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大学助推重庆“两地”“两高”建设及“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实施

重庆大学 2019-01-25





弦歌不辍传薪火 砥砺奋进谱华章

——重庆大学助推重庆“两地”“两高”建设及“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实施



“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自1929年建校以来,这是重庆大学一直秉承的办学宗旨。

“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要求……当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直辖市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重庆迈入发展新时代之际,扎根巴渝大地办教育的重庆大学,也以只争朝夕、昂扬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为重庆市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服务,推动重庆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带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人才强校引领“双一流”建设



数十年风雨兼程,历经数代重大人的拼搏奋斗,2017年9月,重庆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这是继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后,重庆大学迎来的又一次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学生正在重庆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做实验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汇聚和培养一流人才。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介绍,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重庆大学通过开展大调研、大讨论等多种措施,着力构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有效制度框架和良好环境氛围。2018年5月24日,学校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学校与各学院签署了《学科建设关键指标任务书》,其中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数量、结构、质量、国际化等7个关键指标,“学校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激发人才活力,营造人才发展氛围和资源保障机制,为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广阔舞台。”


在队伍建设方面,重庆大学紧密围绕重庆“两点”定位及未来发展形势与需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校)战略,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汇聚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如围绕“智慧能源”“先进制造”“新型城镇化”三个“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群,重庆大学针对海内外院士、“四青”等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开展引智工作;通过“引智计划”“重庆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加快汇聚;全面对接重庆市“筑巢引凤”工程,大力实施“英才汇聚计划”,引进和培育重庆急需的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解决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在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方面,重庆大学建立健全人才团队、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等培育机制,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氛围,挖掘和激发人才团队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如学校实施“科研后备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大科学团队,培育一批高水平的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团队,进行专项支持;实施“重大项目培育计划”,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前培育;实施校级“科学技术奖”计划,激励产出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




在改革科研创新机制方面,重庆大学修订实施了《高水平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等20余个科研相关管理制度,努力构建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企业为应用、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如学校不断完善校院两级科研评价考核制度,健全校院两级科研服务保障体系;加强部处协同,贯彻“让数据多跑路,老师少跑路”的理念,推出“科研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实现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管理效能;以职称评聘改革为引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晋升评价体系,让成果形式多元化,在原有的教学科研成果要求基础上,将社科咨政报告、成果转化、标准制定、获奖、赛事、作品、展演等补充纳入职称评聘条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评价体系,激发了教师创新活力。“预计到2020年,重庆大学可新增院士1-2人、‘万人计划’8-10人、长江学者8-10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5人,优秀青年人才数量达到150人。”王时龙表示。


2

重温初心引九秩薪火 大有可为领创新时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城市发展需要学校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重庆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也必须与重庆的发展紧密结合,助力“两地”“两高”建设,服务重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


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介绍,在近90年的办学历程中,重庆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逐渐积淀并形成了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匹配的两大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一是逐渐形成了采矿、冶金、材料、机械、电气、动力、自动化、通信、计算机等西部唯一与工业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形成了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土木、给水排水、城市环境、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等西部唯一与城乡建设体系配套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西部工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学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布局,陆续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药学院等,先后开设了重庆市急需的车辆工程、景观建筑设计等30多个本科专业,并着力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等学科,进一步提升了两大学科专业体系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解决国际重大前沿问题,重庆大学还创建了该体系。“‘1+5’科技创新体系包含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1个管理机构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国际联合研究院5个科研实体。”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瞄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原始创新供给能力;先进技术研究院瞄准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提升军民融合创新能力;产业技术研究院瞄准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建设需求,积极开展技术转移、成果孵化、校企合作,提升区域经济支撑能力;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瞄准新型城镇化、三峡库区建设需求,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国际联合研究院瞄准“一带一路”、中韩、中新(加坡)项目,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1+5”体系突出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技术和产品、服务转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开放格局,发挥重庆大学科技创新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及引领作用。





重庆大学充分发挥资源汇聚优势,依托机械传动、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等14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平台等,致力于打造“重庆科技创新中心”,以支撑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能汽车产业以及文化创意服务产发展。预计到2020年,重庆大学在智慧城市、智慧能源与装备、医疗健康、生物农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引进10-15个产业化潜力较大的科研团队落户,科技成果转化和横向科技服务本地化率不低于50%,成为引领西部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学术交流的标志性创新基地。


