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在思政工作中凝聚新时代青年力量
编者按: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学校党委宣传部和人事处联合开展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系列宣传,挖掘学校优秀教师代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故事,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学校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被采访教师的学术科研等大数据由学校图书馆提供。
人物名片✦
陈娜,重庆大学2023年“优秀青年教师”,现任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教研室主任。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6项,并多次参与“马工程”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曾获国家安全教育教学风采展示“二等奖”、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30余次。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质朴而浪漫的告白,承载着陈娜老师对重庆大学的感情。“从高中开始我就对重大非常向往”,她坦诚地说。经过十余载的求学和探索,陈娜如愿来到了这个梦想的地方。回望走过的路,她笑着说道,“我这一路,主打的就是一个‘运气’,读书时遇到好老师,工作后遇到好师傅。”
科研篇|心怀热爱,长耕不辍
“对我而言,科研是一场苦旅,苦中有乐。”陈娜这样定义科研。人文社科类研究需要在阅读大量经典的基础上深入社会调查,要经受体力和耐力的双重考验。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面对这份考验,她的眼中泛起了光亮,笃定自信:“把一个有争议、存困扰的问题研究清楚、阐释明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陈娜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聚焦点是“新时代思想共识凝聚”。谈到自己的研究,她滔滔不绝。“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且必要,它是塑造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治党治国的一种重要活动。”她分析,中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期,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和谐与冲突错落交织,深度影响着青年群体。“如何将青年的思想凝聚起来,将青年的力量整合起来,这是我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落脚点。”
教学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课堂上,陈娜回归教师这一角色,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改革开放史》等。要想把思政课上得生动有趣,陈娜把“走心”归结为最大的技巧。“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因为真诚本身是通向一切的道路”,她笑着说。50余万字的讲稿、针对性的学情分析、多样化的课堂设计、耐心细致的问题解答、量身定制的翻转课堂……既表明了她对学生的“真诚”,也体现了她对课堂的“敬畏”。美视电影学院一位选修了陈娜主讲的《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同学回忆道:“我的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我们小组课上展示的主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变迁’,把思政课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分享的时候都充满了动力。”不知不觉中,在校园里和她打招呼的面孔越来越多了。不少学生在课程中期给她送上亲手写的信,对她的授课内容和风格称赞有加。“我对自己的国家更了解了,对自己的奋斗使命更清晰了。”这是学生们最大的收获,也是最令陈娜动容的评价。
育人篇|以诚育人,静水流深
“您觉得具备哪些素质才能达到‘优秀教师’的标准呢?”面对这一采访问题,陈娜迟疑许久,而后说道:“‘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授人以鱼’‘授人以渔’,这是我博导身上的特质,我希望能成为他那样的老师。”作为一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育人”是陈娜不断探索的命题。培养研究生过程中,陈娜总结了“2431策略”。“2”是“你来重庆大学做什么,你毕业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灵魂拷问;“4”是“目标、勤奋、意志、方法”的学习策略;“3”是“专业、实践、语言”的发展板块;“1”是“你的今天应该比昨天好”的评价标准。
在陈娜指导的研究生眼中,她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学者。“陈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是可以感受到的。”在学业上,她会优先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在生活中,她扮演着“知心大姐姐”的角色,关心学生的家庭情感、出差带回一份小特产、一起分享旅途收获……这种对学术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切,如静水流深,潜移默化地鼓舞、激励着学生。
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重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教育家精神 ”为激励和要求, 躬耕教坛、精进教业,担负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为着这一目标,她将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久久为功。
文字:姜鲁宁 孙予轩
图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摄影:眭亦孜
编辑:齐雨霏
责编:张婧
审核:徐方正
推荐阅读
……
重大学子,英姿飒爽!军训拉练比武现场直击!
100000+!只差你!
周绪红院士为2023级军训新生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