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陈伟科 2018-05-26

舞蹈类最具人气微信平台!

【舞蹈中国】微信号:dancecn

读者可在本文最右下方进行评论!


由舞剧《梁祝》引发的思考(一)

Reflections on the dance drama "Liang Zhu"

■文/陈伟科






近年来,院校大型舞台艺术创作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较为火爆。院校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不仅能够更好地宣传本校特色并向外界进行推广,而且还可以通过繁衍出来的作品将艺术界各类英豪集结在一起,大家在舞台上齐聚一堂,向大众推广普及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的文化涵养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舞台艺术作品欣赏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追求,欣赏标准出现了很大变化。这些登台表演的艺术作品(舞剧)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有的成为了大众公认的艺术佳作,如《沙湾往事》、《井冈·井冈》等,而有的则经受不住市场和观众的考验,成了“登台死”或“一场毙”。

不可否认,舞台艺术作品的文化语境及创作品质和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是息息相关的,两者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供需关系。令人欣喜的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重头打造了一台名为《梁祝》的舞剧作品。本人作为一名观众,参加了舞剧《梁祝》的首演场,认真欣赏品味之后感慨颇多,同时也听到了圈内人士对于这台舞剧的一些评述,集合自己的认识与大家的评论,逐渐形成了一些思考。舞剧《梁祝》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破土而出的新结晶,看惯了当下一些院团 “晚会式”舞剧的观众,这次则需要沉下心来,通过积极思维来赏析这部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舞剧《梁祝》在圈内一枝独秀,以其独特的构思和呈现形式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观赏品评《梁祝》一时蔚然成风。

未观先热

舞剧《梁祝》还未公开上演便已然成为了热门话题,出现“未观先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究其根本,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其一,《梁祝》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在群众中极高的熟知度对舞剧的创作和推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二,舞剧的创作主体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而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自创建至今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梁祝》又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文化故事,“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使这部舞剧的创作内涵与物质本体意义完全契合,很好地回应了国家的号召,展现了文化自信。其三,当下国家院团的部分主要演员均“产自”该单位,而主创团队又是当下舞蹈界的重量级“大咖[i]”,因而确保了作品品质的出类拔粹。所以说,舞剧《梁祝》出现“未观先热”的现象不是偶然,而且日后也必然将会成为一部经典好作品。


注释:[i]参见舞剧《梁祝》节目单,主创团队丨出品人:郭磊/策划:庞丹 宋海芳 郑璐/艺术总监:庞丹/总监制:胡淮北/总导演:李恒达编剧:李恒达 李天翼/视觉总监:任冬生/作曲:郭思达/执行导演:黄佳园/编导:黄佳园 欧思维 夏维家 王盛峰 王帅等。

整体效果外

舞剧《梁祝》的演出效果不用再讨论,如果非要点评一下舞剧中的细节,我想表达以下几点个人认知:

第一,欧思维老师的编舞技术与方式卓而不凡。欧思维老师在舞剧中创作的舞段突出了中国古典舞圆润的动态美学特征,对舞段的结构和与主演之间的关系也把握得十分到位,而舞剧中的群舞舞段在不偏离古典审美要求的前提下将细节描述得恰到好处,形成了良好的整体效果,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全部内涵,更是起到了推进剧情、烘托主要人物角色的作用。

第二,李恒达老师在剧中创作的双人舞动人心弦。尤其是剧中第三幕的双人舞段,不仅以丰盈的内涵、娴熟的表演技巧和高超的创作技术将舞剧推上了高潮,也以超乎寻常的视觉效果触碰到观众的兴奋点,在观众心中再次为梁、祝二人的人物角色进行了准确定位。舞剧中并没有频繁使用低、中、高切换的花式托举,出现频率较高的是高把位的大托举,这无疑考验了演员的技术和编导的把控能力。正是这些恰到好处的大托举给双人舞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也让观众借此品味到了剧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第二,王帅(梁山伯)、窦率方(祝英台)的表演令人激赏。王帅、窦率方均是中国古典舞系培育出来的人才,二人虽为首次合作,但在默契程度上却似长久搭档,不过最值得称赞的还不是二人的默契配合,而是两人在角色塑造上达到了观众的期待值,他们将自身对角色的理解注入到表演过程中,观众在观赏时从二人身上剥离了古人的印记,陷入了深沉的思考,感受到了角色内在涌动的生命力。

