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老师两次登上百家讲坛、直播课186万人次收看!
近期,重庆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博雅学院副教授万曼璐
登上央视《百家讲坛》,
开讲“古人怎么说话”系列节目。
她从古籍中抽丝剥茧,
为大家讲述汉语的发展变迁。
这是万曼璐第二次登上《百家讲坛》,
2023年10月,
她开讲“千古家书”系列节目,
获得了热烈反响。
人物名片
万曼璐,文学博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等领域。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重庆市最美女教师”“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两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节目。
课堂内外,以人文理想点亮文化传承
从2013年第一次走上讲台开始,万曼璐就凭借着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古汉语的深刻理解,深深扎根课堂,她将课堂视作与学生精神相系、情感相连的地方。在教学中,她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与热情,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力量的课堂。佶屈聱牙的古音韵、古文字在她的课上有了最生动的模样。从教学设计到课堂互动,每一环节她都倾注全部心力,力求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体验。她主持参与的课程也多次被评为“重庆市一流课程”“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她说:“我们不仅追求着思想深度上的卓越,更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建立事功,将复杂深刻的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中。”这是万曼璐一直努力的方向——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为文化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一直认为学者应该积极承担“入世”的社会责任,她说:“作为专业领域的研究学者,我们更可能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内容。同时,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我们的学术研究也会获得更深远的意义。”作为人文学者,“更不能只面对纸上的研究对象、研究材料,而应该面对活生生的人。离开了人,人文就没有价值了。”因此,她从面向学生的课堂走向了面向社会的荧幕,在更广阔的人群中传播传统文化,实现人文理想。
从“千古家书”到“古人怎么说话”
正是凭借对文化教育的热爱,万曼璐两次受邀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先后以“千古家书”“古人怎么说话”为题,与全国观众分享她在中国古代语言、文化领域的独到见解,将课堂从校园里延伸到校外,面向大众,开展文化普及工作。
由于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万曼璐得以阅读许多古人的家书。提到“家书”,我们总会首先想到家风、家训,这固然是家书中留存的古人智慧,但却往往不太容易被人吸收。万曼璐说:“面对古人的家书,我更愿意用‘理解’的方式体悟作者的处境,感受家书背后细腻而复杂的情绪。”
她说,当真正深入历史情境,就能够理解千年前的家书作者面对教育、爱情这类亘古未变的话题时,有哪些思考,又如何在个人情感、家国大义之间周旋抉择。万曼璐说:“我之前是个过于理性的人,但读了这些家书之后也在被治愈、被改变。”万曼璐希望将这种感受传递给更多人,让大家看到从古至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如果说“千古家书”的背后是情感的共鸣,那么“古人怎么说话”这一专题则体现了万曼璐作为古汉语研究者理性的一面。谈及选题缘由,万曼璐提到,尽管语言是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的工具,但大众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却非常有限,常常日用而不知。
古代有没有方言?有没有普通话?古人怎样称呼父母?古人说话就像文言文一样吗?诸如这样的问题经常被问到,也能够吸引大众的兴趣。但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是很可惜的。
大众有对我们母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作为专业学者应该去回应。与此同时,《百家讲坛》作为以声音为主而非文字为主的传播媒介,非常适合进行语言相关知识的普及。因此,她开设“古人怎么说话”专题,带我们穿越时空,从文献中抽丝剥茧,一览汉语的历史变迁。
“我一开始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着手去做才深感不易。”很多问题如何既让大众听得懂又不失专业严谨,是万曼璐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些关于语音的问题很难让大众听懂,哪怕把那个音发出来了,大众仍然会感到疑惑。”为了兼顾大众,万曼璐不得不放弃了一些专业性过强的内容,尽其所能在专业和普及之间寻求平衡。即使困难重重,万曼璐仍然愿意去做语言知识的普及,她希望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相关节目出现,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并珍惜自己的母语文化,从而激发大众对汉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情深于古,心系于今:
普及传统文化的多样尝试
除了《百家讲坛》,万曼璐还尝试了其他类型的文化普及方式。她曾在快手平台上开设直播课《真正的爱情是什么?解读魏晋深情天花板王献之》,吸引186万人次观看。谈及这次直播课,她说:“这是我第一次做视频直播,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突破自我的尝试。如何确定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话题,如何让课程设计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都需要不断权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万曼璐选择了“爱情”这一文学史上永恒的话题,以翔实的史料、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跳出传统课堂结构的方式进行授课,得到了热烈反响。
直播课的反响让万曼璐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大众,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她说:“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远超我的预期,但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这份喜爱也许往往浮在表面。”这次直播课是引导大众触及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内涵的尝试,也让她更加笃定传播传统文化的理想。
万曼璐力求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真正触及到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也是她开始创建自媒体的原因之一。当然,接触自媒体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际遇的契机。万曼璐说,她在辅导孩子的功课时,偶尔会看见课本中存在有争议的观点,这让她萌发了设立“重读语文课本”栏目的想法。假期的出游则提供了一个从文化视角重新认识风景名胜,并将其介绍给大众的机遇,这是“与你曼曼行”栏目创建的起因。
万曼璐还表达了向更多人推介重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她满怀期待地说:“重庆大学也跟重庆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大足石刻等文化底蕴深厚的景点有合作,未来希望能够以视频等多种媒介推广重庆的本土文化。”
对万曼璐来说,多媒介的文化普及经历也反哺了她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一方面,文化普及的授课内容和专业课堂存在不同,她说:“两者的深度、广度相差比较大。”但同时,学生也是文化普及的受众群体之一,创新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从高校的三尺讲台到面向大众的广阔平台,万曼璐始终坚持以爱人之心育人,以爱文化之心传播文化,以实际行动彰显当代学者的社会担当。
文字:李鑫宇 谭昊杰 徐安琪
编辑:陆幽幽
校对:重庆大学宣传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成员 保卫处 李玲
责编:张婧 卢继
审核:赵深艳
推荐阅读
……
创新高!全国冠军!
热烈祝贺!周绪红院士获最高成就奖!
28所高校选手齐聚重大,点燃创新创业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