不仅如此,重庆大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挥在超快电子和多维电子显微方面的核心优势,着力打造世界一流材料表征研究平台,做强做大电镜中心,建设世界首台8字形交叉大型光源和超瞬态电子显微集群,推动重庆市先进材料科学、量子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技、航天航空科技等基础前沿科技发展。以“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为载体,聚焦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重庆大学积极培育大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的增长点,并在新材料、智慧能源、绿色建筑等优势特色学科领域,积极谋划建设前沿科学中心;立足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教育创新等需求,深化与海内外超级计算领域龙头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推动建设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重庆智能超算中心,预计到2020年,超级计算机将成为重庆市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并在装备、技术、人才、应用等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正是由于抢抓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重庆大学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原创性高水平学术成果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大学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4项(含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批直接经费1.27亿元,较2017年增长7.99%;资助率为23.1%,高于全国平均资助率(19.2%);获基金重点项目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3

“既顶天、又立地” 为服务社会民生做出积极贡献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建校89年来,重庆大学始终与重庆这座城市相伴相随、互助并进。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的作用,在服务社会民生、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促进学校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对标一流、追求卓越、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意识,抢抓历史机遇,扎根重庆办学,大力推进观念转变、实践创新和制度变革,以‘双一流’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更好服务重庆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和重庆高质量发展。”重庆大学校长张宗益在10月12日举行的重庆大学服务重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工作推进暨90周年校庆年启动大会上,表达了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更好服务重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潘复生教授介绍,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简称重庆研究院),其中重庆大学为重庆研究院第一共建单位,重庆研究院办公室设在重庆大学,与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合署。


据了解,重庆研究院是中国工程院在西部地区的第一个院地合作的高端智库,目前已规划开展13个具体研究项目。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的具体要求,重庆大学举全校之力,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深化院地合作,聚焦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坚持“既顶天、又立地”的思路,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是学校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又一重大贡献。





在推动高端智库建设方面,重庆大学还积极建好“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由重庆大学联合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两江新区、重庆行政学院、清华大学等设立,于2017年7月获得重庆市认定,是重庆大学文科领域首个“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传承类)。该中心面向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重庆发展亟需,聚焦重大决策咨询、重大发展战略研究,为地方政府社会治理难题建言献策,培养实践型人才服务于政府部门,以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助推人文社科全面振兴,有力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



城环学院水污染治理专家团为合川水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


重庆大学还组建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运行改造、城镇面源污染控制、库区特种污染物控制、库区建筑节能与热舒适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三峡库区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为三峡库区的安全稳定运行与长江大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开展智慧建造、海绵城市、乡村治理等方面,重庆大学也积极发挥“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服务作用,建立了重庆多尺度空间互补的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提出多元场景与多维地表耦合的山地城市雨洪管控技术等。为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重庆大学积极推动微电子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4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培养培训了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专业人才。为建设高水平医学人才基地以及更好地为重庆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重庆大学在与重庆市肿瘤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开展“直管”和“非直管”附属医院合作,以及与沙坪坝区政府开展共建“直管”附属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医学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坚持医工交叉融合、高起点、有特色的医学学科发展之路,打造一流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影响力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在校地合作方面,重庆大学鼓励支持专家人才瞄准国家和重庆重大战略布局,转化优秀科研成果并积极与重庆各地方政府对接。学校现有公共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3个培训基地以及法学院培训中心,积极为重庆市各级各类干部提供培训。近两年,重庆大学累计选派了18名专家人才到地方政府挂职锻炼,全面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全校上下要深刻认识服务国家、服务重庆的重大意义,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围绕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聚焦新产业、新业态,定方向、建队伍、搭平台,关注重庆、研究重庆、服务重庆,想重庆之所想、想重庆所未想,将‘扎根巴渝大地、服务重庆发展’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将学校发展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扎实做好服务重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在服务重庆、引领发展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重庆大学服务重庆“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工作推进暨90周年校庆年启动大会上,重庆大学党委书记周旬这样鼓舞和激励全校师生。


铭初心,聚众力,塑文化,建一流。下一步,重庆大学将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合作创新,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合作研发,共建国际合作与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前瞻性、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新时代、新起点,重庆大学将以更加包容开放的胸怀、改革创新的力度、掷地有声的行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更好地助推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让重大之根深扎重庆土壤,让重大之声响彻中国大地,让重大故事闪耀世界舞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推荐阅读

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年启动!

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一号公告

重大生日快乐,89年了还想继续爱你!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李星婷 蒋华林 赵深艳

编辑:姜蕾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