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人全员深造,拿奖不断,发表高水平论文……这个学院的优异生到底有多强?
2020年的夏天,一群怀揣梦想的青年即将奔赴下一段旅程。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19名优异生也将结束大学本科生涯,迈入新世界的大门。
18人保研,1人留学海外,21人次获省市级及以上竞赛奖,发表5篇SCI论文……大学四年,他们交出完美答卷。
竞赛、科研、访学、深造
“不负四年美好时光”
大二时,材料学院2016级19名同学因成绩优异、创新实践等表现突出而成为“优异生”,相聚于这个集体中。如今走过大学四年,他们交出的是一张完美答卷:18名同学成功保研,1名同学将赴海外名校留学。其中有7人将继续扎根母校探索求知,3人保研上海交通大学,3人保研西安交通大学,2人保研同济大学,保研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1人。
通过四年的努力,他们获得的不只是升学机会,还有一次又一次在竞赛中夺得的奖牌、科研训练中发表的学术论文······这19名优异生正通过不懈努力,在重庆大学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夺目的青春光芒。
根据学院对优异生的培养方案,19名优异生全都参与了科研训练,提高了对相关学科的科研能力,共计参加19项科研课题,其中参与国创课题5人次,参与SRTP项目11人次。科研过程中培养了优异生们的基本科研素质,从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思路、分析数据再到论文撰写,都令他们获益匪浅。部分优异生将课程专业知识与科研训练成果结合,发表了重要学术成果,据统计,共发表7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5篇SCI论文,并有2名同学申请专利2项。
优异生们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共有21人次获得省市级及以上的竞赛成果。他们还通过优异生联合会和学院的交流项目前往英国、挪威、新加坡等国的高校进行访学交流,开阔了国际视野。
回望四年大学生涯,成为优异生,他们开启的是一段美好人生经历……
(材料学院优异生SCI论文和专利集锦)
(材料学院优异生获奖证书集锦)
在旅途中成长
“从不会到会是一个过程”
提到大学四年的关键词,优异生石佳慧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成长”。
在她看来,整个大学生涯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走过的每一步,都变成人生简历上的一行行字,刻入生命的旅程中。
大一入学,石佳慧就考入材料创新实验班,每周末都会参加《学术论文写作》《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现代分析技术》等课程,进行论文撰写、综述撰写、学术海报制作等科研方面的学习训练。而这也为她之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入选优异生后,石佳慧开始跟着导师与师哥师姐们学习。她从基本操作开始学,逐渐从一个在实验室打杂的小学妹到能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且在国创项目中获得优秀结题,SRTP项目获得良好结题。“科研当然是很难的,从不会到会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正是在经历一次次科研训练后,她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决定继续在科研的路上走下去。
在石佳慧看来,自信也是很重要的品质。“在很多活动中,可能优秀是门槛,而自信是亮点,是加分项。”评选唐立新奖学金时,石佳慧正是凭借着自己的自信与勇气,在众多参与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奖。课余时,她最喜欢演讲,多次积极报名参加演讲比赛,而正是从小到大的每一次演讲中,让她逐渐成长,变得越来越自信。
学业、科研、比赛、业余爱好让石佳慧的生活十分充实,而提到时间管理时,她笑着说:“不要慌不要焦虑,把每件事情踏踏实实做好就行,一件一件事情去完成,你会发现时间还是够用的。”在石佳慧眼里,效率是第一位,她会尽量用最少的时间,以最高的质量去完成任务。
(图为石佳慧去英国访学,左一为石佳慧)
对石佳慧来说,“出去看看”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情。在优异生政策的资助下,她与小伙伴们前往海外游学。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也在异国的土地上感受、探究不同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以及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该出去看看,去了解更大的世界”,于石佳慧而言,当足迹丈量的范围更广,她的眼界与思维也随之延展到了更远的地方。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如今石佳慧已保研北京大学,不止过去和现在,未来的她也会不断成长。
规划是行动的开始
“人生不存在一蹴而就”
谈及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优异生孙铃奇选择了“规划”作为关键词。
大一还未入学,孙铃奇就确立了未来想要保研的目标。进校后,他的绩点始终保持在专业前列,并在2017年入选优异生。如今,他已如愿以偿保研华中科技大学。
除去周一到周五的学习时间,每周六孙铃奇都会设定一个专属时段来专心处理课外活动,而周日则会选择早起,到图书馆深度学习一天,温故而知新。他的人生中不存在一蹴而就,对于未来的目标,孙铃奇用一步步的细致规划和与之匹配的坚定执行去实现。
大二时入选优异生,对孙铃奇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优异生配备的导师会为每位优异生量身定制未来规划,优异生平台提供的信息与人脉,也为他的成长助力。而他结识的一群志同道合的优异生小伙伴,则成为他时刻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让他保持谦虚,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学习与生活。
