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回来"了

严珊珊 观察者网 2021-05-19

► 文 观察者网 严珊珊

“我们虽然在革命的低潮中死去,但我们的死势必会换来革命更大的浪潮。”当1931年的李求实穿越时空,在舞台上发出呐喊时,字字叩击人心。

5月17日晚,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再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五烈士在上海龙华牺牲的故事,舞台剧《浪潮》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次试演。

1931年2月7日,五位年轻的左翼革命作家——柔石、胡也频、李求实(唯一非“左联成员”)、冯铿、殷夫,被秘密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他们中年纪最大的29岁,最小的才21岁,年轻的他们用笔做武器,为解放民众思想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鲁迅曾于1933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在安福路上以舞台剧的形式再次展现时,年轻观众纷纷红了眼眶。演出前,导演何念和总编剧韩丹妮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

从“我们为何而死?”的叩问到“我们为何而生?”的反思,《浪潮》不是一部传统的革命舞台剧,用五烈士的灵魂在意识世界里相聚的浪漫主义手法,五条并举的故事线与不断变幻的“水舞台”结合,主创团队献上了一次感人而创新的视听体验。

五位烈士

故事的时间定在了1931年2月7日,那一夜,五烈士被秘密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他们的灵魂在意识世界里相聚。

五位年轻人叩问自己到底为何而死:是因为对我们开枪的士兵吗?是因为在东方旅社的那次会议吗?是因为文学吗?是因为仇恨吗?又或是因为爱?

当五人的灵魂重聚后,他们的生前回忆分段铺开,亲人、同僚、前辈的叙述帮他们逐渐看清了自己的选择,找到了选择革命的初心。

五段支线,均充分运用了“水舞台”和升降悬浮板等设计元素,配合演员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台词功底,北京9当代舞团及三位舞蹈演员的水中起舞加持,现场给人带来很大冲击。

五段故事中的温情画面也令人动容:当质朴甚至有点“迂”的柔石,担心鲁迅先生被汽车或电车撞到,不停嘱咐他好好看路的时候;当殷夫与深爱自己但选择不同的亲哥、民国军官徐培根道别时坚定留言,“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当冯铿姐姐告诉她,女性“要为自己而活”的时候;当胡也频的年轻妻子为了信仰,在丈夫死后把孩子送回家乡,独自留在上海坚守革命事业的时候;当李求实高呼“我们必须要学会既能用枪又能用笔,我们才能称为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文武全才的革命家”的时候……在场的观众屡次湿了眼眶。

从“我们为何而死?”的疑惑到“我们为自己而活”“我们为自由而活”的坚定,这场跨越历史时空,由一群青年人演绎另一群青年人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年轻观众。

导演何念告诉观察者网,这部舞台剧之所以叫“浪潮”,就是把“浪潮”当做一个意向,象征一代代人的努力叠加,才能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浪潮”这两个字,曾多次出现在“左联五烈士”的诗文中,也多次被左联旗帜人物鲁迅先生提起,因此在剧本敲定前,就定下了这一主题。

对于当下热议的革命先烈选角话题,何念自信地介绍,饰演“左联五烈士”的五位演员——钱芳(饰 冯铿)、王梓(饰 柔石)、刘炫锐(饰 李求实)、陈山(饰 殷夫)、程子铭(饰 胡也频),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最有实力的青年演员,他们代表了话剧艺术中心年轻团队的最高实力。

钱芳饰冯铿

陈山饰殷夫

程子铭饰胡也频

为了精准刻画人物,主创团队经过了几番筛选,直到真正落地排练,才确定了阵容。

刘炫锐饰李求实

王梓饰柔石

主旋律艺术作品,如何把握年轻观众的需求?何念认为最重要的是故事和情感。

故事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表现,“让当时的青年来感染现在的青年”,情感是用剧中人物的故事来唤起年轻人的共情,让年轻观众感动,让当下的年轻人去体会和理解剧中人物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选择。

