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贺,长征火箭!

付毅飞 观察者网 2019-03-28

3月10日0点28分,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刷新为“300”


现场视频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李洪表示,长征系列火箭是中国航天的绝对主力运载火箭,承担了我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我国发射总质量的99.2%。多年来,长征火箭有力支撑了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成功实施,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尚志介绍,长征火箭首个百次发射用时37年(1970.4.24-2007.6.1),第二个百次发射用时7年多(2007.6.1-2014.12.7),而第三个百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2014.12.7-2019.3)。“发射时间间隔的缩短,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反映出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尚志说。


第300次发射(高楠摄)


据统计,长征火箭300次发射成功率将近96%。与前50次发射相比,后250次发射成功率明显提升且趋于稳定,其中最近1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7%,居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2018年,长征火箭发射37次全部成功,不仅独居世界航天年度发射次数第一位,也刷新了一年中连续成功发射次数最多的世界纪录。


在3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506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其中225个航天器是在最近100次发射中成功入轨。


长三乙火箭发射中星6c(王旭摄)


从1970年首飞至今,长征火箭家族先后有17型火箭投入使用。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二捆)、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


此外,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3型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乙已进入试样阶段,将承担空间站舱段发射任务;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工程实施方案论证全面开展,预计该火箭将于2030年左右首飞。


李洪表示,随着新一代长征火箭不断发展,新老火箭将实现全面交替,我国运载火箭水平将再次实现跨越。同时,中国航天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


第300次发射的“乘客”是谁?


长三乙火箭托举中星6C蓄势待发(高楠摄)


乘坐长征火箭第300次“航班”的中星6C,是一颗用于广播和通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东方红四号公用平台,有效载荷配置25路C频段转发器,覆盖我国国土、澳洲及南太平洋岛国。


该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身份证号”为“CAST266”,意思是五院研制的第266颗卫星。在轨交付后,它将由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卫通集团运营管理。


中星6C卫星有多重身份。它是针对卫星广播电视迅猛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国内广电市场的需求而建设的C频段通信卫星,是用于提供广播电视服务的专用星,也是保证国内电视转播信息安全的关键业务星。此外它还将作为中星6A卫星的在轨备份。

    

燃!回顾“长征”史上的精彩瞬间


长征一号


  •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三天后卫星返回并回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升空,4月16日,卫星成功定点与东经125°赤道上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的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 1992年8月9日,首枚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截至2018年底,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已完成43次发射,均取得成功。


  • 1999年11月20日,第一枚长征二号F火箭搭载“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起飞后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1月21日3时43分成功返回地面,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胜利回到祖国怀抱。这一成就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 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遥十五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第四个实现运载火箭100次发射的国家。


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嫦娥一号


  •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搭载“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 2010年10月1日,长征三号丙火箭搭载“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起飞约26分钟,星箭成功分离,发射宣告成功。与嫦娥一号发射相比,此次发射直接将嫦娥二号送入奔月轨道,大大减少了卫星进行变轨操作的燃料消耗,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为后续成功实施拓展试验奠定了基础。


  • 2011年9月29日,长征二号F火箭搭载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成功。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无人交会对接,17日顺利返回着陆。


  • 2012年10月25日,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星,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 2013年12月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自主成功避障,安全软着陆。12月15日,“玉兔”号月球车与着陆器分离,开始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落”全面实现。


  • 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遥三十二火箭成功执行中巴资源一号卫星发射任务,实现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0次发射。


  • 2015 年9月20日,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开启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新时代。9月25日,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完成一箭四星发射,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快速发射卫星能力。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2016年首飞成功


  • 2016年6月25日,我国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使我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提升到近14吨,这也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秀之战。


  • 2016年11月3日,我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标志着我国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至此,我国在两年内实现4型新一代火箭首飞,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


  • 2017年11月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上面级,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北斗三号首发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2018年11月19日,这对组合发射了北斗三号第18、19颗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


  • 2018年12月8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嫦娥四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合作。


“长征”路上14次失败


近些年,我国航天任务连战连捷,让一些人觉得,火箭发射仿佛是件很容易的事。

    

其实不然。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曾如此评价火箭发射:“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失败就是差一点成功”。


资料显示,长征火箭发展历程中,遭遇过14次发射失败,有的场面惨烈,有的代价沉重。但中国航天人从未被压倒。他们一次次从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继续前行。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亮相,执行我国返回式遥感卫星“返回式1号”发射任务。由于火箭陀螺控制系统中的高度导线断裂,导致飞行姿态失控。


首飞失败后,科研人员对长征二号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并将新火箭命名为长征二号甲。该火箭自1975年起连续三次发射,均取得成功。


此后,我国以长征二号为基础,魔改出多个经典型号。它堪称火箭界的“59式坦克”。


1992年3月22日,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美国为澳大利亚研制的“澳普图斯通信卫星B1星”时,第三助推器点火触点因多余铝屑产生电弧,接通了关机触点,造成助推器点火后关机。火箭主计算机测得推力不够,于7秒后紧急关闭了所有发动机。这次任务虽然已经点火,但在火箭离开发射台前就被紧急终止,被称为我国航天发射史上“最成功的失败”。5个月后,长二E火箭成功发射了该卫星。


