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更新朗读沙宝亮演唱 这封战地情书跨越70年来感动你

2017-03-13 感动哭了的 重庆大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0222towe5&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个是风度翩翩的翻译官,一个是温婉动人的才女,如今,年逾百岁的两位老人,记忆力和语言能力衰退,却能一字不差地说出他们当年的战地情书。


○1945年喜结良缘

○2011年福续美姻


        “德懿,部队又要开拔了,将继续向南挺进……在缅甸热带的丛林里、在异国雨季的行军中、在伤员浸血的绷带间、在尸首遍陈的战场内,似乎天天我都会梦见您的倩影。”



        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上,演员林更新朗读的这封战地情书将这段穿越70多年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该视频目前已播放了逾千万次。早在2013年,歌手沙宝亮就在“中国梦想秀”上将这封情书改编的歌曲《A Song For You》唱响全国。


        这封战地情书的收信人百岁老人王德懿,她,曾是一名重大人。


重庆大学商学院首届学生  师从马寅初


        1936年,出生于重庆南岸区王家沱今有“西部水路门户第一家”称号的王家大院大小姐王德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交当时唯一一个来自西部的女生。

        八一三事变后,王德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活。

       此时,重庆大学发布消息称,将开设“特别班”,接纳这群流亡在枪林弹雨中的学生,建造一个“流亡学生的摇篮”。当年秋季,王德懿回到了故乡,成为重庆大学新开设的商学院的首届学生,师从马寅初院长。


○1937年,女学生们在民主湖旁的小溪沟边


○王德懿老人坐在民主湖旁


       那时重大的男生宿舍在文字斋,女生宿舍在饶家院。清晨,学生们随哨声起床,集合在大操场参加晨练。黄昏,他们漫步在理学院旁沿江的小路上,讨论前方战况,偶闻东北同学的悲歌低吟,平添几分悲楚。晚上,挑灯夜读,点燃 “沙坝学灯”。


        王德懿的回忆录中这样记载她与重大的故事——

        民主湖的光影见证了我渐变衰老尚还矍铄的身影,寅初亭的风骨擎立在我心中超越了半个多世纪,大钟塔的指针引领了我与时俱进、永不停息,就连郊外母校背倚歌乐山上的森林公园,也让我重温了当年风华正茂的气息,感悟到经年累月的沧桑。那校园春天的花、夏天的风、秋天的雨、冬天的雪四季嬗递,年复一年,寄情、象征我人生岁月的轮回。

○1937年重庆大学理学院


○2007年重庆大学理学院


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


        曹越华,也就是这封情书的书写者,出生于川东书香门第,是著名文学家曹禺的学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精通四国语言。

        1943年初,毕业后的曹越华,经校长举荐,到昆明任美国盟军翻译。同年,王德懿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也来到了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

        一次西南联大的学生联谊舞会上,一个是风度翩翩的翻译官,一个是温婉动人的才女,两人在此相遇,一见钟情。

        “我当时不由自主地听他的话,就跟他一起舞起来了,迷住了。”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72岁的王德懿娇羞地笑着,一如年轻时的模样。


        前方战事告急。

        1944年7月28日,曹越华突然接到炮校上级命令,需前往缅甸前线为盟军当翻译官。军令如山,来不及告别就已登上远行的战机。途中巧遇朋友,才在车上向朋友大喊了一声“我先飞到印度去了,请转告德懿”。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亲爱的德懿,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侯,我已参入在捍卫国家和民族第一线战士的队伍——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了。

       7月28日,我突然接到炮校上级命令,立即调往缅甸前线,军令如山,说走就走,马上出发。

        这是我青春时代第一次以最庄严的生命名义,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出征。此时,感到周身涌动的是滚烫的热血,满腔起伏的是沸腾的浩气,但也不免在心底泛起一波文弱书生的涟漪。”


○《大后方》历史纪实文献片讲述两位老人的故事


        而后便是寒冷的雨季,横尸的沙场。这封深切而动人的情书,写在战火纷飞的夜里,它陪着他们见证了1945年8月缅甸战争的结束,见证了二人久别重逢的喜悦,见证了郎才女貌、共结连理,它陪着二人携手度过而后的风霜岁月与人生起伏。


柔情缕缕,铁骨铮铮


        二人的相识相爱,是因品貌之合,也是志趣之同。

        王德懿曾对曹越华说:“我五年烽火流亡,一路殊辛弦歌绝唱,经四所著名高校毕业,追求的就是一定要找能成为爱国先锋才会爱家的热血同学为伴侣。”

        不同于盛世时笙歌欢语温情,战时的爱情,多了一份沉重。

        战地里的曹越华在出征之时感受到的是“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文弱书生的涟漪与前线战士的豪迈在他的胸中激荡,此一去,为国,为家,为所爱之人,也为自己。

        那个时代的青春中,有“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的浪漫柔情,也有“兵临城下,将至濠前”的家国沉重。月色柳荫下,他们谈论着商场里的时髦百货、夜市里诱人的小吃,也谈论着抗战的形势、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

        他们柔情缕缕,也铁骨铮铮。



        如今,年逾百岁的两位老人,记忆力和语言能力衰退,却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战地情书的内容,这种熟练,更像是一种习惯。战火消散,烽烟褪尽,很多故事早已淡忘,唯独这封情书铭记在心。不知在分别的岁月中,他们曾多少次读阅这封情书以慰思念,在厮守的岁月中,又多少次在耳畔说着不变的情话。

        他们作为中国抗战教育界典型大学生前线参战、后方流亡的代表,以“抗战夫妻学霸”的名义,属于那个美丽的,英雄的时代,他们也属于这个美丽的,英雄的故事。


        “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您深情的目光辉映着我曾经苍白的青春,我将回报你最倾心的微笑和任何风浪都无法剥落的温柔。战争结束后,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相偎守着炉火倾听那杜鹃鸟清啼的声音,咕咕—咕咕—咕咕。”


○摄于2016年,牵手百岁


推荐阅读

    植树节, 一起来扒一扒那些适合在宿舍养的植物

    小薇课堂 | 这些对专业的看法原来是误解?

    中央第九巡视组专项巡视重庆大学党委工作动员会召开


文案:杨菲 吴燕楚

指导:深言

特别鸣谢曹越华、王德懿老人之子曹庞沛先生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编辑:杨滨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