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点赞!志愿时长超800小时,他是重大牛天一!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2023-07-08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了《2021—2022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和《2021—2022学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他们是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其中,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牛天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陈志超入选。

小薇将陆续推出他们的励志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牛天一同学。





牛天一

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曾3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获重庆市“普通高校三好学生”称号

获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

首届重庆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

参与中国西部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

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志愿者组织协调工作

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800小时

现已保研至同济大学桥梁系





尽精微,致广大:把志愿服务当兴趣爱好



牛天一是重庆“青年100”志愿服务队队员,入学四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00余小时。他把志愿作为兴趣,也对志愿有着思考和选择。“我没有刻意追求志愿时长,参加它关键是要想明白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主办方需要志愿者做什么,参加了你能获得什么。”

牛天一志愿活动的足迹不局限在校园内,还到基层社区。他曾担任沙坪坝基层服务青年优才、建工东村市民学校学生负责人等职务。2021年年初,重庆市推行垃圾强制分类,牛天一作为志愿者向居民宣传,得到的回应多种多样。有的不温不火,有的表达支持,有的比较抗拒。应对不同情况,牛天一有经验之谈,“跟居民沟通,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不是人人都很有礼貌,很亲和。但不论怎样,先做好自己,礼貌对待他人。”

他做得最多的志愿活动是寒暑假回乡当博物馆讲解员,他戏称,“在博物馆里闭着眼也不会走丢了”。在重庆他多次做赛会志愿者,“能现场观展,跟获奖人物有所交流,是难得的机会”。他也曾参与“小小志愿者”活动,在建川博物馆带小学生做讲解员。





2021年大二暑假,牛天一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团队前往石柱沿溪镇支教,并完成调研。他所在的支教团队获“中国大学生知行计促进划(汤臣倍健营养支教)”全国优秀团队奖、创新课程奖。

前期对接中,团队的课程策划方案受到支教小学的认可,牛天一负责房屋和人体免疫两门课。据他回忆,当时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孩子们和支教队伍很亲近。

支教期间,牛天一的另一项任务是调研当地营养健康方面的情况,城市里长大的他把调研当作了解山区、增长阅历的机会。他做了详细的工作,策划、实施、收集数据、分析、报告;调研中的发现打破了他的固有印象,之前他认为山区可能不太注重营养,但当他把餐表发给一个营养师后,得到的反馈是饮食高肉高蛋白。牛天一说,“做下来还是对他们有比较系统的、新的认识。”

在支教生活中,团队与当地融入得很顺利。牛天一常与当地居民聊天,了解到不少本地的“机密”。 他支教的村子位于“三峡库心·长江盆景”,这里的江面形成“心”字形,那一地,那些人令他难忘。他喜爱摄影,支教结束后,牛天一把拍摄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寄给各地的朋友。“通过这一个活动,认识这一些人,是挺好的一段回忆”,他说。





除了做志愿者,他还多次组织志愿活动。在担任土木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期间,牛天一组织开展校级活动约10个,直接受益人数超千人,如书信交流、服务敬老院、军训送物资等。“所有学生工作中最繁忙、最复杂是辅导员助理。”牛天一对处理各式各样的表格仍记忆犹新,尽管如此,他还是更庆幸于自己的收获。他不仅熟练掌握了Excel、word等,还跟辅导员保持着很好的友谊。



在野外和实践中“上课”



比起课堂和理论学习,野外和实践更能概括牛天一的本科四年生活。

牛天一清晰定位所学专业,即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他在工程建设现场留下足迹,见证并实践着将设想变成现实的辛劳付出。2022年年底,重庆实现了每个县通高速公路,他曾去到重庆最远区县的建设现场,他感慨到,“这里海拔都在两千以上,雄伟壮丽。我问过建高速公路的工人——这里原来没有路,小路、公路是拖着骡子、拉着砖头水泥上去建的。悬崖绝壁上,都是当地村民凿出来的路。”在野外和实践中的学习常带给难以言喻的触动。

他长期在野外和建设现场的经历是一个关键的“加分项”。保研面试时,导师会就重庆某座桥梁的新技术、重大桥梁事故等话题提问,“这很考验你的阅历”,他说,“你走得多,看的新闻多,能够答出这些问题。”牛天一现已保研至同济大学桥梁系。





丰富的野外实践也让他萌生了走遍重庆的想法。

“我平时喜欢旅游,重庆38个区县,还差7个。我的目标就是毕业前都去一遍。”对于即将毕业的牛天一来说,除毕业论文外,走遍重庆,是他大学最后几个月最重要并持续在做的事情。

他平时喜欢看地图,喜欢看b站上重庆区县的历史文化宣传片,对每个县区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为了和居民更好地交流,来自河南的他解锁了一门新语言——重庆方言。“一是能听懂,二是把方言说出去有亲和感。开始我也不愿意开这个口,一开口自己就想笑,但只要你肯开这个口就学的很快了。”区县旅游不同于市区,便利的交通、供应充足的食物、舒适的环境都不再是“理所当然”。他谈及最“惨”的一次经历,“当时一个镇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面馆;车一天就一趟,我当晚睡在银行ATM机旁边”。

牛天一记录着自己的旅行足迹:列表格、摄影、地图……这样的记录不仅是规划和留念,还带给他关于时间的独特思考,“我在大二的时候,遇到好玩的东西,会觉得以后还有机会,但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到现在,就觉得毕业前要抓紧再做些事。”






采写:孟妙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孙文琪

责编:陈睿迪

指导:张婧

审核:蒋研川



推荐阅读

……

高考倒计时,我们重大见!


【新华社】重庆大学:让主题教育彰显“红岩味”


重庆大学召开主题教育读书班总结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