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发布!
导读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是因铜转运ATP酶β(ATP7B)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易漏诊、误诊。
为帮助肝病相关临床医师在HLD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于2021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以HLD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依据,共同编写了该《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
1. 任何年龄,尤其青少年和青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或神经精神症状,应考虑筛查WD(1A)。
2. 怀疑WD者应进行K-F环检查,建议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采用裂隙灯检查(1B)。
3. 血清铜蓝蛋白<100 mg/L,应高度怀疑WD(1B);铜蓝蛋白浓度在正常范围或临界值,不能排除WD(1A);血清铜蓝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值上限,可基本排除WD(2A)。
4. 对于有临床症状患者,基础24 h尿铜>100 μg对诊断WD非常有价值(1A);24 h尿铜>40 μg有助于发现无症状和儿童患者,但特异度较低(2A);对于有症状的儿童患者,D-青霉胺激发试验24 h尿铜>1600 μg,对诊断WD有价值(1B)。
5. 存在Coombs阴性溶血性贫血的青少年和青年应进行WD相关检查(2C);急性严重溶血可能是WD所致急性肝衰竭(ALF)的初始表现(2C)。
6. 推荐ATP7B基因突变检测作为WD疑似患者的确诊方法(1B);推荐ATP7B基因突变检测作为家系筛查的一线筛查方法,特别是在WD先证者确定已有ATP7B基因突变的情况下(1B);WD先证者的一级亲属应筛查WD(1A)。
7. 脑部MRI检查可作为神经系统病变WD患者病情评估和治疗疗效监测的手段(1A)。
8. WD的诊断推荐应用Leipzig评分系统。可依照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基因检测、肝组织学检查的先后顺序,分步骤评分,一旦总分≥4分,即可确诊并启动治疗(1A)。
表1 2001年莱比锡第8届Wilson病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Leipzig评分系统)
9. 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ST/ALT)>2.2、血清碱性磷酸酶(ALP,U/L)/总胆红素(TBil,mg/dl)<4可作为WD所致ALF的预测指标,应立即启动WD诊断流程(1B)。
10. WD确诊后即应开始抗铜治疗,并终生维持治疗(1A)。有症状者初始治疗应包括螯合剂(1A);无症状或进入维持治疗的患者可用螯合剂或锌剂治疗(1B)。
11. WD治疗期间定期监测症状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清铜、铜蓝蛋白、24 h尿铜等变化;前3个月每月1~2次,病情好转后每1~3个月1次,维持治疗期每年2~3次。发现异常可调整治疗方案(1B)。
12. WD维持治疗期间,D-青霉胺等螯合剂尿铜追求以200~500 μg/24 h为宜;锌剂治疗的患者,尿铜<75 ug/24 h为宜(1B)。
13. 病情稳定的WD患者妊娠是安全的,大多数可成功妊娠(1A);抗铜治疗有效的WD患者成功妊娠的概率比未经治疗的WD患者高(1A);妊娠期应继续抗铜治疗,孕早期及分娩前3个月可减少D-青霉胺剂量(1A)。
14. 对无症状的WD患者,应早期给予抗铜治疗(1B)。
15. 急性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无应答者或不耐受者应接受肝移植评估(1A);急性肝衰竭的WD患者暂不适合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可先进行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治疗,并联合铜螯合剂,再过渡到肝移植(1B)。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30(01):9-20.
原文请见“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