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薇访谈 | 夏青:“你终会变成一个你喜欢的人。”

2016-09-20 新媒体中心 重庆大学

夏青,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教师。几天前,某公号推送了一篇关于她为五岁的儿子改画的趣味图文,孩子随意的线条经过她的奇思和妙手,变成了一幅幅意蕴深刻又不失烂漫童趣的画作。该推文引起了读者对当下孩子艺术教育的反思,有人质疑这种培养方式不能帮助孩子提高画技,但他们不知道,夏青对待教育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教导学生,她所重视的,从来不是技巧。

   优秀的作品:格局和想象力
星期一上午放学后,空荡荡的教室里只有夏青和一位学生,她还在仔细点评作业。作业的形式是动画,主题是关于癌症患者的,她看罢摇了摇头,“你对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不了解。”夏青建议学生去真正贴近他们的生活,去医院,去和患者及家属聊一聊,夏青说,摄入了真实生活经验的作品才会有感染力。她认为学生创造出的作品本身是具有生命力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有没有切身体会,作品会展现得一清二楚。
夏青在为学生点评作业

“作品能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夏青送走了学生,坐下来感叹,“而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格局。”艺术作品要如何评判优劣?在夏青眼中,优劣看的就是格局。格局是老师教不来的,必须靠个人在课下去体察生活,需要多走出去,而现在的大学生总喜欢宅在室内,眼界很难打开。提升格局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优秀作品不仅需要有格局,还需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想象力来画龙点睛。夏青觉得想象力有个很重要的培养方式,就是独处。“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让他们在虎溪找一棵大树,在树下独自静静坐几分钟,然后交上来一份作品,从他们交上来的作业的状态来看,有些同学是去做了,但大部分同学没有。那些做了的同学,他们作品里有风吹拂的感觉、有阳光照耀的感觉,甚至有关于飞过的小虫子的思索,这就是想象力在生长。”夏青相信每个人都有想象力,大家一天中总能产生一些独特的感受,不过是有的人不重视,有的人会有心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二次加工,做出旁人看起来很“有想象力”的作品,而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做到,只不过大部分人不曾留意自己的感受。
   天然的教育:培养不如引导
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夏青从没刻意地去培养儿子画画。“我小时候,老爱用刀片在妈妈缝纫机的木板上刻画,其实我不是喜欢画画,只是喜欢刀片刻在木头里的声音。我妈回来后看到乱七八糟的刻痕,说我刻的梅花很漂亮。”夏青回忆,妈妈的表扬激起了她的兴趣。谈起儿子画作中随心所欲的线条,她解释说:“我接受的绘画教育是比较写实的,而写实画多了会离自己的心越来越远。儿童画是纯天然的创作,儿子画的就是自己的内心,我也喜欢看他跟随内心去画。为什么太阳一定要是圆的?如果孩子今天高兴,他可以这么画,但如果他不高兴,他大可以把太阳画成方的,甚至涂成黑疙瘩。我从来没教他画画,而是引导他去画,画画没有规则,艺术的世界里也没有对错,我的目的只是想让他觉得画画很有趣,这就够了。”

   夏青给儿子改的画作
况且,夏青认为成年人和儿童的思维是不同的,因此两者在表达形式的选择上也会迥异,儿子经常和她意见相左,但碰撞的火花也很有意思。“有一天他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中途跑来问我:‘妈妈,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我指着一张画回答,这个苹果就是好人,因为好人能让身边人都感到幸福。苹果能保护它的种子,果肉能给人吃,虫子吃饱后还可以在里面睡觉。’没想到儿子反问:‘那好人就是被人吃掉的喽?’”夏青说起这件事笑了,“他看东西的视角和我不一样。”

就算儿子以后不走画画这条路,现在的引导也不算是浪费时间,她还考虑了其他方面,“我不希望他轻易给自己下评语,说自己在某方面很差,我希望他是努力过后再考虑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件事情,所以今后他到底要不要画画,不是我能决定的事情,是他自己要选择的方向,我不会刻意去培养他,我只是不想看他在没有认识到事情的真实面貌之前就放弃,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可惜的。”
夏青给儿子修改画作,在“大整形”的基础上又增加许多人生哲理

  

   启发差异性:个性与选择

对艺术学院的学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一年级基础要打扎实,画画看重形准,但到了四年级学习就进入了创作阶段,情绪的表达更重要,此时丢掉形,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一个班的人去画同一朵花,如果交上来的作业全是一模一样的花反而会让老师很痛苦。夏青带的班级总共有26个人,她说:“26朵不同的花其实表达了26个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心情。大家都说中国的教育是在把人都培养成一个样子,但你们是一个样子的吗?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永远都不可能有,有差异性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在夏青看来,学校对个性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对教育的选择权一直握在学生自己手上,比如你可以选择课下读什么书,在哪门课上花更多时间……你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坚持的秘诀:爱好与紧迫感

