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钢教授:创新驱动,“产学研”和“学研产”一个也不能少

重庆大学 2022-06-11




2022年重庆两会于1月16日至21日召开,重庆市人大代表、来自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郭钢教授在提到关于重庆市2022年安排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时表示,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处在非常好的窗口期,传统产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等IT产业,互联网等IT产业也在积极寻找工业应用场景,此外,重庆还要加快培养企业家人才。





关于转型:传统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产业



郭钢教授认为,重庆是制造业重镇,当前迎来最大的机遇,就是5G。

 

他说:“5G最大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是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手机几千元一部,汽车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在智能移动空间里,可以搭载的互联网应用远超手机,这也是为何互联网巨头要深度融合汽车行业。”


郭钢教授建议,重庆的传统产业要去积极拥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IT产业。


首先要解放思想。有的企业缺乏人才、不懂软件,可以从高校、研究院所引进,也可以选择合作。华为消费端CEO余承东说上个世纪最牛的是专利和标准,那么21世纪最牛的则是生态,谁构建了创新生态体系,就有话语权。“华为打造鸿蒙操作系统,就是要建生态。”他说到:“企业要瞄准新生态,找到自己在新生态中的定位和价值,实现跨界融合转型。”


郭钢教授举例称:“华为和重庆车企金康合作,前不久发布了一款新车问界M5,反响就很好。这就是跨界融合的典范,也是重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很好案例。“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实际上也在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他们几乎是拿着放大镜在寻找各种工业应用场景。如果传统企业主动去拥抱的话,很容易一拍即合,实现双赢!”

 

对企业来说,跨界融合一定要转变思维,用互联网思维来发展。比如造车新势力自己没有工厂,照样可以造车出来,小鹏、理想、蔚来、小米都是如此。“一定要充分利用为我所用的资源。”郭钢教授指出,重庆制造业的根基是很好的,一旦跨界融合,就很容易焕发青春,把存量资产盘活,提升产业能级。




关于创新:“产学研”和“学研产”缺一不可 



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驱动。

 

郭钢教授说:“过去我们都说‘产学研’。‘产学研’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来共同攻关,但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般在三年以内研发技术或者产品最终要落地应用到产业中,这种一般来说适用于跟随性国际先进技术。”他调研发现,硅谷很多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其原创技术都是来自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研究型大学,往往超前5-10年甚至15年,都是从无到有的原创技术。但这些原创技术不能拿来做批量生产,因为它是特定场景下不计成本做出来的,工艺问题、成本控制、批量化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办?就需要把这些原创技术拿到硅谷,通过社会资本来进行孵化。当然,这些原创技术不可能每个都能孵化出来,但只要10个里有1个能孵化成功,也非常可观。经过多轮孵化,就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全球推广,实现产业化。郭钢教授称之为“学研产”。

 

当然,对于较短时间内需要落地的跟随型国际先进技术,需要“产学研”模式,但原创技术,则更多地需要“学研产”,从源头基础做起。郭钢教授提出:“我们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做“产学研”,也要做“学研产”。”

 

他还指出:“打通“学研产”,还需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比如配套政策。很多大学都有堆积如山的新技术、专利、创新创意,如果5年不用,就过了时效性,一定要把那些有市场前景的专利及时孵化,真正变成生产力。”

 

此外,资源整合也很重要,包括政府资源,如营商环境、扶持政策、项目资金等。但政府仅是引导,社会资源的力量也不可或缺,比如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技术、设备,以及第三方服务平台、孵化平台等,需要很好地去整合这些社会资源。




关于人才:重庆要大力培养企业家人才



郭钢教授认为,实现上面提到的目标,人力资源是重中之重。

 

“任何事情都要以人为先,有了人,才能干事。”郭钢教授提到:“重庆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创新人才很多,但企业家远远不够。

 

他发现,目前,重庆的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选择就业,只有极少数选择创业。“我自己带过的硕士、博士生两三百人,最后真正去创业的大概就十几个。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其实很难,郭钢记得,有些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学生找他做辅导老师,却完全不懂什么叫公司法人治理、技术如何评估作价入股、怎么去注册一个公司。这是因为很多学校的老师自己没创过业,没当过总经理,也不会去给学生讲这些。因此,郭钢教授建议,重庆的高校在这方面需要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创业培养和引导。

 

在他看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培养企业家的机制,就十分值得借鉴。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挑选100名中等成绩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选派到美国硅谷,每个学生资助10万新加坡元,进入初创公司成长锻炼一年。这些学生白天在初创公司打工,亲身体验初创公司怎么经营、融资、成长,晚上上课。回到新加坡后,这些学生中有70%成了企业家,创建了自己的科技公司,发展得非常好。

 

“而我们缺少这样的环节和措施,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郭钢教授强调,一定要多培养有知识、有远见、有情怀的年轻企业家,才能带领我们的企业真正去和国际企业竞争。



图文来源:华龙网 上游新闻

编辑:陈睿迪 杨希杰 程筱锦

审核:蒋研川


推 荐 阅 读

段成刚校友当选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杨丹校友当选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重大版Draw&Guess,你能拿几分?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周要闻|重庆大学1月第二周新闻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