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正当时 | 校地合作开展“新工科”教育 明月科创班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近几年,新工科是一个热词。
工科教育,
不再只要求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的学业精深,
而要掌握交叉学科的融合知识。
探路“新工科”,
各地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步履不停。
去年以来,两江新区牵手重庆大学,
共建“明月科创实验班”。
校地合作的培养模式有何亮点?
我们从“明月班”的一节线性代数课说起。
一个课堂,两位老师;
一间教室,四张圆桌;
学生“排排坐”,变成“团团坐”;
这是明月科创班给人的第一印象。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徐建文:
“如果方阵的幂函数你可以算,那么方阵的所有函数都可以算,关于方阵的相似对角化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由李老师来跟大家讲解一下……“
重庆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李敏:
“我们接下来就讲主成分分析(PCA)降维的实验,这是我们人脸识别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线性代数、人脸识别,
一个抽象,一个具象,
在课堂上发生了奇妙的碰撞。
跨界交叉,
这是明月科创班给人的第二印象。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徐建文介绍,传统的线性代数课程,主要是以笔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明月班”的课程,理论的考试是分四次来测验,没有统一的期末考试,另外就是操作部分要最后完成一个人脸识别的案例,两部分结合起来考核。
下课铃响,离开教室,
几名同学相约来到学校的创新实践基地,
备战RoboMasters2022年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学以致用”,
这是明月科创班给人的第三印象。
“像我们在上节课的时候,用线性代数做了人脸识别。我们今年将为机器人加上视觉识别的部分,辅助人的操作。”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二年级学生、重庆大学MechaX机器人战队队长付佳键告诉记者。
创新要有源头活水,人才培养便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为打破现行教育的学科分类界限,重庆大学选拔出30名优秀教师组建专班,设置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跨学科课程,每期招收30名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全方位培养。
学生的创新项目从何而来?又有何出路?校地合作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重庆大学负责培养人才,两江新区则依托辖区内科创基地的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
重庆大学交叉创新中心主任兼本科生院副院长罗远新透露,他们的学生都参加了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的科创训练营。这些项目如果能够达到初创项目孵化的能力,就会送到明月湖去孵化。重庆会转型为一个先进制造的基地,在重庆,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大范围内,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样才能把新经济模式发展得起来。
图文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编辑:陈睿迪 刘冉阳
审核:蒋研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