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清华,实力拿唐奖……好奇心和热爱,是他创新路上的最佳动力!
朱世杨,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2016级本科生,累计获国际级奖励2项,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5项,校级奖励若干项,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甲等综合奖学金等,现已保研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参与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实现在无人机巡航过程中的人脸避障功能、基于目标检测的司机驾驶行为规范系统和基于人体姿态估计算法的运动行为规范系统。
四年前,当朱世杨拿到重庆大学的一纸录取通知书时,并未想过此后的大学四年会如此丰富多彩,从最初的焦虑迷茫到爱上创新,并拿下各类奖学金、竞赛获奖、保研清华……这一路,不过是带上一颗好奇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在实践中努力向“优秀”靠近。
01
跟随好奇心 在不断试错中寻找未来的方向
大一入学后,朱世杨经重重选拔进入弘深学院电子信息实验班,尽管对未来有些迷茫,但他受身边想考研的学霸同学影响,也同样积极准备着各门课程与考试。
虽未有明确的目标,朱世杨依然坚持打好基础,在不断学习中探索未知道路。“好的成绩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盘’,无论之后是要找工作或是读研都需要优秀的成绩作为坚实基础。”朱世杨说。
大二时,朱世杨赴台湾交通大学交换学习,此时的他无论在钻研学习还是心态上都产生了明显的进步和变化,对未来的目标也更清晰和坚定。他常与学长学姐交流学习,分享大学生涯规划,“学长学姐对待未来的清晰规划和坚定踏实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也正是在大二这年,他领略到科技创新的魅力,并乐此不疲地尝试了许多之前从未做过的创意。他将程序写入无人机中,让无人机智能地按照规定的轨道巡航并进行人脸辨识避障。这个项目涉及的内容繁杂、工作量大,结题时间短,这就要求朱世杨及其团队“加班加点”,在完成必要的课程时,每周挤出时间来排除项目出现的各个问题,“起初,无人机撞人是常有的现象”,朱世杨笑着说,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无人机终于能在既定的轨道进行巡航以及“避障”了。
他还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和小伙伴共同构筑光纤人艺术装置,为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在台湾交通大学竹湖装置艺术工作坊,朱世杨和同学们使用透明胶布、光纤、led灯等材料制作成“光纤人”。这些光纤人形象各异,有的作“思考”状,有的化身蜘蛛侠……通过距离传感器,光纤人能量不断闪烁,当有人靠近他时,光纤人便会“心跳加速”。
好奇心为他点亮大学生活的“一束光”,他试着抛开压力,跟随一颗好奇之心,去做想做的事情,在不断思考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最终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明确了未来的方向。
02
在竞赛中成长 探索不一样的世界
大三时,朱世杨进入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他认为:“计算机的学科优势在于它永远在解决需求,现在各个领域都需要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各类专业问题。”而计算机专业的思维方式与他参与竞赛时解决各种问题的某些方式也十分契合。
大学期间,朱世杨参加了多项竞赛,也一举拿下众多比赛大奖,如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等。在朱世杨看来,这些竞赛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可以用编程思维解决。
提起数学建模,朱世杨总会燃起浓厚的兴趣,并侃侃而谈。如何建模,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不仅帮助他在多次比赛中斩获佳绩,也成为他科研路上的“制胜”法宝。
涉及多个领域的比赛也拓宽了他的学科知识体系。在竞赛中,“用科技支撑创新”这个观念帮助朱世杨攻克了多个难题。例如,在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时,朱世杨及其团队通过调研现有的天波通讯方式,并结合应用现实,设计了基于转发机制的远洋通讯系统。在设计之初,朱世杨和他的团队就“发射什么样的信号?以什么角度发射信号”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平静的海面与波涛汹涌的海面对信号的反射率肯定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攻克这一难题,”朱世杨说,“于是我们就想到利用海上的船只,让海上的船只变成信号的中转站、发射器,以这样的方式提高信号覆盖的范围。”
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背后,团队的努力协作必不可少。在多次参与各类比赛和项目中,朱世杨也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在数学建模比赛中,团队在三四天时间里需要完成提出想法、编程实现、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朱世杨的团队也常常会因为某个假设的合理性、某个细节的实现或某种模型的呈现方式而产生激烈的争论。然而,争论过后往往会得到更合理的答案,简单调整后团队成员间的友谊反而愈加深刻。
03
在实践中向“优秀”靠近 领略过程中的“绝美风景”
寻找方向,笃志前行。这是朱世杨在大学四年里恪守的八字箴言,也是他在探索之路上坚持自我的明灯。
在朱世杨看来,大一作为大学四年中确定方向的一年,尤为重要:“无论是学生工作还是社会工作,无论是读研深造还是就业创业,都需要进行认真规划。”
大二则是不断“尝试”的一年,在确定了基本方向之后,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试错和实践。
大三则是“奋斗”的一年。确定保研目标后,大三这年,他尝试联系研究生导师,跟着导师进行学习和科研,并参加了许多比赛。他说:“在提高自身成绩的前提下,无论是科研或者竞赛,这些都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在大学四年里,朱世杨将焦虑化作勇气,在试错中重寻好奇心与前行的动力。于他而言,成长的意义便是:“放下压力,大胆试错,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领略过程中的‘绝美风景’。”
文字:陈科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指导:罗璇
编辑:姜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