第三,任冬生老师的舞美设计令人沉迷。舞剧《梁祝》中的舞美设计的简约美,强调了舞剧本身内在的魅力。这些设计都需要设计者提炼设计精华,展现迭出的创意,简而不空,给观者以非凡的视觉享受。而任老师是舞蹈舞美界的大人物,一直在国内大型舞台剧中辛勤耕耘,他每次为制作单位设计的舞美效果都能给艺术作品增加可贵的亮点,经过他的手雕琢过的这些亮点不仅不会抢夺艺术作品本身的光彩,而是产生了“锦上添花”的效果。笔者观看过很多场由任冬生老师设计舞美的演出,在这些作品中很少会发现构思重合的创意,这实在是一个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不忘初心

可以这么说,经过几代人六十多年来的艰苦探索,如今中国古典舞在课堂训练和剧目创作上均取得了国人公认的成就,而中国古典舞系创作的舞剧《梁祝》,使我们对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更加充足的文化自信心。中国古典舞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遭受到西化艺术的侵蚀,在国内的发展忧患重重,不过最终还是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断章取义,做出了一些滑稽的事,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用外来的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比较。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异国文化在本质上就有着截然的区别,两者各自孕育生长的土壤不同,所结出来的“果实”也因此而存在巨大差异,自然不应该将二者相提并论,更不能将彼此作为参照物简单地进行仿照。否则,极易在本质意义上丢失我们的文化自信。

但可喜的是,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一度遭受挫折之后,当下古典舞人经过自我反思,认真研究其存在与发展的现代意义,重新探讨传统文化在课堂训练及剧目表演中独特的价值,沿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向探索出了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新路径,涌现出了众多可圈可点的剧目,如《飞天》、《秦王点兵》、《粉墨》、《墨舞留白》等。这些剧目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或者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紧紧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书写了国人开拓生存空间的七情六欲、探索未来的真实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难以言传的内心隐秘,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人性复归”的审美理念。

一直以来,多少前辈为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鞠躬尽瘁,他们曾经挑灯夜读,而今白发苍苍依然选择坚守,为中国古典舞的建设默默奉献,成为了后人的榜样和中国古典舞的“守灯引路人”。如吕艺生教授即便已经退休在家,仍旧不忘初心,最近刚刚出版了他的新书《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求索》。在2017年11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赛后研讨会上,有位老专家强调,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不应该成为北京舞蹈学院“五楼”(该校中国古典舞系办公场所)自个儿的事儿,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和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描绘出中国古典舞未来发展的蓝图。前辈们的良苦用心令人着实感动,当下的我们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为何不克服困难继续前行,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道路上再攀高峰?当然,我们年轻一辈首先需要做的还是“时常自我反思”,同时端正“格局”与“心态”,以便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远。

受国舞魅力的吸引和承蒙中国古典舞系现任领导和教师团队的厚爱指导,笔者对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创作和欣赏能力得到逐渐提高。

在笔者看来,舞剧《梁祝》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它不仅延续了《粉墨》的审美内涵,更通过自身散发出的魅力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国舞之美,美在舞,更美在中国古典舞,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和修改完善,舞剧《梁祝》在中国古典舞和中国舞剧发展史上必定会留下更加璀璨的华章,引导后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沉下心来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品味中国味道,提升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

图片摄影:刘海栋


本文撰稿:陈伟科

CHEN WEI KE


WeChat /chenweike200

Weibo sina/chen伟科


简介:陈伟科,舞蹈编导、新锐舞评人、90后青作;曾出版个人文学专辑(书):《阳光彼岸花》,散文及诗歌:《窗外》、《无声的雨》、《乡间小路》等;中篇小说《留下来,走下去》;多次主持及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省、国家级以上课题研究。撰写学术研究论文、评论文章、人物专访曾刊登于《舞蹈》、《艺术教育》、《电影艺术》、《舞蹈剧场DT》、《中国文艺家》、《艺术评鉴》、《首都舞苑》等人文社科类核心、南、北大核心、杂志报刊及网络主流媒体;

编创单、双、群、舞蹈作品多次荣获省部级、国家级以上奖项——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浙江省舞蹈大赛、华北五省、北京舞蹈大赛、文化部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展演,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参与编创舞剧、舞蹈诗获选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评奖及第十五届文华奖评奖;


舞蹈类最具人气的微信公众平台    

每天为大家带来最新的舞蹈资讯

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微信】dancecn 或搜索“舞蹈中国”

【微博】@舞蹈中国网(新浪及腾讯)

【官网】www.dance-china.com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