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业第一、痴迷读书摄影,重大男生用影像记录美好生活

重庆大学 2023-03-22


       王聪,美视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曾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优秀奖;SHISW国际短片周(单项奖)最佳影像艺术短片荣誉提名;重庆大学第十届“树声前锋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重庆市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先进个人;重庆大学“研究生共青团员”;重庆大学“优秀研究生”;重庆大学“优秀毕业生”;202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2年元旦,王聪在朋友圈发下“来吧!”并附图一张,图上写着:“一个赞 一本书”。实际上,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发起读书挑战了。在几年前从朋友处得知这种活动形式后,王聪就与友人形成一种默契,以此种方式带动自己阅读。于他而言,阅读是一种行动,而非行为,只有将阅读真正落到实处,这个活动才有意义。于是,在这几年,他大量的阅读、摘抄、重读、反思,从不是浅尝辄止,让阅读真正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对阅读的执着与热爱,只是王聪身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签。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与洞察力,擅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他有着精到的文笔,时常以文采飞扬的书评、随感记录自己的思考;他热爱影像艺术,擅长摄影、摄像,有过多次实践经历……同样,专业第一、国奖获得者以及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也是他优秀的见证。

研究生三年,王聪在无数的选择中坚定前行,用行动回应每一份热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聪的世界。


读书?读生活!


王聪对阅读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幼时的积累。自初中起,他就热衷于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是经学历史,还是青春小说,他都“来者不拒”,一并接纳。阅读是他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书中,他得见千古帝王之风骚,知晓中西文化之差异。初尝阅读之乐,或许是从书中发现了另一个美好新世界。而深入书籍海洋,则发现更多思想和心灵的震撼。为了记录这些感动,王聪以“摘抄”为武器,从书本中汲取力量。



“摘抄”是王聪一直以来所保持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他常常将那些触动到他的语句摘抄下来,在旁附上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并时常翻阅,不断思考。“或许此刻的感受对你来说不值一提,但不同阶段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就像我在年少时读韩寒,和近些年读韩寒,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我之所以要记录,是为了能够和自己不断地交流。”不断地对自己原初的思考进行“温故”,常常能获得一些意外的惊喜。王聪说:“对摘抄和感悟的重读重思就像与当初的自己和作者进行对话,我总是能从中收获很多。”



戏剧与影视的学习离不开大量深奥晦涩的理论知识,但王聪却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这不得不归功于他庞大的阅读量。正是因为不断地阅读,所以当他在面对令人头疼的理论书籍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首先,在阅读某本著作前,他会先从作者传记着手。他指出,了解理论家处在何种环境、时代,属于哪个派别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着其理论的提出背景和核心要素。其次,读书要“舍小逐大”。所谓“舍小逐大”,就是要抛开对文章中的艰涩文字及辞藻的逐字理解,而要关注文章的核心观点,并在宏观研究视野中将其串联。王聪还提到,从差异中入手,比较不同理论家的异同,或许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不仅是认真地阅读书籍,王聪也用心地阅读生活。他感叹“与文字为友”的文字工作者们对生活细腻的洞察和感知,于是他也开始学着以文字来表达情感,记录生活。或许是与文学的长久相处,王聪也是一个非常关注生活琐碎的人。无论是电线杆上叽喳叫嚣着的小鸟,还是清晨走过雾气蒙蒙、生灵和谐的乡间小路,都能引起他的感受与深思,他也从不吝啬以文字来记录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在王聪的朋友圈中,时常可见他关于文学与生活的随想和思考。“前几年我习惯于写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点滴。近年来我虽然不会再去刻意地写日记,但有时遇到生活中那些触动我的小事,我仍然会以诗、散文、杂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算是对我心路历程的一种回顾。”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我始终相信影像是有温度的,能给人带来生活的诗意。”王聪与“影视”的相遇充满着离奇与意外:高中读理科,一心想投身计算机行业的他,在大学的却稀里糊涂地选择了“网络与新媒体”;而又在本科师长的影响下,他在研究生走向艺术,成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一名“艺术生”。阴差阳错的选择并未成为他的羁绊,而是为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王聪摄影作品)

本科丰富的拍摄实践让他开始逐渐喜欢上影视创作,而这种热爱一直持续到他真正进入这一专业。出于对创作的热爱,虽然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安排中并未涉及影像创作的实践,但王聪总是竭尽所能抓住机会,参与到朋友们的创作中。加入剧组,是兴趣使然,更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认真做一件事的期待。