进入大学后,广泛参与并组织活动也是孙铃奇的一项大学规划。“最初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但后来,我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服务他人的快乐。”他担任了易班项目部部长、党支部组织委员,组织承办重庆大学第三届新生十佳网络班级大赛。而在各类晚会、素拓活动中也有他忙碌的身影。
关于未来,孙铃奇也有自己的规划:完成硕士学业后出国深造,而后归国继续从事科研事业。他很坚定地说:“我自己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我也想尽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材料领域做出一些贡献。”
享受过程,不留遗憾
“青春就是用来冲的”
回忆本科四年,优异生徐扬哲最大的收获是领悟到了“享受过程”的魅力。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独挑战赛二等奖……多次在数学竞赛获奖,成为徐扬哲身上最闪亮的印记,“工科数学是一种思维和工具,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并且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尽管并非数学专业学生,但徐扬哲从未放弃过在这个领域的尝试,在他身上,钻研与坚持相遇,兴趣成为了最好的催化剂。
数学之外,徐扬哲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探索着。夯实基础,构建脉络,用自己的理解来思考,去创造,并用心感受着属于材料世界的魅力。立足所学,徐扬哲在科研,国创,竞赛中的尝试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发明专利以及发表一篇SCI论文的成果,为他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大二时,优异生培养方案中的“一人一导师”政策让徐扬哲认识了对自己影响颇深的王勇老师。师生定期面对面交流,分享心得,交流建议,“这带给我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建议和课本相关的学习指导,王老师对于前沿应用技术和研究内容的传授更是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专业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在保研方向选择时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对徐扬哲来说,享受过程不仅体现在学习中,更体现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一向喜欢走走看看的他,在19年的国庆节踏上了一次绕重庆地铁环线一圈的徒步旅行。“车来车往的道路旁,是大爷们打着陀螺打着牌;灯光绚丽的双子塔背后,是海棠溪附近的市井生活;江对面的来福士大楼,却替代不了觉林寺附近的老旧楼……”一路上,有烈日灼眼,也有江风拂面,他用眼睛耳朵甚至整个身体,把自己对重庆的记忆妥帖地纳入心里,也在这段路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他说,享受过程,不留遗憾,“青春就是用来冲的”,徐扬哲向着未来飞奔着。
材料学院的19名优异生一同走过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旅程,如今,大学本科生涯即将画上句号,但在其中收获的一切都已凝聚成知识与学问,化作前进的底气与勇气,伴随着他们登上更大的舞台。
“我们感恩于学院对优异生的精心培育和帮助,特别是见证我们点滴寸进的导师们,他们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给予了充分的指导,这些教诲如同材料学的热处理和后处理表面工艺,让我们获得了更卓越的性能。回顾过往,记忆犹新,很多美好的时刻常常萦绕于我们心田,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离别之际,他们写下收获的话语……
走出国门,拥抱世界(材料学院优异生参加国外交流照片)
闻缙湖禽鸣,摇重大园铃(材料学院优异生校内活动留影集锦)
校外展风采,风华正青春(材料学院优异生校外活动留影集锦)
关于优异生培养,材料学院这样做……
根据学院“培养适应和驾驭未来的材料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重视优异生培养,为优秀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为优异生配备高水平导师,选择教授或有海外经历的年轻学者作为导师。强化导师指导和学习过程监控,在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课、科技创新活动和升学深造等方面给予指导。在优异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专业特色因材施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国创和SRTP等项目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综合性的科技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提前进入导师团队,进入实验室、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开展科研训练,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文字:程筱锦 李潇雨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指导:罗璇
编辑:郭旭
推荐阅读
曲终人不散!毕业的歌,送给即将远行的你~
在吗?一起来镜遇美好重大~
“在大山大水的大格局”中做研究:重大教授夫妇的乡村振兴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