认识现存的、真实的世界,养成自由的态度和自主的精神。


  对儿童来说,活动的兴趣源于自身还是外部影响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活动兴趣要持续并且趋向于最终结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之所以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源于游戏不仅轻松自由,能给儿童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体验,更关键的是它贴近儿童的生活,使儿童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儿童在游戏中表现的就是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反应,在游戏当中,儿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逻辑顺序。如果从成人的角度赋予活动形式上的热闹和游戏的外在动机,那么儿童就会被动、顺从、缺乏主动参与的激情。


  开放包容,支持儿童自主的探索。自由、自发、自主的游戏性活动,其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给儿童传递着开心和愉悦的信号;给予儿童自主选择、自由表达以及被接纳、被许可的感觉。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催促、没有压力、没有指责、没有批评,可以敞开心扉拥抱自由,更能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动机,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教师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构建师幼和谐的关系成为可能,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旁观者、支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儿童有充分的机会去实现《指南》所提倡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理念,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感知经验。


  彰显开放自由活动的魅力,激励自主探索并更新经验


  自主(自愿、自发、自由选择)、愉悦(快乐、愉悦、轻松的过程)、虚幻(幻想、虚构、非真实)等游戏特征,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并在重复体验和享受的过程中,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困惑、冲突和成就,不断获得新经验。


  自由选择,唤起儿童高度的投入。自由选择只有在儿童获得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所以要给予儿童更多自由和活动的权利。虽然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状态是自由的,但自由绝不是毫无目的的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在组织井然有序的自由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纪律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之植根于儿童心灵深处并逐渐养成习惯。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基于儿童自身的能力、水平、兴趣和需要,推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自主的游戏方式是儿童所喜爱的,能植根于儿童的本能,以过程体验为本的游戏,最能满足儿童的个体差异,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和发展速度前进。游戏能激起儿童的自觉性和行动向更高水平前进的冲动,以促使儿童表现自己日益趋向成熟的能力。游戏的最高目的是儿童的充分生长,能力的充分实现,引导儿童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前进。


  歌德曾经说过,自由的无上快乐,不在于做你喜欢做的事,或环境诱惑你去做的事,而是能在没有阻碍或限制下,以直接的方式做正确恰当的事。


  重复体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由的活动让儿童没有心理压力、且不求回报地专注于某种活动而获得精神的满足。“游戏是一种包括了练习、重复和熟练的严肃的过程。”重复是儿童尝试探索环境的一种方式,儿童需要反复重复游戏以练习游戏技能、增加自信心。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通过虚构的、假想的、幻想的游戏,获得各种真实的过程性体验,满足心理需要。人在自由自主的游戏过程体验中,会产生独特的flow(流动),这种体验类似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描述的巅峰体验,当人在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时,能高度地投入其中并获得极大的满足,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重复的游戏性体验,是愉悦的、欣喜若狂的。儿童在游戏中重复地玩某个玩具材料,调动已有经验与同伴互动,不断面临矛盾冲突和认知挑战,并尝试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每次重复都能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有新的经验叠加。因此,儿童在游戏中重复体验与同伴交往的过程,既学习与人友好相处,又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秉承儿童为本教育理念,观察读懂并给予有效支持


  观察、等待、欣赏并理解儿童行为。游戏化的活动,提供了儿童引路、教师追随的机会。教师通过追随了解儿童在活动中的行为的原因及其意义,真正读懂儿童。以欣赏者而不是监督者的身份,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及潜力,关注能力强的与发展滞后的儿童,关注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只有读懂并尝试理解不同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儿童,才能避免成人主观臆造的空洞、不切实际的说教,更加贴近儿童的心灵。


  关注过程,给予儿童经验的支持。教师通过有趣的活动塑造儿童的精神,在活动中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关注核心经验。儿童在活动中再现生活中零散的经验,有时他们会把各自的经验组合在一个游戏情境之中,这些支离破碎的经验片段时常会发生碰撞,致使儿童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发展水平,引导儿童筛选并扩展经验,支持儿童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在问题情境中促进儿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课程游戏化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生活的条件。游戏化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给儿童吸收,而是使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长”,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关注儿童的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经验的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为儿童从生活中、经验中学习搭建支架。


  (作者:邱学青 高妙,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更多资讯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