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大学这位教育部能源领域专家,产学研结合推动智能电网发展30余年!

重庆大学 2021-12-05




“将致力科研作为追求和理想,将严谨治学作为责任与担当,将关爱师生作为本分和情怀。”





电网,是国家能源输送的高效载体。近年来,我国基于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技术创新,正在建设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配置能力最强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清洁发展。





面对更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供”需要,我国现亟需加快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全国能源优化配置平台,形成西部为送端、东部为受端的两大同步电网,全面提高配置能力和安全水平,满足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输送和消纳需要。然而,能源电力装备智能化则是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部分,这正是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陈伟根正在研究的一个方向。

陈伟根,是教育部能源领域专家,针对大型能源电力装备智能化持续开展了大量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电力装备绝缘监测传感技术、在线监测新方法、电气设备状态检测、评估与维修决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国际大电网CIGRE和国家电网电气设备状态检测相关导则所引用。

就在去年11月,陈伟根牵头申报的项目获批立项,这也是我校在承担科技重点项目方面的又一重大突破。数十年来,陈伟根主持科技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课题、973项目课题、南方电网重大专项等项目30多项;牵头获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50多篇。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急需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工程人才,我校工程院院士孙才新(已故)和同事共同创办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建立了重庆大学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实验室。此后30余年间,孙才新院士带领团队致力于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电气设备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牵头获得了我国电气设备状态检测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了相关技术及产业的进步;培养了博士学位32人、硕士学位60余人、博士后出站10人,如今都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和电网企业的核心骨干或高级管理人员,陈伟根就是其中一员。

陈伟根继承并发扬师志,从事相关研究与教学工作近30年,有力推动了重庆大学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实验室的发展。他以身作则,将产学研相结合,持续开展电气设备状态检测、评估、维修决策及智能化等方向基础理论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其中大型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关键技术成果已成功产业化,在全国300多座变电站110-750kV电力变压器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针对国家重(特)大工程建设,带领团队积极参与项目关键技术方案论证、设计实验指导、牵头运行维护技术攻关,为国家重(特)大工程顺利实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针对世界首条千万千瓦级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江苏省电网公司±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锡泰工程建设和运维,为换流变绝缘-特别对于低端接入百万伏电网的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装置设计审核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针对川藏联网工程藏川地区高海拔电网独有的特点,牵头对电网复杂运行工况下的状态监测及运维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技术攻关;作为技术首席设计并完成了南方电网公司首个“3C”绿色智能化变电站示范项目-珠海琴韵变电站智能化工程等。

如今,陈伟根还是我校“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输配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国家创新群体的学术带头人。团队现有硕博导师11名、硕博研究生100余名,负责的课题组围绕“电力装备智能化及安全防护”这个大方向拥有实验平台40余个。多年来平台方向有序互动,项目有序推进,与陈伟根对整体方向的把控和对具体问题的及时调整密切相关。他说:“这叫‘一支笔’把控,是孙院士提出并沿用至今的管理模式。”这种“把控”不是一种死板、固定的方式,而是通过定期的组会、每年课题组大会、内部评奖激励体系以及师生、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等结合而形成的有序互动管理方式。







除了科研工作,陈伟根时刻铭记自己的教师身份,30余年来精心钻研课程教学,致力于将基础知识和科学前沿相结合,以科研指导教学,让学生始终紧跟学科发展。2020年,陈伟根负责的《真空断路器预防性试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被认定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这是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中,位列全国首批327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日常生活中,陈伟根格外关爱学生的成长。“导师的本质还是老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能把自己当成‘老板’,把学生当成劳动力”。在陈伟根看来,老师给学生布置研究项目时,不仅要清楚项目本身的难度,而且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老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参与实验,在实际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不能让科研成为学生学业的障碍。“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按时毕业,更要让学生优秀毕业!”他时常叮嘱学生要自觉自律,不负韶华,学习之余还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多发展兴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我们是学业导师,也是人生导师,我们要关心学生们在校时的成长就业,更要关心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经常与他们交流就业后的经验,这也算我的‘售后服务’吧!” 陈伟根笑称。学生们也都深深铭记这份教诲与关怀,每年教师节,陈伟根都会收到了超过500条来自毕业学生发来的祝福信息,这让他也深深感受到来自于教师职业的幸福。




“将致力科研作为追求和理想,将严谨治学作为责任与担当,将关爱师生作为本分和情怀。”这样的信念不仅伴随着陈伟根的科研之路,也伴随着他的教学生涯,他希望团队师生能以心系国家为德、学海无涯为勤、全面发展为能、创新学习为效,共同在奋斗中收获和进步。


内容:段俨珂指导:李婷婷编辑:刘洪春


推荐阅读

1.我校“可持续建筑环境教师团队”荣获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我校4种期刊获评2020年度中国高校“百佳”“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3.一周要闻|重庆大学1月第二周新闻回顾

4.“科学重器”来了!

5.周绪红:智能建筑是未来方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