在研究生阶段的众多创作团队中,王聪担任最多的职务是“制片人”,有时还临时客串摄影和录音的角色。“制片人”虽然看似远离创作中心,是剧组的“编外人员”,但实则是一个需要深度参与的工作。对王聪来说,他不但要包揽全部的拍摄安排,而且要全程参与到创作过程中。肩负着“制片”的责任,他随剧组一起围读剧本、一起准备道具、一起勘景、一起拍摄。同样,他们也一起排除万难,一起饱览河山,一起感受自己之外的人生,一起见证意外之喜的降临。对王聪来说,阅读是心灵之旅,而影像创作则更像是真正意义上“在路上”的旅程。研究生期间,王聪曾和朋友一起前往武隆,深度参与了一位rapper的人生,和他一起共同体会人生百味、喜怒哀乐;而在千佛山勘景的路上,他举目远眺,饱览众山,感受自然之广阔,而深叹自我之渺小。随着实践的增多,在影像创作的路上,王聪收获了远大于影片拍摄本身的丰富经历。



跟组拍摄有很多难忘的回忆,但令王聪印象最深的便是和朋友一起见证的“电影之神”的现身。“有一场戏需要男女主角在铁轨旁燃烧幕布,导演希望在火车到来的瞬间开始燃烧。为了拥有更好的拍摄效果,我们提前一天去勘景。然而火车非常少,时间也难以确定,第二天拍摄时我们等了很久也没等到火车来临。正当我们准备放弃,火车却在幕布燃烧的那一刻从远方疾驰而来。大家都说,是‘电影之神现身了’。”



从剧本围读到勘景,再到拍摄,摄影是一个庞大而又辛苦的工程,但对王聪来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在一次拍了一个通宵后看见初升太阳的感受。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忙碌过后乐得自在的惬意、温暖,又或是面对自然美景的心旷神怡,总之,让人感觉很舒服。”



转变思维,用心做事


自本科开始,王聪就致力于全面发展,他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不论是摄影协会的理事长,还是纪录片研习社的社长,他都用心沉潜,锤炼着自己的每一份热爱。读研之后,他更是同学们眼中全面发展的典范,在专业学习、论文写作以及学生工作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曾任职于重庆大学研究生会融媒体运营部,也曾在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文化科任学生助管,还当过美视与电影学院的本科生助教。从小兵到大将,王聪经历了从“新人”到“带新人”的过程,也悟出了学生工作的应有之义:用爱发电,用心做事。



在王聪看来,学生工作是一个自愿参与的活动,需要相应的兴趣和热情,最忌“功利性过强”。“学生工作本来就是‘用爱发电’。”王聪指出,怀抱着热情去学习新东西、锻炼提高能力、认识新朋友才是参与学生工作的主要目的,如果仅仅抱着功利性的目标加入进来,很有可能身心俱疲,也无法做到最好。但是,仅有热情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关于多重身份的适应和工作、科研与学习之间的平衡,王聪也有自己的方法。“在纷繁复杂的事情中,要学会做取舍。”在王聪看来,学习是一个自觉的过程,需要依靠自发的求知欲带动自己向前。“专业课上老师布置的书籍,是没有人去检查你是否去真正阅读并理解的。但如果你真正想学好知识,做好作业,就必须去看。”因此,他认为应该转变对阅读的认知,不应该将看书作为任务,而是当做一种消遣,去填补闲暇时间的空白。“如果你把学习、阅读当做一件非常功利性的事情在做,你只会收获痛苦的忙碌感,而非获取知识的幸福感了。”而学生工作和科研对于王聪来说,则是兴趣、热情使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做某件事的,如果热情已经消退,就可以慢慢淡出了。’有舍有得,适当放弃,才是我们对待科研竞赛和学生工作的正确态度。”同时,王聪也指出,一门心思的朝向目标固然很好,但多去尝试并不是一件坏事。除了一直以来对学术的潜心钻研,他也参加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实践和工作。“条条大路通罗马,前期多做准备,才不会在找工作时兵荒马乱、慌了手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文学中汲取力量,在生活琐碎中发现美好,热爱给王聪带来对生活独特的感受方式。在戴锦华老师的《电影批评》的结语,这样一句话给王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艾柯的小说中,站在格林威治的零点上,顾盼两望,便是昨日与今朝。”时间被人为分割,但生活却从不间断。无数次站在新的起点上,王聪并未徘徊不前,而是秉承着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

 

文案:齐雨霏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红霆 辜浩珉

责编:陈睿迪

指导:张婧

审核:蒋研川


推荐阅读

……

精彩!重大人如何优雅地过完寒假?

开学第一天,熟悉的重大回来了!

重庆大学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这份名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