在献礼片频出的今年,对于舞台剧能否脱颖而出,何念看得很开,他相信艺术创作者只要扎根创作、真诚地去创作就可以。要说《浪潮》最大的亮点,何念认为是“感人”,这部舞台剧旨在引起观众反思,让大家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而加入“水舞台”的特别设计,也是为了和剧名“浪潮”呼应,把水作为舞台元素,既具有浪漫主义,也与故事走向贴合,希望给观众带来诗一样的氛围。

创作如此体量的舞台剧,要将五个支线故事融为一体,还要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架构出灵魂相聚的新故事,《浪潮》的年轻编剧们做了勇敢的尝试。

《浪潮》剧照

以90后总编剧韩丹妮为首,肖诗瑶(总编剧)、潘雨昕(编剧)、宋文琪(编剧)在内的全女性团队,这次挑起了剧本创作的大梁。

韩丹妮告诉观察者网,《浪潮》这一主题的筹备有两到三年,但她们真正参与创作是去年11月,从去年冬天一直到今年5月,剧本不断被打磨,直到今年春节前都在找剧本方向,不停推翻重来。历经七到八稿,才最终确定了五烈士灵魂相聚的大结构,体现浪漫主义、虚实结合。

据韩丹妮介绍,创作期间,编剧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从史实中挖掘五位烈士的形象,以找到他们内心挣扎的点。

《浪潮》剧照
提到印象最深的情节,韩丹妮特别举例,主创们借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冯铿,将女性话题“大说特说了一番”。
在这场戏中,冯铿的姐姐、冯铿帮助的少女和失足女性,在相互鼓励下,从黑暗中看到了光亮,她们叩问旧社会的性别偏见,她们努力冲破家庭和社会加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她们的故事凄凉又勇敢,令人叹惋。
有意思的是,韩丹妮观察到,冯铿这场戏联排时,女性观众都感触很深,在表演没有声光电配合的情况下,女观众依然感动到落泪。但男性观众看到的更多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的“技巧很好”,却“get不到”情感点,韩丹妮笑称,这就是“男女之间天然的屏障”。
观察者网发现,试演当天,冯铿的这场戏,是大幕拉上后掌声最长的一次,不少观众都在演出时默默拭泪。
其实,弘扬“左联五烈士”革命精神的舞台剧《浪潮》,不仅用情绪感染了观众,也帮不少年轻观众补了一课,传递了信仰的力量。
1928至1929年间,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而在该运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弱点,也引起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视。
1930年3月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被称为“左联五烈士”的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李求实(唯一非“左联成员”)、冯铿、殷夫,生前在从事实际革命斗争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学活动,以各自不同的斗争经历和亲身感受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孩儿塔》 (殷夫),《湖南善后问题》(李求实),《为奴隶的母亲》(柔石),《妇女运动的我见》(冯铿)和《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胡也频)……
他们作为“革命文学”的代表,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支新锐力量,为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1年2月7日,他们被国民党反动派同时杀害于上海龙华。
与柔石、殷夫熟识,和冯铿、胡也频有过一面之缘的鲁迅先生,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因悲愤提笔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称“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九十年后,年轻的文艺创作者没有忘却他们。从多伦路的左联会址纪念馆汲取营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把红色基因融入到了舞台剧《浪潮》的创作中。
17日晚,演出结束后,掌声在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久久没有停息。

《浪潮》演员上台谢幕
5月18日至5月23日,舞台剧《浪潮》将率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进行预演场演出。之后于7月1日至3日,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展演季”参演剧目,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与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联合主办、成为投资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党支部特别鸣谢的舞台剧《浪潮》,将正式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以庆祝党的生日。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庆祝党的生日新闻发布会现场合影
来源|观察者网





《科工力量》团队重磅推出付费专栏

用23讲内容,基于中国视野

全面解析全球供应链变换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