1992年12月21日,长二E火箭发射“澳普图斯通信卫星B2星”时,飞行45秒后爆炸。中方认为是美国研制的卫星爆炸,导致火箭整流罩提前分离;美方认为是火箭制导系统出现故障。经过反复协商,双方互相承认对方没有问题,决定仍由长二E火箭补射卫星。


1995年1月26日,长二E火箭发射美国研制的亚太2号通信卫星时,又在空中发生爆炸,星箭俱毁。双方从争论到协商,最后再次决定由我国补发卫星。


有专家认为,接连出现难以判明的故障导致发射失利,与美方不允许中方参加其卫星射前测试不无关系,他们甚至连卫星厂房都不允许中方人员靠近。两次爆炸都出现在发射美国卫星时,也难免让人产生如此质疑。


真相可能已经无从知晓,但后续型号或许能从某种程度上为长二E“正名”。例如其改进型号、被称为“载人航天专用神箭”的长征二号F火箭,截至目前发射了我国全部11艘神舟飞船以及天宫一号、二号,13次任务全部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火箭第三级发动机二次点火失败,未能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只进行了部分通信试验。1991年12月28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中星4号通信卫星,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后出现发控气路大漏情况,发射失败。1996年8月18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中星7号”通信卫星时,火箭第三级发动机提前关机,发射失败。


长征三号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研制成功使我国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虽然经历过失败,但由其衍生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包括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如今已成为我国成功率最高、技术最成熟、适用性最广的“金牌火箭”。作为长征家族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军,长三甲系列火箭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成为我国首个发射总数过百的箭型。


长征三号乙火箭爆炸


不过,“金牌火箭”也是从挫折中锤炼出来的。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秀,却带来了中国航天史上最惨痛的一次失败。火箭点火起飞后,飞行姿态出现异常,22秒后,火箭撞上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伤57人。


在现场见证这一幕的龙乐豪后来回忆说:“按规定火箭应该是12秒时拐弯,结果起飞后3秒它就慢慢歪了,6秒钟的时候已经歪过了发射塔顶。”龙乐豪心中连问:“为什么?为什么?”他带领团队连夜寻找答案,一夜间白了头。


一个多月后,故障原因查明,问题是出在一个焊点上。龙乐豪说,两个不同的金属焊在了一起,直径只有头发的十几分之一。火箭起飞前几秒钟,这里就有脱开的迹象,随着点火、震动,这个结点很快就断开了。


这样一个细微的缺陷,却导致了如此惨烈的后果。这次教训至今都是航天人入职的必修课,时刻在他们心中敲响警钟。

    

在经历13年“安全无事故”后,我国在2009年至2017年,又有长征三号乙、长征二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等火箭发射失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长征五号遥二任务的失败。


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火箭飞行至346秒时突发故障,连同所搭载的实践十八号卫星落入海中。根据分析仿真计算及地面试验结果,故障原因为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一分机涡轮排气装置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


据航天科技集团消息,长征五号各研制系统均已完成复查分析工作,针对发现的薄弱环节采取了相关改进措施,明确了具体更改方案,正在进行产品更改后的试验验证。


目前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已整装待发,预计在今年下半年迎来“翻身仗”,执行实践二十号通信卫星的发射任务,以验证故障归零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如果遥三任务圆满成功,长征五号将在今明两年执行多个重要发射任务,支撑我国探月三期、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


未来“长征”之路走向何方?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第九届珠海航展集体亮相(付毅飞摄)


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发布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中,以五年为一节点,系统规划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能力建设前景与发展蓝图:到2020年,长征系列主流运载火箭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面向全球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发射服务。


其中,低成本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实现首飞,在役火箭实施智能化改造,商业固体运载火箭与液体运载火箭可为用户提供“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VIP专车”等商业发射服务。


2025年前后,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将成为现实。同时,空射运载火箭将快速发射能力提升到小时级,智能化低温上面级投入使用,运载火箭将有力支撑空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站运营维护、无人月球科考站建设,商业航天建成集地面体验、商业发射、太空旅游、轨道服务为一体的系统体系。


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强充足的运载能力。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两级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火箭型谱更加完善,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以智能化和先进动力为特点的未来一代运载火箭实现首飞,高性能智能化空间运输系统将实现广泛应用,航天运输系统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40年前后,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组合动力两级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核动力空间穿梭机出现重大突破,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的空间资源勘探和开发,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


预计到2045年,我国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组合动力单机入轨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新型动力进入实用性开发,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此外,在先进运输系统的支持下,针对太阳系内的行星、小行星、彗星等目标的人机协同探索可以常态化、规模化开展,探索和利用空间进入高速增长期。到那时,我国航天运输系统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航天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助推我国建成航天强国。


来源|科技日报(ID:kjrbwx) 记者 付毅飞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点好看,真的会变好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