从懵懂孩童到大学老师,画画伴随着夏青的一路光阴。她之所以能长久地把画画坚持下来,与“内向的驱动力”是分不开的。夏青说:“内向的驱动力就是,我喜欢这件事情,我一定要做这件事情。奖惩是外在的,外在的推动不会让一个人走得很远,真正能让一个人到达很远很高的境界的永远都是内在的。如果一个孩子练习弹琴不是因为父母告诉他学会了就有糖吃,而是认为学会这首曲子是一件能让他感到幸福的东西,那他一定能走得远。所以我认为最高级的教育是让孩子能从自己做的事情中获得幸福感。”爱好是原动力,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任何事想做好肯定要吃苦,在历练中支撑夏青走下去的力量来自于怕错失机会的紧迫感。她小时候身体不好,妈妈送她去学游泳,因为表现不错,她被选入了专业队。专业队的训练非常艰苦,大冬天游的是室外,每天早上要游完八百米才能吃饭,吃完饭上午要游两千,下午还有两千,只有晚上才能坐下来上文化课,这种日子非常辛劳,所以她迫切地希望自己能被淘汰掉。每天的游泳、跑步她总要拖在最后一个,但后来退出游泳队的她看着从前的队员一个个从市队进入省队,参加比赛,赢得名次,她好羡慕,好想再回去,但已经不可能了。那年她九岁,突然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机会你放弃了就永远回不去了。从那以后她开始焦急地寻找下一个努力目标,而后她发现了画画,然后一路坚持到了现在。每当画画遇到瓶颈时她就不断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持,如果我错过了,我就再也回不去了。”关于被游泳队淘汰,父母没批评过她,但那次失败的经历却是迄今为止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并且影响了她的一生,决定了她对坚持的定义。
大学的意义:方法与实践
在夏青的执教生涯中,总会遇到一些同学质疑上大学究竟能学到什么,特别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觉得专业需要的技术外面的培训班都能教,甚至有人休学去上培训班然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夏青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无奈,“现在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的判断标准变得功利化了。大学教给人的不仅仅只是技术,我们希望毕业的时候你是这个样子,但十年后你要是另一个样子,因为你学到的东西可能会影响一辈子。而培训班教出来的人虽然会用软件,但不知道什么样的画才是美的,什么样的色彩才是悦目的,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和谐的。能够带你们走得最远的,不是老师,而是学习方法——遇到问题知道如何去寻找答案,面对多元事物能自主选择思考方式等,这个才是大学最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在大学,收获知识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学里真诚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在社会上就很难再遇到了。“不过,你也无需担心会被复杂的社会生吞活剥。”夏青平和地笑了,“你会碰到自己欣赏的人,也会碰到自己不屑的人,这都很正常。你内心的价值观会促使你选择跟自己合得来的人交朋友,因为人总是趋向于让自己幸福。”夏青坚信,不管是在大学还是在社会中,一个人总能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夏青支持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相结合,比起其他老师,在教学中她更注重传授实践性强的内容,教给学生一些能和他们以后的工作接轨的东西。“我会关注行业需求,”夏青表示,“我会建议大四的学生自己出去挣学费,但我很反对他们去做端盘子这类活,挣这个钱干什么?还不如在学校把专业学好,能力强的人画一张图就是几百块,现在你把课余时间都花在这个上面,效益多低啊!我鼓励学生自食其力,但我希望他们能应用专业知识,在挣钱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毕业的时候就能和其他同学拉开差距。应聘时要展示作品集,有些同学只能拿出两页纸,而有的能拿出两百页,拿出两百页的同学不仅仅是因为勤奋,还因为他们和市场接轨了,商业客户的订单来了,那就不得不加班加点去完成。”在夏青的认知里,学习方式是多元的,坐在教室认认真真听课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夏青喜欢多变,喜欢个性,但也享受富于计划性的日常。在她看来,“静”和“动”像阴阳一般是生活相辅相成的两面。当生活隔离喧嚣、变得简单的时候,它会对人有更多启迪。在众口嚣嚣的当代,夏青悄然拂过一份份情绪与触动,挖掘着独特个性,坚持着教育理念。

文:韩雪晴采访:韩雪晴 宋淑洁摄影:肖慕尧编辑:唐荣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