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累累白骨下,共享单车的困局

2017-11-01 杨丽 CSDN

点击上方“CSDN”,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共享单车的意气奋发,看摩拜、ofo 的春风得意、烧钱大战,看无数后来者倒闭的倒闭,哭泣的哭泣,“眼看它初乍到,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但见新贵笑,哪闻怨魂哭。



作为一个通勤时间长达 2 小时的人,每天,在帝都的9号线、7号线、14号线来回切换,也有时会从1号线、9号线、4号线上下翻飞,我知道:这是再经典不过的“家-公司-商圈”三点来回游荡的路线图了。兴致来了,我也会选择陆上活动,要么公交,要么打车,当然还有一类非常频繁的出行场景——共享单车。


当然,相信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公交+地铁”出行工具组合中的重要一环。假如没有了共享单车,也就没有了我们工作生活上的便利。

 

但是,“便利”一词早已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借助资本、媒体、企业大佬、创业者的各方力量,由ofo、摩拜单车挑起的共享经济乱局已经袭来,向我们不断验证新经济降生时引发的种种问题。

 

《共享经济》一书中曾指出,在如今资源稀缺的世界中,人人共享的实质是高效利用每种资源和每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带来行业的优势,如较大的规模和大量资源,“个人”带来个体的优势,如本地化、专业化、定制化。只有组织和个人尽力做到最好时,最终双方的合作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


但是,现如今的共享单车众生相中,意气风发者寥寥,更多的是累累白骨。在当前共享单车经济的乱象下,我们何时才能品尝到《共享经济》里所描绘的这样的结果呢?

 

头部占据主场,尾部难以生存

 

目前,共享单车头部梯队只剩ofo和摩拜,短短两年内已火速融资共计超过28亿美金,而后发优势不足的数家单车创业公司,因缺乏资金输血等原因开始合并、收购、停产、陷入困境,町町单车创始人竟因此而家庭破产、锒铛入狱。经过一轮的洗刷,3Vbike、悟空单车已被淘汰出局,小鸣、酷骑、小蓝先后元气大伤,相对稳健的永安行、哈罗单车果断选择抱团合并。

 

实际上,经多家媒体披露,在共享单车大量投放的一线城市中早已涌现了单车“填埋场”,无序竞争让共享单车重演当年网约车的竞争乱象,8月新政的出台也锁死了共享单车大规模铺开的机会,不仅让第二梯队失去入场机会,也同时制约了ofo和摩拜的推进速度。

 

根据艾瑞在2017年通过 App 监测间接判断单车规模和用户规模的数据显示,目前,摩拜单车在整体出行用车服务行业中渗透率已达13.9%;同期,ofo在整体出行用车服务行业中的渗透率最高达到6.7%。当然,这一数字仍在双方的解读中不时改变。

 

多轮融资,资本想的未必是单车要的

 

从“90天结束战斗”到“不排除合并的可能”,就在9月份的经济学家论坛上,ofo的幕后军师朱啸虎再次改口认为“唯有合并”才有可能盈利。对于资本而言,他们自然希望迅速套现,太长时间的烧钱谁都坐不住。但对于市场中真正较量的双方,似乎并不想过早向对方认输。

 

正如ofo和小黄人合推“ofo大眼车”,随即摩拜与迪士尼合作推出“米琪”定制单车;当ofo将品牌营销植入单车,摩拜又开始试水骑行雨伞;而ofo开始上涨押金,摩拜则在“月卡”模式上做足功夫。

 

接下来,随着用户市场的逐渐成熟,成本和体验成为双方角逐的目标。

 

在双方的对标中,造价成本的差异影响着前期成本回笼速度快慢。

 

而在体验方面,双方也在不断地PK中弥补不足优化骑行体验、获取更多潜在客户,注重重资产的摩拜开始推出Mobike Lite轻骑版,而ofo也从简单的机械锁升级为密码锁、智能锁、防爆实心胎。

 

事实上,从市场战略上讲,ofo与摩拜从一开始就走着两条路径。摩拜试图控制自行车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场景成为滴滴之后的第二个移动入口,而背靠滴滴的ofo则选择转向深度运营,期望做“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的平台。

 

共享汽车活不下去,共享经济频遭质疑?

 

人人都在谈共享经济,但不是所有的物品都适合被共享,起码在现在这个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国外,出现了Uber、Airbnb这样的共享经济,但这类经济是利用现有城市个人或组织的资源来共享。

 

价格门槛低的物品不适合用来共享,一辆单车、一把雨伞几乎人人买得起,如果遭遇损坏、变卖、流失、占据己有,会带来额外的成本。而像汽车、房子这样的物品具有一定的购买门槛,可以共享给暂时买不起他们的人。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何为共享?何者能成为共享?高频、刚需是必需点。随着共享单车开始向三四线城市下探,摩拜宣布首批20辆单车正式投放山西临汾永和县某村,成为全国首个进入县级城市的生产商,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到,在这样的村落里,共享经济必然需要,但绝对不是以如此的形式体现——某村民去地里干活,会扫个二维码,花一块钱,然后骑到不到一公里之外吗?

 

日前,国内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共享汽车厂商EZZY宣布清算,可以看到,EZZY存在前期的高额成本和短期无法逾越的盈利难问题,而共享汽车的使用频次和潜在用户基数的不成熟才是导致其夭折的根本原因。

 

同样是共享经济,在不同的经济业态下,将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否则只是限时租赁。

 

用户飞增,倒逼提高技术壁垒

 

共享计划最早由ofo在2015年推出,商业模式上的可行性,激发了投资人的欲望,但这仅仅只是开始。如果没有时下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突破,谁又能将共享单车以如此快速的方式落地呢?

 

而随着共享单车用户增长呈指数级的快速爆发,如何在移动端有效控制技术债,提高开发效率,避免在将来变得难以开发维护,成为重要的话题。基于这类问题的考虑,摩拜和 ofo 都在吸引大量的技术人才,并对App研发、架构进行调整,比如在《程序员》10期中,ofo 资深架构师李冈谕即分享了 ofo 移动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开发架构方面,ofo采用单纯的RN/Redux的单向数据流(Unidirection Data Flow)。数据流的部分目前使用Immutable.js,来确保状态可追踪性。React Native使用Storybook/Storyshots来写UI测试。除了使用Jest写测试外,还用ESLint和Flowtype来确保代码的质量……”

 

可以看到,目前国内新技术的应用多数还处于实践阶段,包括人才和文化也有待培养,在未来,共享单车供应商将不可避免面临愈加复杂的技术挑战,这与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

 

当然,作为共享经济的真正体验者,我仍将继续忍受二维码被涂花、车辆损坏、车辆随意停放带来的便利之后的“不便”。这或许也是我们在享受共享经济的果实必然要咽下的苦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